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
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

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6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阳明表证主要由阳明经自受风热或风寒引起,其次是由太阳少阳表证传变而来。阳明为两阳合明之经,对风热阳邪最易亲和,即使外感风寒,亦每从阳明本气之燥而化热,遂形成阳明风热表证。症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多汗、口渴、头昏(或头胀痛),脉浮数者,可诊断本证。症现前额胀痛(或眉棱骨痛,或目眶胀痛),自汗,口渴,脉浮数者,亦可诊断为本证。采取轻清达表,苦寒清润法,银花10~15g,连翘8-10g,竹叶6~8g,生甘草3~6g,麦冬10~12g,细生地10~12g,葛根10~15g,黄芩8~10g。水煎两次,分三次服。
  • 摘要:"辨方症论治体系"是与现行"辨证论治体系"截然不同的一种特殊的辨治方法.该方法强调从患者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中,见微知著地抓住与某一方症特征性表现相一致的关键脉症而确定诊断,即着眼于识"方症",而不是辨"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典籍中相关的内容是"辨论治体系"的基石.提出并确立"辨方症论治体系"的概念,不仅有利于抓住中医辨治学的精髓以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可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全新的理论思路.
  • 摘要:通过介绍两例患者,患者1,杨XX,男,25岁,1987年2月初诊。2年前因早上外出干活,上午回家后感到皮肤瘙痒,愈抓愈痒,并迅速发生风团。经西医服一些抗过敏类药物痊愈,以后每遇冷而发,皮肤划痕实验阳性,舌质淡红,苔薄,脉迟。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患者2,男,26岁,2008年9月18日初诊。3年前,四肢皮肤起红色皮疹,自觉奇痒,搔抓后流水、结痴,后逐渐加重,多方治疗未愈。近来四肢屈侧突发浸润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糜烂,有渗液,皮损上附着细薄鳞屑,舌淡,苔白腻,脉浮弦。辨证为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风湿相搏发为浸淫疮,湿重于热。治当清热利湿为主,祛风止痒为辅。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探讨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的药理和疗效。
  • 摘要:本文拟从伤寒论阳明发黄证中诸方谈其法对后世湿热病治疗的影响。对于阳明发黄证,清代医家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中说:“太阳阳明俱有发黄证,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证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证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仍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言简意赅的概括了阳明湿热发黄的治法。指出了阳明病发黄其主要原因是无汗与小便不利,无汗则热不得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泄,湿热交蒸,郁而不得出,因而酿成黄疸。所以在治疗方法上就要利小便、发汗、清里热三法同用,因此衍化出以发一汗为主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以清里热为主的桅子蘖皮汤、以利小便为主的茵陈蒿汤。这些方剂其所蕴之法也为后世湿热病的辛宣芳化、辛开苦降、苦寒燥湿、淡渗利湿法指明了方向。因此,认真研究每一经方其中所寓之法,对理解后世中医治疗之法将有莫大帮助。
  • 摘要:甘草干姜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本条本讲在表证兼阴阳两虚的情况下,误单纯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误治之后,由于本已阳虚复又发汗伤阳,阳伤阴虚,气不化阴,阴津不足而出现的厥逆,咽干,烦躁,呕吐等症状.此时,已由表证转为里证.由于阴阳俱虚,且阳虚为主,治其当先,恢复阳气为主.仲景故以甘草干姜汤与之.临床之中,甘草干姜汤应用广泛,伤寒,寒证,眩晕,遗尿均有涉及.岳美中在其医案中也出现用甘草干姜汤治疗鼻衄的记录.笔者鼻衄病案为例,将其引申,以理法方药为纲目,浅要分析甘草干姜汤的应用原理.盖炮干姜既可回阳救逆以急固其血,又能炒炭之收涩,而止其血.甘草味甘,独入脾胃,蜜炙之后,增其补中之力,效果不言而喻.甘草干姜,两药相得,回阳固血崩,辛甘化阳,阳固则阴安,阴安则阳生,阴阳相根互化,终成阴阳调谐之势,终能使病瘥而愈.
  • 摘要: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又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主治外寒内饮证。高师认为表证兼有痰饮者,临床上应用小青龙汤画裁疗效颇佳。小青龙汤方中多温燥之品,一般阴虚干咳或痰热证不宜使用。此第一则病案患者,表证兼有痰热,但患者高龄,痰浊重,而热轻,不宜过用寒凉之品,在应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的基础上加石膏清热,加杏仁化痰降气平喘,收到较好效果。第二则病案,初看,易辨为气阴两虚兼有痰热。但细诊病人,患者此时热已退,喘咳明显,痰多,舌非光红无苔,而是淡红舌,舌质偏嫩,脉非细滑数,而为浮缓脉。故高才达老师辨为风寒内饮,予小青龙汤原方投之,7剂喘咳即止。老师多次教诲临床上应详诊舌脉,细问病史,四诊合参,才不易被表象所迷惑。如若只执一端,容易错辨,误辨,致使疾病难愈,疗效不佳。
  • 摘要:2012年7月5日上午,一位28岁妇女就诊,时已夏天,患者身穿棉衣,头戴帽子,由家人陪同走进诊室,观其面色淡白,精神萎靡,自诉生产后身疼痛4月余,经多方治疗,服中药20余付不缓解,刻诊,身疼,汗出,怕风,乏力,饮食可,小便正常,大便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看所用方药皆补气养血祛风止疼之剂,沉思良久,忽然想起郝万山老师讲用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妇身疼的例子,生姜用常量无效,倍用生姜后产妇疼痛缓解,遂给病人照原方开了两剂。两天后病人疼痛缓解,仍汗出,恶风,早晚加剧,舌脉如上,上方加了黄芪8克、防风8克、苍术8克、制附子3克,三剂。后又三天,患者已不需穿棉衣但早晚仍偶疼,因增牙疼未让其服药,嘱其忌食生冷,保暖避风。后每遇天气变凉,身疼加剧,便再服二诊方三剂,如此一年,症状基本缓解。就这样,治愈了一个病人,也讲不出道理。rn 直到2014年3月,当再次看胡希恕(胡老)伤寒论讲座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结合50条,“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胡老讲发汗后,身疼痛,表不解,依法应用桂枝汤,但脉沉迟,表明体内津液血少而有虚寒反应,所以要加人参,还要加生姜温中,产后由于失血,引起的荣血不足,不正与发汗过多引起的病因相同吗?因方证对应,效显,至此恍然大悟。
  • 摘要:当归芍药散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谓是难病奇方之一,使用本方认为主要思路以六经、八纲来分辨,从表里来说属里证,从阴阳来讲属阴证(足厥阴肝、足太阴脾),从虚实来看属虚实夹杂,从寒热来谈偏于寒证。病因为肝郁脾虚,湿邪内停,病位在肝脾,症状可出现血虚(面色萎黄、头昏、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等),脾虚有湿(大便软而不爽、小便不利、口钻),脉弦等。从气血而言,则是以湿邪兼入血分的方剂。其应用的重点在腹部疾病,除此之外,只要是肝脏所居、肝经所循和肝脏所主器官出现异常,辨证属肝脾不调,湿邪内停,兼入血分者,当归芍药散既能活血利水又能调和肝脾。既能用于妇科也能用于老幼杂科等值得临床研究。
  • 摘要:医圣《伤寒杂病论》制方药少而精,药廉效宏,其方剂在历代中医研究探索的著作中常被论述.临床应用极为广泛,远超于原著的主治范围.本人临床使用柴胡剂类方,随症合方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文章简要的论述了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方治疗多种病症,诚为经方学习同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诚为六年北京之行,五年经方论坛学习的汇报.
  • 摘要:腹诊,即腹部的触(切)诊。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肌性防御反应,以判断虚实和决定病型。相对于此,现代医学的腹部诊察主要从专业解剖学角度观察内脏各器官的肿大、压痛或有无肿瘤等。通过临床,指出因为主要观察腹壁的紧张度和肌性防御反应,所以需要让患者平卧在检查床上,双腿伸直放松,将两上肢置于躯干的两侧。检查者立于患者的右侧。检查者在检查前应把手充分暖热,以平静的心情、谦和的态度来采集所见征候,这一点值得重视。还有重要的一点是,为了不使患者注意力过度集中于自己的腹部,减少恐惧不安感,可以一面与患者谈一些轻松的话题,给予安全感,一面轻柔地、仔细地进行检查。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对阳明病脉证的研究及临床应用.rn 方法:解读阳明病及其经证和腑证的概念,了解历代医家对阳明病脉证的诊治,分析阳明病经证与阳明病腑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rn 结果:阳明病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阳明病经证和阳明病腑证是阳明病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根据阳明病的成因,具体分为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三种表现.它体现了在阳明病阶段发生的不同病位、病情的深浅轻重、病理的发展趋势,对阳明病的辨证和治疗指明了正确方向.rn 结论:通过对阳明病脉证的研究,使人们能正确的掌握外感病发展的规律.重新温习六经辨证中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对推动经方的临床应用,继承和提高经方的治疗水准,起着必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应对当今频发的高热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经方的再现,更能显出它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 摘要:柴胡剂是指以柴胡为主要药物的配方,属于临床最常用的方剂剂群,其运用范围之广,疗效确切之良,为广大中医师所钟爱.文章共6小节,第一提出10首经典柴胡剂,第二以表格的方式简说常用柴胡剂合方的病理基础即合方的接口,第三分出柴胡剂在后世发展过程中的六大类型,第四描述柴胡体质倾向者的临床特点即快速辨识柴胡剂的要点,第五借助现代医学基础提出柴胡剂病理假说以便以理解柴胡剂的效应靶点,第六提出清代"柴胡劫肝阴"的个人意见.
  • 摘要:通过对《皇汉医学丛书·腹证奇览》关于伤寒论中所论解剖部位的认知,增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条文关于病位及病性的理解,并从伤寒论中的解剖及部位分别举例以释伤寒论中常见较复杂条文的认知与理解.
  • 摘要: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但给人们介绍了六经与六经辩证,更通过六经传变,向人们系统介绍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伤寒论》中,六经传变都有具体的内容.三阳在经涉腑,属表;三阴踞腑入脏,属里.机体感邪后有的外传而愈,有的传里而剧,有的传而未变,有的传而将变,有的传而已变,有的传而多变.认为六经传变的顺序不是线性传变关系,六经之间都可以相互传变,呈现的是一种相互关联的类圆型传变关系.
  • 摘要:“经方”与“时方”表面上是时间先后的关系,而根本上是辨证指导思想即所属理论体系不同。经方医学通常简称“经方”,是以“六经统摄,方证相应”为鲜明学术主张的独特辨证理论与实践体系。其代表著作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是经方医学的杰出传人。
  • 摘要:经方是中医祖先留下来的治疗基本的宝贝,历时两千多年的实践验证有非常好的疗效,这里有大量的古代和今人的医案为证。他确实能为病人解决痛苦,值得继承下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学习中医经典不背肯定不行,中医经典必须要达到烂熟于胸,到用时才能灵活自如,纵观历代无数名医的成长,没有背诵的基本功是万万不可以的。临就是临诊,古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床多,这说明不实践不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好坏,才能树立运用经方的信心。有了一定的临床经验,有了个人的患者群和人脉,就可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去悟,悟得越早,悟得越深,治病效果越好。
  • 摘要:《血证论》蓄血者,或伤寒传经之邪,或温疫时气之邪,传于血室之中,致周身之血,皆为邪之所致,而蓄聚胞中,小腹胀满,其人或寒或热,昼日明了,夜则谵语,甚者发狂,呼叫打骂,内经所谓血在上喜忘,血在下如狂是也,癫犬咬伤,毒聚胞中,故令发狂,皆属蓄血之证,仲景抵当汤治之,桃仁承气汤亦治之,若胆识不及,可用隔下逐瘀汤,加大黄,若血犹未结,但是热入血室,夜则谵语,用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治之。
  • 摘要:介绍了理中汤治疗肝癌久泻,白虎汤治疗高热,柴胡汤治疗外感发热,小半夏汤和定风汤治疗顽固呕吐和搐搦四个案例的用药规律和疗效。
  • 摘要: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此胃家历代医家屡有争论,但涵盖胃肠基本是共识.至于胃家实之实指何意也是争论不休,有说实证者,有说邪实者,笔者以为阳明病为里阳证,除了胃肠之外,胸部亦属人体之里,其阳证也属于阳明病,至于实主要指邪气而言.故可为痰热、湿热、水热、郁热、瘀热、腑实、食滞等等.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肃降与肠道通畅密切相关。此外肺主肃降,胃主和降,二者在气机升降方面亦密切配合,胃肠功能失常,易使肺气上逆,导致咳喘发生,因此很多肺系疾病与阳明病相关。《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同理“六经阴阳皆令人咳”。对于慢性咳嗽,本气先虚,外受邪气,寒热错杂多见。所以在辨证治疗中要辩伪求真,首先要辩清是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外感咳嗽以祛邪为先,内伤咳嗽要探究其阴阳寒热虚实,阳虚多夹水湿内停,阴虚多见虚火内灼,实则痰饮窃锯,虚原则脏腑气衰。虚中有实,由寒化热。余师学于朱良春,李士懋教授。朱老临证深挖药物的有效剂量和专病专药的临床应用。李老临床以脉学为中心,做到法无定法,方无定方。余师其二老之意,在临床中以经方作为龙头,时方,经验方作为龙尾,专病专药画龙点睛。所以在临床中笔者始终坚持把脉诊放在首位,根据脉诊来定其虚实,其次是寒热。如在咳嗽治疗中常见几种脉象介绍如下:两寸浮弦可选小青龙汤,如果伴沉取无力可以加附子,红参。右寸沉,伴苔腻可以选泽漆汤。右寸沉细弱可以选麻附细作为底方。右寸浮紧,苔白可以选麻黄汤。右寸弦滑可以选千金苇茎汤,两寸关脉大,尺弱可以选《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两寸弦大沉取无力,可以选用生脉饮作为底方。右寸弱伴左关弦滑可以选用黛蛤散。
  • 摘要:急性肾损伤是临床危重疾病,近年来患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故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经方由于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在治疗急性肾损伤方面疗效卓著.本文主要就经方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承气汤类、肾气丸在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作简要探讨,以总结整理经方在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更好的发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优势.
  • 摘要:温清饮在临床上使用了400余年,在清代以前主要治疗崩漏出血,调经止带,因该方既滋阴养血,调理冲任,善于治病求本,奠定了温清饮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在拓展应用方面,日本领先于国内。温清饮由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而成,可奏温清并用,攻补兼施之效,现临床上已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由血热蕴结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如银屑病、座疮、湿疹、尊麻疹、白塞病、复发性口疮、皮肤瘙痒症、带状疱疹等有很好的疗效,另外如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死等慢性内科疾病,经过临床验证亦收良效。
  • 摘要:中医学阴阳虽然有哲学内容,但它并非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也不能等同对立统一.所谓"对立统一",指的是已发展到"同一"关系的对立.而"对立",则是尚未发展到"同一"关系的对立.对立是本质的差异,在对立中,互相区别的不是任一他物,而是与自己正相反的他物,"对立统一"与"对立",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阴与阳之间既存在对立统一关系,也存在具体的对立关系.中医文本中之阴阳到底是中医哲学阴阳还是中医医学阴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具体语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但就中医文本中阴阳所处的某一具体语境而言,阴阳两个指称语言符号指称的是哲学阴阳,还是医学阴阳则是确定的,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 摘要:被全国著名的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尊称为经方大师的师祖胡希恕先生提出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临床治疗有无疗效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认为天下万病病位只有三个,就是表、里、半表半里.每一个病位上有阴、阳两种不同的症状反应,表阳证就是太阳病,表阴证就是少阴病;里阳证就是阳明病,里阴证就是太阴病;半表半里的阳证就是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就是厥阴病.《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就是六证.
  • 摘要:本病例是一反流性食管炎、Barren`s食管伴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例。因其症状以胃痛为主要表现,故中医诊断为“胃痛”。患者脉弱,是脾虚表现;胃痛,是胃失和降,气滞血疲所致。脾虚痰湿不化,气滞血疲,痰瘀互阻,导致血腐肉败,故形成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s食管。由于脾属脏,属阴;胃属腑,属阳。脾虚多为脾阳不振,中焦虚寒,痰湿内阻;胃气不降,多郁而化热。故脾病多寒,胃病多热。脾胃不和多为寒热错杂。故属于寒热错杂,脾胃不和,痰瘀互阻。用《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故能起到较好疗效。用失笑散、全蝎、蜈蚣以活血通络止痛,用浙贝母、瓦楞子、海浮石等清化顽痰,用白数、白芨敛疮止血,治疗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s`s食管之粘膜充血糜烂,可谓古方今用。本病例是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典型案例。
  • 摘要:“四逆散”之条文《伤寒论》中仅一见,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4味药组成。方中柴胡苦平,微寒,疏达肝气,升脾胃之清阳;积实辛苦酸,微寒,泻热行气,降脾胃之浊阴;白芍苦酸,凉,益阴血,敛肝阴,缓中调胃;甘草甘平,益太阴之气,缓急止痛。柴胡配枳实,两者一升一降,可升清降浊,疏达阳气,宣畅三焦气机;柴胡甘草同用,和中疏郁;积实配芍药,一气一血,调其血气;芍药与甘草相伍,和血利阴,缓急舒挛,调和肝脾。四药辛、苦、酸、甘、寒,共奏疏肝理脾,升清降浊,缓急止痛之功效。先生剖析仲景之旨认为,本条突出“四逆”,更多的是或然证,结合主方及方后加味应用,或然证与主证之间有某种内在联系:少阴为水火之脏,为三阴之枢,少阴有病,亦有开合枢机不利之可能,故既有三焦气机阻滞,又有水液代谢障碍之可能,所以出现以上或然证。所以先生每用此方不仅治疗肝郁气滞者,而且治疗阳气郁遏,枢机不利,甚则水液代谢障碍者。应用此方广泛治疗胃肮痛、腹痛、胁痛、胸痹、咳嗽、心悸及妇科疾患,疗效颇佳。
  • 摘要:介绍了赵荣莱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 pylori相关性胃病,胃癌前病变的经验,介绍一例患者,该患者工作紧张,饮食不规律,损失脾胃,致脾胃虚弱,卫外失固,牙卜伤中阳。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补虚,甘草、干姜辛甘化阳,复脾运,助营卫以祛其邪,再加黄连、白英、龙葵、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之品,以防热毒损伤脾胃,是补虚祛邪之法。
  • 摘要:四逆散源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以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组成,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效,后世医家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笔者在临证中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加味,治疗妇科痛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状慢性盆腔痛、痛经见肝脾气郁证者,或见功效。rn 妇科痛证多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为常见,虽然表现各异,但大都有肝脾气郁,不通则痛之病机。本文之验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状慢性盆腔痛、痛经,病虽不同,但均以下腹疼痛为主症,符合四逆散“或腹痛”;结合病史,如有感染外邪、工作、学习压力大、性情急躁、恶心、腹泻等肝脾郁滞因素,符合四逆散病证机理。故以四逆散为基础组方用药,治以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缓急止痛,平肝益脾,此即为异病同治。辨证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中医临床诊治,侧重的是中医之“证”,而非西医之“病”。有其证用其药,证相同,法亦同,方即同,有肝脾郁滞证即可用四逆散治之。认证准确,方则有的放矢,终获药效。
  • 摘要:按照一个经过当代语境提炼后的六经病理,也可以执简驭繁,赅原文之外的百方,取得满意的临证疗效。rn 阳明病病理新内容.实性病理有:津液病之气热、津液病之腑实即实热(食、屎)结、津液病之水饮热结、血病之瘀热、血热;虚性病理有:津液虚热、血虚热.新纳入的内容,虚证主要是精血虚损的虚热,实证主要是热重于湿的湿热、痰热、血热病理等,同时完善了津液虚热、血虚虚热和瘀热等病理.rn 六经方药的使用,分为二种:一种是病机式运用,在相应原理范围之内,凭借随机不固定的证据,即可直接确定惯用方药;另一种是方证对应式运用,依赖固定、可以重复的证据,精确对应具体方药,目前常分二类,一类是指针式方证对应,其证据一步到位确认方药;另一类是分级证据方证对应,先辨六经、再辨方证。rn 全景视野下的阳明病脉。经方原文和后世各家,都没有解决区分管体与波动、搏动强弱与波流混合容量大小的问题。全景要素化核心指感成分说明:阳明病脉成分以搏动成分为主。脉搏主干径向压力波有力、轴向速度波及波流有力、充实,边际振动协同类似。阳明病诊疗经验,侧重于平脉论治,强调指感简洁直观,如经常依赖大结节状标志物,提示阳明病理,属于全景脉学实用脉诊技术的一种。rn 正文六经自圆、以赅百病,且在相应治疗上,传统中医也由原文方剂,演化出无数后世良方;只是千年之后,这些后世方剂的运用,与六经病理对应渐行渐远,其中原因众多;按照一个经过当代语境提炼后的六经病理,也可以执简驭繁,赅原文之外的百方,并取得满意的临证疗效。
  • 摘要:"体"与"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其不仅表现在哲学领域是辩证的重要前提和出发点,在历史学、社会学、医学等其他诸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实体用观作为一种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早就运用在中医学的理论当中了,成为古人认识和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指导思想.人体五脏六腑的体用关系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范畴.但是矛盾是相对的,体之于用,不即不离,离体无用,离用非体.
  • 摘要:功能性胃肠病(FGIDs)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中医学虽然没有对此系统论述,但可见于多个类似的病证当中,并对此早有描述。根据FGIDs的临床表现属于脾胃病中“痞满”、“胃脘痛”、“反胃”、“吞酸”、“嘈杂”、“噫气”、“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经方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在现代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介绍了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食管源性功能性胸痛、吞咽困难,建中汤治疗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泻心汤辛开苦降法治疗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小柴胡汤合乌贝散、左金丸治疗功能性烧心的应用。
  • 摘要:目的:观察四逆散加味治疗阳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符合诊断准和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四逆散加味,对照组口服万艾可片(美国辉瑞公司).治疗4周后,比较用药前后患者国际勃起功能评分表(IIEF-5)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IIEF-5评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进行Ridit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阳痿疗效明显,疏肝解郁可作为治疗阳痿的法则之一.
  • 摘要:《伤寒论》少阳篇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少阳病提纲,所谓目眩,指的就是眩晕,《伤寒论》从外感的角度来讲述少阳病,但临床上少阳病的范畴很广,不只限于伤寒传变.少阳病的病位在半表半里,胡希恕老先生讲半表半里指的是"胸腹腔间",也就是说除了表证及胃肠系统疾病其他胸腹腔间的一切阳性病均属少阳病的范畴,外感、内伤均可出现少阳病的格局,均能引起眩晕.从六经辨证的角度,临床上眩晕有阳虚水泛之真武汤证者,有水饮上逆之苓桂术甘汤证及苓桂剂者,但少阳病占大多数。少阳病的主方为小柴胡汤,除此之外还有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柴胡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及四逆散,统称柴胡剂,在临床上应用柴胡剂加减治疗眩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遇到一个银屑病患者,如何判断他有阳明病?治疗的时候,是去除阳明的症状即可呢?还是需要把容易得阳明病的体质调整到尽量接近正常体质的状态?rn 《伤寒论》条文中针对急性传染病的阳明阶段与银屑病无关,与阳明地界有关的银屑病,诊疗中把大便是否通畅放在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给予重视,而在银屑病皮损已经消失,进入体质调整阶段时,也会在保证不虚和情绪的基础上,在关注“正常出汗四要素”的同时,对于大便的通畅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便是治疗的层次问题。不仅要急则治症,缓则谋病,最后一定要落实到调整体质的“治人”层次,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长治久安”,是越治越不容易得病。只有明白了治疗的层次并且能落实到医疗实践中,才有可能从对症治疗的漩涡中走出来,走向根治银屑病的中医正途。
  • 摘要:虽然现代医学很发达但对于中药治病的机理仍然无法阐明。笔者用文字“药”的繁体字“薬”字,做一个望文生义的解释。“薬”字上半部是草字头,说明历代本草确实言之有理;下部楽字,说明服药后病好了人就快乐了。对中医中药剂型改革的思考,如果改成散剂,首先符合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有很强的适应性,制成散剂用开水泡后服,非常方便。同时口感也稍好,不会特别苦,增强了病人的顺应性。再者,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在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散剂真正做到了简、便、廉、效,增强了中医药的竞争能力。
  • 摘要:作者通过总结在中医肛肠科多年的工作中运用大承气汤急下阳明腑实证的经验,结合自身对《伤寒论》原文的认识,从中医肛肠科三个常见的情况出发,介绍了运用大承气汤的指征和时机,使一线肛肠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迅速把握住"阳明三急下"中大承气汤在中医肛肠科急下存阴的脉络,在某些危候或者即将出现危候之时,运用大承气汤将其消弭于无形.
  • 摘要:目的:观察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从表论治的疗效.方法:将119例中风中经络急性期患者随机(量表法)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9例.对照组按脑梗死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小续命汤加减,观察两组14天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风中经络急性期从表治疗,小续命汤加减治疗对风痰上扰型脑梗死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 摘要:应用大承气汤治疗一位老年小肠梗阻合并硬膜下血肿意识欠清一例,经治疗患者腑气得通,意识转清,疗效佳.本例患者虽年已耄耋,但痞满燥实皆俱,故仍可用之。此例患者还存在硬膜下大量积液,脑病形成,意识欠清,予以甘油果糖脱水降颅压,虽然复查头颅CT:右侧硬膜下血肿较前吸收不明显,但腑气通后,神志转清,故考虑与腑气通亦有一定关系,有资料显示,通腑法可改善脑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能降低颅内压,使脑水肿减轻,故对意识障碍的改善有一定作用。因此,此例患者使用大承气汤泻下通腑达到两方面作用,一是泻下腑气通,治疗肠梗阻,另一方面腑气通,减低颅内压,改善了患者意识水平。
  • 摘要:本例为宫颈癌术后,已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致淋巴循环障碍,下肢循环不畅,水肿发生。通过中医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癥瘕”范畴。对于该病的发生,认为是正气已虚,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利,阳气不足,气化失常,致下肢肿胀,起先治疗时考虑气虚不能慑津,予以补中益气汤治疗,没有效果。后患者提示每日清晨睁眼瞬间出现尿失禁,猛悟营气与卫气交接时发病,病机属于营卫不和,故选桂枝汤为主调和气血阴阳,又加龙骨、牡蛎收敛固涩,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又顾及患者正气不足,故加重用黄芪补气,当晚即效。虽然古代文献没有类似病例,但只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只要辨证准确,就可以药到病除。由于目前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而且现代治疗手段多样,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千人千面,均无法从古代医案中查寻到相关治疗方法,但中医治疗仍然离不开虚实表里寒热阴阳等八纲辨证,所以紧紧抓住中医之根,就会成为临床上优秀的医生。
  • 摘要: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既有自然科学的内涵,也有丰厚的人文哲学底蕴.它汇集了中华文明动静结合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念、形神统一的个体化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治疗艺术以及"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道德修养,在维护人类健康的同时对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摘要:面部皮炎往往是由多种不同原因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炎症,其病理变化多是表层出现细胞间水肿及细胞内水肿,其浅层有毛细血管扩张,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治疗方法虽然比较多,但起效快的疗法仍是应用激素类药物,但副作用大,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禀赋不足,皮毛腠理不固,复感毒邪,毒热蕴于肌肤而发病。治疗应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主。皮炎1号中公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为方中君药。生石膏、丹参、地榆凉血止血清热敛疮、凉血消肿退红为方中臣药。薄荷:疏风清热、解毒透疹为方中佐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皮炎2号中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为方中君药。白芨:收敛消肿,生肌敛疮,菊花:疏风清热,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为方中臣药。薄荷:疏风清热、解毒透疹为方中佐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之功。冷喷雾化能使蒸馏水雾化成极细微水雾,均匀地作用于面部皮肤,通过低温的刺激既可调节血管运动神经的功能,使血管收缩,充血减少,渗出减少,新陈代谢减低,又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使皮肤的敏感性降低。同时还可抑制皮脂分泌。因此,运用低温喷雾配合相应的中药治疗,可更快更有效地达到消炎、消肿、止痒的目的.从而缩短愈合时间,减少皮肤色素沉着,增加美容效果。
  • 摘要:目的:借助复方雷公藤汤及其拆方对肾病大鼠的干预效应,考察雷公藤不同配伍对雷公藤的减毒增效作用;筛取治疗肾病综合征毒效关系最优化的中药小复方.rn 方法:大鼠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复制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模型.以复方雷公藤汤及其拆方实施干预,以强地松做阳性对照,检测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指标.rn 结果:与模型公藤组24小时尿蛋白92.60±18.1243相比较,全方组48.60±11.7492、雷芪组53.20±13.2061、雷甘组56.40±16.520降低24小时尿蛋白;全方组TP68.47±5.2504、ALB28.97±3.0093、雷芪组TP68.21±4.19127、ALB27.58±2.6182、雷甘组TP 67.51±5.4208、ALB 26.56±1.8981与模型公藤组TP58.98±4.8401、ALB20.98±3.4934均升高TP、ALB,与模型公藤组cho11.4870±0.6471、TG 1.7040±1.5824相比较,全方组cho10.7860±0.1344、TG0.5570±0.1387、雷芪组cho10.70±0.1297、TG0.6509±0.1203、雷甘组cho1 0.9740±0.3289、TG0.6680±0.1845均降低;与模型公藤组UREA14.2030±2.1236、CREA78.10±6.1364相比较,全方组UREA7.5920±0.7855、CREA39.60±8.3293、雷甘组UREA9.4870±0.8183、CREA38.30±7.8888、雷金组UREA9.7120±1.3348、CREA41.40±6.4498、雷归组UREA8.30±1.1165、CREA36.90±6.1545;差异显著(均P<0.05).雷公藤不同配伍组对肾脏组织形态学、超微结构上较对照组病理损害有不同程度减轻.rn 结论:全方组、雷芪组、雷甘组起到增效作用.全方组、雷甘组、雷金组、雷归组可减低雷公藤肾脏毒性.
  • 摘要:我科兹采用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及多年经验方"寒痉汤",并辅以"辅汗三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寒凝证40例,本课题采用本身前后对照法,通过中医临床证候判定、静息痛及冷感评分、下肢动脉多普勒血流及踝肱比值测定等方面观察微汗法治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寒凝证的临床疗效,体现以微汗法为主的肢体动脉硬化缺血性疾病中医治疗新思路.
  • 摘要:目的:研究局部外用土槐汤及其拆方提取物对银屑病表皮增生小鼠表皮功能的影响,为土槐汤局部外用治疗银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Denda的方法,用胶带破坏小鼠皮肤屏障功能,制作表皮增生模型.给予土槐汤及其拆方不同浓度水、醇提取物外涂,自开始本实验起,每日用药前,用多功能皮肤生理仪于躯干两侧检测皮肤水分丢失量.结果:土槐汤水、醇提取物均有减少皮肤水分丢失量作用,拆方组中当归组、红花组、丹参组、夏枯草组的水、醇提取物均有减少皮肤水分丢失量作用.结论:土槐汤水、乙醇提取物具有减少皮肤水分丢失量抗增生作用,可以外用治疗银屑病,为临床治疗银屑病奠定前期基础.
  • 摘要:慢性胃炎(CG)系不同病因引起的胃乱膜的慢性炎性病变,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多表现为上腹部饱张、无规律的隐痛、暖气、胃灼热感、食欲减退、进食后上腹不适加重等消化不良症状,少数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本病发病率高居各类胃病之首,起病缓慢,病程缠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治疗时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钻膜炎症为治疗目的。Hp感染被认为是导致CG最常见和重要的病因,根除Hp不但可使炎症消退,消化不良症状长期缓解,还能明显减缓癌前病变进展,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被认为是消除或改善消化不良最经济有效的治疗策略。“三联”疗法是目前国内外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存在二次感染、诱导耐药菌株、费用较高、副作用明显、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近年Hp耐药率不断上升,“三联”疗法的根除率已远低于80%。而许多中药及复方制剂由于对Hp有抑制作用,治疗Hp感染性CG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笔者侍诊脾胃病名老专家董子亮先生期间,发现老专家经验方“舒肝和胃汤”在改善CG临床症候以及清除Hp方面具有着不凡疗效。
  • 摘要:腹涨满为临床常见症状,病机有寒热虚实不同,因而治疗各异。本例患者腹胀时间长,稍觉乏力,考虑存在脾虚;患者腹胀表现为日间轻,夜间重,考虑脾虚气滞,虚中夹实,故用补三消七之经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中人参、甘草、生姜助阳气,厚朴、半夏行滞气,乃补泄兼行之法也。原方应用,疗效显著。
  • 摘要:介绍一例患者,赵某,女,45岁。2014年3月2日初诊。患者主因“全身反复起疹伴瘙痒1月,加重3天”就诊。刻下症:全身酸痛,夜间口干口苦,心烦。无恶寒发热,无汗出异常。月经调,眠安,小便可,大便溏。患者体型偏胖,舌暗红苔薄黄,脉细。皮肤科情况:全身散见淡红风团样红斑,压之褪色,双上睑红肿明显。辨证为饮郁于内,复感风寒。治以宣肺散寒,清热化湿。予越婢加半夏汤。具体药物为:麻黄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9g,生石膏15g,清半夏9g。7剂,水煎服。嘱患者忌食生冷、粘滑、酒酪、肉面、五辛、臭恶等物。2014年3月9日二诊:患者双上眼睑水肿已消,皮疹减少,全身酸懒好转。诉因亲人去世,近三月对任何事情兴趣低落。服药后不知不觉情绪大大好转。近3日咳嗽,咳黄白粘痰,咽干,无恶寒发热,无咽痛咽痒。纳食可,平日有恐高症,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细。辨证为余邪入里,痰热互结。予半夏厚朴汤合温胆汤加减,方药为:苏子15g,清半夏10g,厚朴10g,茯苓15g,生姜10g,竹茹10g,枳实10g,陈皮10g,炙甘草5g,桔梗5g。7付,水煎服。2014年3月14日三诊:情绪如常,身痒及其皮疹减轻,咳嗽较前好转,纳眠可,二便调,舌涩,无口干口苦。舌淡苔白微腻,脉沉细。予其上方继服7付,诸症消失。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两个病例。病例1,大柴胡汤加味治疗高血压头晕,本例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的大便干结,但舌苔根部白厚,加之寸脉弦滑,细询之有大便不畅感,实际就是胃家实的表现。方用大柴胡汤原方和解少阳,降泄阳明逆气、加生石膏以加强清泄阳明之力,因患者有心悸、乏力、汗出,故加桂枝甘草补益心气,患者太阴脾湿较重,故加茯苓以健脾利湿,诸药合用方证对应,所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病例2,双下肢静脉血栓、下腔静脉血栓水肿,《金匾要略》载当归芍药散,一用治妊娠腹中疼痛,一用治妇人腹中诸疾痛,功用养肝活血,健脾除湿,主治肝脾两虚,血瘀湿滞。当归芍药散由当归、白芍、茯苓、白术、泽泻、川芎组成,具有活血利水之功,为血水并治的常用方。方中重用辛甘温之当归,一取其性味,辛温而能行;二取其功用养血活血通络。白芍酸、微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利小便,益气。故为活血利水之要药。泽泻为利水之要药,川芎活血行气,泽泻泻其有余之旧水,首葵畅其欲逐之血气。茯苓健脾益气、淡渗利湿,大治疗水肿之要药。全方以当归、白芍、川芎治血,以茯苓、白术、泽泻治水,以川芎治气,气血水并调治疗水肿。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两个病例。病例1,胃酸,患者欲吐不吐,有胃气上越之势,故用吴茱萸汤温中降逆,小建中汤温中补虚,有桂枝降胃中冲逆之气,茯苓饮消虚寒停饮,三方合用相得益彰;治胃酸于不尔之间也是理说应当。特别说明小建中汤原方用饴糖,但现在饴糖在市场上无处购得,常用驴胶补血颗粒来代替饴糖,借鉴饴糖的温中补虚,还用驴胶补血颗粒的原有的活血补血作用,实为今药现用,快捷方便。病例2,痤疮,乃湿热余毒留滞经络,郁而化火,火性炎上,循经上窜与面部,血腐肉败化脓而成,方中麻黄、杏仁透解在表之热,发在表之郁,地骨皮、赤小豆、连翘清解瘀毒,草、姜、枣调和诸药,且生姜协助麻、杏利在表之水湿;全方表里双解,一解在表之郁热,一解在里之瘀毒;患者有黄色分泌物且舌苔白腻说明湿重于热,用三仁汤清利脾胃湿热,条畅三焦气机,协助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利湿热,斡旋于中焦以曾强宣上、畅中、渗下;同时用大椎穴放血,泻除三阳经有余疲热,疏通三阳经与督脉,气血流注通畅,代谢正常,全程治疗不忘“火郁发之”的遵旨。湿热焦灼为患,如油入面,也是痤疮难治之因,本案病例针药并用不失为治疗疑难病的一大法宝。
  • 摘要:茯苓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近期笔者运用该方治疗1例大面积小脑梗塞,方:茯苓泽泻汤加味。处方:茯苓80,桂枝30,肉桂20,生白术30,炙甘草15,干姜24,泽泻75,川芎45,4剂,代煎,每日二次,每次一包。1剂服完,患者自觉恶心感消除,头晕好转。4剂服完,患者敢睁眼翻身,头枕痛消失,可自行缓慢起床上厕所。舌质淡苔白脉滑。效不更方,原方再予4剂,4剂服完,患者头晕已经不明显,口干口苦消失,能自由下床散步。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原方再予4剂,4剂服完,患者症状消失,痊愈出院,获得满意疗效.
  • 摘要: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是一类卵巢整体功能受损的疾病,包括卵巢储备不足以及无排卵。本例患者初期调理以益阴养血、宣肺启肾、健脾益肾为法,间断有月经来潮后,加用补肾阳之品以助排卵,但效果不甚明显,考虑患者脉象细滑,加之既往脾胃功能较差,以及月经行而不止或止不再行等特点,故改用温经汤入厥阴以复肝之疏泄功能同时入阳明以复气机升降而使清升浊降,阳明水谷之海充盈,则肝血充盛,效果显著。因本患者寒象不显故吴茱萸和桂枝用量较小,而当归、川芎、焦白芍、麦冬、阿胶珠等滋阴养血之品较多,同时配合丹皮凉血活血、川牛膝活血破瘀以通经,黄连、黄答清上中焦之热与姜半夏、吴茱萸配合以温降调和脾胃,以助阳明化生气血。车前子、菟丝子、枸杞子取五子衍宗丸之意以补肾之精血。诸药合用使冲任得补,气血调和,瘀祛新生,归于脉道,血行正常,成功受孕。
  • 摘要:彭坚提出,方证对应更宜方证病机对应,要谨守经方还宜三类方剂同施,六经辨证的实质是“三分思维”,要让经方重新回归六经辨证体系,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 摘要:中医可以治疗人体功能状态异常,对功能状态异常的认知,扶正祛邪,调理脏腑气机,平衡阴阳,以治胃气为本,注重调整自身功能。提出方证经验:疾病规律、功能状态、“证”实质所在;用药规律、配伍灵活、“方”本质所在;功能五态、概念求真、“经验”所在。要长期实证、配伍灵活、历经检验、严谨规范。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三例患者。患者1,支气管哮喘,从症状及舌脉看,胸满闷、心烦、便秘、心下痞硬、苔黄燥厚、脉弦数,为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从体质角度看,形体肥胖、肌肉结实、腹部充实,按压抵抗有力,为大柴胡汤体质。综合二者,无疑是大柴胡汤证,予以大柴胡汤即可治病又能调体。面红唇紫、左下腹压痛、下肢皮肤干燥粗糙、舌暗红为典型的桂枝茯苓丸证。三诊时,大柴胡汤证不明显,血瘀证仍在,故投以桂枝茯苓胶囊长服善后。患者2,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呈现典型的大柴胡汤证。因病位固定、疼痛较为剧烈且病史较长,考虑兼夹血瘀证,故加延胡索、郁金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小腿抽搐,在于筋失濡养,予芍药甘草汤养血舒筋。加金钱草意在清热利湿排石,从B超复查看,结石并未排出,这在意料之中,因为曾有肝胆外科专家建议其手术取石治疗。从大柴胡汤角度看,其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重在通腑泻热、和解少阳、缓急止痛,而非以排出结石为目的,当然若能意外排出结石更好。患者3,慢性中耳炎、慢性腹泻,除与嗜好饮酒相关之外,体质因素亦不能忽视。久病顽疾,治疗可从体质切入,观其形体壮实、肌肉坚紧、上腹按压充实有力,考虑大柴胡汤体质。左耳流脓、腹泻,实乃体内秽浊之邪欲借耳道、肠道排出体外。治病当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方可愈疾。故主方投大柴胡汤,合用栀子柏皮汤,生薏苡仁、败酱草清热利湿排脓。方中用制大黄,意在泻热而非通便。
  • 摘要:阳明病在里实热的总病机基础上,既有邪气之分,又有三焦之别,还有伤及气血分的不同,更有病情轻重程度的区别,包含以上诸多相应的方证,其舌、脉及临床表现难于用简短的几个症状归纳概括之,因此,仲景先师以“胃家实”三字高度概括了阳明病的总病机。这就提示人们,一方面要抓住“里实热”这一总病机,又要对每一具体方证作深入、细致地探讨,才能在临床实践中选好方证,做到方证相应,从而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摘要:石膏作为清热剂的代表,其安全速效,在疾病治疗中应该比附子有着更广泛的用途。不光是外感发热,在治疗治疗自身免疫,无菌性炎症等久治不愈的慢性病有着很好的疗效。药物本身并无优略之分,经方的魅力关键在于对症,辨证的准确。对于符合阳明经的热证,包括外感发热,很多慢性疾病都可大胆选用白虎汤等经方,可达到价格低廉,起效迅速,效果明显。在临床之中,将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越婢汤等含有是石膏的方剂运用在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过敏性疾病,中风后高热等疾病,都有不错的效果。很多病症并不一定按照《伤寒论》中的条文,只要位于阳明经上出现热证,实证都可以考虑。
  • 摘要:陈凯老师中医皮肤科临床经验,凯老对中医悟性的理解与见解,本文对皮肤病治疗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在皮肤科的应用,皮肤胃肠学说和对银屑病健康教育处方进行介绍.
  • 摘要:麻杏苗甘汤出自于《金匾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杏苗甘汤是张仲景治疗风湿所致周身疼痛的有效方剂,一般认为其乃系贪食生冷等,中阳失运,致风湿郁阻经脉,临床表现多为“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其用方机理在于:“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所以该方取效的关键在于“微汗最妙”,服法注意“温服,有微汗,避风”。用麻杏该甘汤清宣利湿,祛邪而不伤正—方中苗仁得麻黄之宣散,则使清阳得升;得杏仁之宣降,则浊阴得降;得甘草之调和,则益气安中。有人应用本方以治兼有风湿之证者验之皆效,如风湿发热、风疹搔痒、风寒咳嗽、风水肿胀等;有人临床上若见“身疼痛,日晡微热,恶风”等,常应用本方,亦每获佳效。
  • 摘要:郭老善于从阳论治骨痹,疗效甚佳.郭老示人阳气至关重要而容易受伤,必须时刻注意保护阳气,故仲景所用方药中姜、附、桂的使用频率极高,温扶宣通阳气之方药占大半即是体现了仲景注重阳气的思想.rn 乌头附子,大辛大热、气性雄烈,逐寒止痛之力最强。现代药理也证明,乌头碱有很强的镇痛消炎作用。郭老临证,习用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化裁,主治风寒湿相搏,痹阻经脉,骨节疼痛,疗效确切。辛附之品为郭老祛散阴寒的首选药物,取其辛温大热,走而不守,性烈力雄,有补火回阳,通经散结之功,善治一切沉寒病冷之证。rn 风寒湿相兼为痹,症情偏寒者,郭老常用附子为主药,配合麻黄、白芥子、制川乌、细辛。风湿热痹,亦有用辛附之品,配苍术、黄柏、知母、忍冬藤、防己。此际用辛附,取寒温并用之意,一方面是因为本有湿邪存在,湿为阴邪,湿盛则阳微;另一方面,因湿热蕴结,阳气被遏,故借辛附大辛大热通阳。rn 郭老指出附子是“益火之源,以消阴臀”之首药,以温经散寒止痛见长,但附子为大辛大热有毒之品,用之不当,则有伤阴动血之弊,甚则中毒,临床运用时需要谨慎。
  • 摘要:笔者通过全国经方论坛学习对"方证对应"有较深的感悟和体会,认识到六经即是疾病六类症候反应,六经发病机制,执简驭繁的六经辨证方法,方证对应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四项.通过方证辨证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明显疗效,显著提升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 摘要:笔者师从于辽宁省中医名师孔志凤主任,运用蜈蛇解毒汤治疗慢性难治性瘙痒性皮肤病,介绍该方剂药物组成及方药解析,并对其疗效进行了验证.孔老认为病情早期以搜风止痒、剔毒除湿为主,重用白鲜皮、乌蛇、荆芥、防风、苦参等。患病后期,顽固不愈者,在前方基础上宜加用或重用化瘀通络、软坚散结之药,如蜈蚣、僵蚕、当归、丹参、浙贝、威灵仙等。若久病伤阴,致血瘀风燥者,可酌加玄参、麦冬、首乌、穿山甲等以滋阴润燥、通络散结,常以当归饮子为君药。每于虚者加四君子汤及葛根健脾益气;毒入血分加白茅根、茜草、皂刺凉血透发于外,灵活加减,依法变通。
  • 摘要:介绍经方炙甘草汤甘草附子汤治疗冠心病多发室早搏,四逆汤半夏泻心汤治疗难治性反流性胃炎,附子理中汤黄芪建中汤治疗顽固性腹泄,小青龙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久治不愈的咳喘,当归四逆汤小柴胡汤治疗久发性口舌干燥综合征,疗效满意.
  • 摘要:奔豚气病始见于《内经》,症状记载于《难经》,辨证施治详于《金匮要略》,后世虽多有论述,但总不超出以上三方面的范围.大多数医家对于奔豚气病的认识,多以《金匮要略》中的观点为准.在病因方面主要包括内伤七情、汗出,损伤心阳两方面.所涉及的脏腑主要为心、肝、肾,此外还与冲脉有关.在证治方面,后世医家大多在《金匮要略.奔豚气篇》中所记载的三个方剂的基础上加减运用,但是还应注意心理治疗,饮食调护等方面,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摘要:《伤寒论》“结”病机存在于伤寒传变、变病、坏病等各个环节中,理清“结”病机有助于认识理解《伤寒论》,并指导临床实践。同时还应注意,《伤寒论》中“结”所致病证具有其特殊性:首先,《伤寒论》中的邪气为寒邪和风邪,其中风邪亦偏有寒性,寒邪易伤阳气,如太阳病不解,阳旺则传入阳明,阳衰则传入少阳,若阳一再衰即转为三阴证,故伤寒病治疗应时时顾护阳气。其次,伤寒病的“结”,多为化气所致,即寒邪入里化热,所谓化者,是病机转化,而不是病因转化。故一方面,不能妄自清热,妄清则伤阳气,寒邪骤起而转为阴证;另一方面,阳气不足也不可过用温药,结不开则温药图助火热,所结更重。因此临床治疗“结”病机皆应根据邪气的性质,所结脏腑经络的特点,热、水湿、瘀血的偏重,施以不同的治法治则。
  • 摘要:六经中,除了阳明病(温热病范畴)用寒性药以外,其它五经基本都是用的热性药,这与后世治发热用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完全是南辕北辙。既然天下之病尽在六经中,而六经有五经都基本是以热性药为主,也就充分说明了阴寒之邪对人体的危害之大,也和“伤寒论杂病论”这本书的题目紧紧相扣。也与自古以来水患大于火灾不谋而合,并且在治阴寒病时,时时注意保护人体的胃气不受伤害。由于当前药物治疗各种肾系疾病尤其慢性病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那么六经的用药法度就给人们改善这些治疗缺陷提供了极佳的思辨之路,那就是避寒就温,温阳、通阳为主而兼其它。通过对六经代表方的理解,使笔者真正体会到内经所言: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主阴从的天地之间的大格局,也充分证明了医圣重阳思想的深刻内涵。
  • 摘要:经方医学通常简称"经方",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其代表著作《伤寒杂病论》上承《神农本草经》与《汤液经法》.主张六经来自八纲,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六经统摄,方证相应.认为经方辨证论治的实质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临证中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是其具体实施步骤.
  • 摘要:方剂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灵魂,我经常强调:中医看病,不是靠一味味药,而是靠多种药物组成的方。 实际上,经方也有许多不足和缺陷,在临床治病,虽然喜用经方,但经方达不到效果的,就配合或直接采用后世创制的“时方”。学习和使用时方,也严格遵循“方证病机对应”的原则。还经常根据自己的用药心得,加入一些“单方”。单方虽然只有一、两种药,但往往对某种疾病或症状有特殊的治疗或改善作用,所以民间有“单方气死好郎中”之说。总之,一个临床医生,对经方、时方、单方三者的认识和使用,不可偏废,只要是治病有效的,都要充分吸收利用。在注重使用经方的前提下,将经方、时方、单方互相结合,有机搭配,争取创造最好的疗效。
  • 摘要:本文通过典型验案分析,阐述《伤寒论》三承气汤作用靶点、作用机制及用药特点,诠释经方合用之旨,思辨仲景用三承气汤之意,为经方在临床应用推广起到昭示及解惑作用.温习《伤寒论》,综观病案,结合文献,可知仲景所说“胃家实”之胃家包括整个消化道。唐容川强调“调胃承气汤是注意在治胃燥,大承气汤是专指大肠而言,小承气重在小肠”。内经日“阳明为十二经脉之长”,经脉篇有“胃主血所生病,小肠主液所生病,大肠主津所生病,脾主脾所生病”,笔者用六经与十二经分合分析阳明病腑实证变化,认为三承气作用靶点除胃、大肠、小肠,还应涉及阳明经证、其它脏腑。岳美中谓承气即承顺气机之意。通过承气汤的通下,能使糟粕秘结、壅滞、实邪得以驱除。以汤荡涤,使实者利秽者、闭通。正气得以疏顺,是谓承气也。现代医家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认为三承气有增加胃肠蠕动,改善肠管血液循环,增加肠壁血流量,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菌淮炎,排除毒素,利胆利尿等作用。疾病发生发展处于不断变化中,邪入阳明,入腑成实,燥热与糟粕相结合是一动态过程,这种机转常见于多种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故在临证时用三承气之意,针对主因采用经方合用,三承气为辅,解决燥热与那结,气机不畅的问题。
  • 摘要: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柴胡桂枝汤的两条条文的疑点进行剖析和研究,发现柴胡桂枝汤具有燮理阴阳、沟通表里、补虚泻实、解表邪、和营卫、通津液、转枢机、通督脉、解郁结、理气机、通血痹、调气血、调脾胃、祛风湿等作用.随着临床运用和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其具有很多新的用途.本方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加减即可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肺间质纤维化,胸痹心痛,消化性溃疡,胆囊炎,胰腺炎,慢性肾小球肾炎,乳癖,子宫肌瘤,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带状疱疹后遗症,荨麻疹,前列腺炎,阳痿,抑郁症,失眠,白内障,食管癌,髓母细胞瘤,腮腺管结石等病,病种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精神疾病,甚至妇科、男科、儿科、肿瘤科、五官科及骨科疾病.
  • 摘要:"经方"是"经方医学"的简称,其并不仅限于数百首经验效方,而更是一个独立的医药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理论集中反映在六经八纲思想指导下的方证相应学说,临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伤寒论》是其代表著作之一.阳明病属经方六经病之一.提出了一辨阳明病实质,二辨阳明病辨证依据,三辨阳明病来路,四辨阳明病与温病,五辨阳明病与三阴病的关系,六辨阳明病治则宜忌,七辨阳明病主要方证的思路。
  • 摘要:皮肤病虽多发生于体表,但其发病多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关。因此,仲景方也可广泛应用于皮肤科。近些年来,经方在皮肤科的应用越来越多,同时也积累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目前,许多常见皮肤病需要提高疗效,许多慢性顽疾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因此,认真学习《伤寒论》、《金匾要略》等古典医著,挖掘、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必要纵观仲景用经方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有是证用是方”,追求“汤证相应”的契合关系,学习史月君老师临床工作中把握住经方的应用辨证要点,可使其运用范围极大的超出原书所论,从而更好的推广经典方临床运用,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 摘要:阳明篇以实热证为主,但虚寒证同样不可忽视。清代医学家柯韵伯提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反应出阳明胃与太阴脾病变的一般规律,但使得一些人片面的理解为阳明只有实证,而忽略了阳明中的虚证,从而不能更好的理解阳明篇乃至《伤寒论》的内容。仲景在阳明篇对中焦虚寒证“胃中冷”论述的不多,但却将中焦寒证贯穿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始终,在六经传变中各有表现和特点,应该横向理解,纵向联系,从而更深刻的掌握中焦寒证。
  • 摘要:李国栋先生对于仲景条文着力甚多,网上发表很多有关仲景之理法的个人研究,笔者从中得益甚多,浅议白虎汤非阳明方亦是受李国栋先生启发及李国栋先生指导下才得于成篇,采用仲景之言讲仲景之理的方式,破除传统中医认为白虎汤证是阳明气分热证,白虎汤属阳明方的观念,论证白虎汤其实是少阳方.
  • 摘要:温病之卫气营血辨证与六经阳明证关系密切,六经辨证完全包含了卫气营血辨证。阳明证之治疗总则为透表,清热,滋阴。阳明病初起或太阳温病用透表,阳明中焦热盛用清热,阳明下焦热盛出现腑实证用下法清热,如伤少阴太阴阴液,则需要滋阴,温热易伤津,故温热病需要处处顾护阴液。对于阳明热盛伤阴证,用滋阴清热药物治疗。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及黄连阿胶汤的滋阴清热法在后世温病理论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 摘要:本文兹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血管内皮细胞病理与中医心精病理的相关性,论证了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脱疽病)早中期为阳虚寒凝证的中医病证实质,同时采用《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止痉散、桂枝去芍药汤加减,并辅以辅汗三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脱疽病)早中期以中医寒凝见证者,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
  • 摘要:喘证是由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本文以"喘"为关键词,通过研究总结《伤寒论》辨喘脉证并治方探讨治喘的理法方药。前后共14条文,涉及太阳病,阳明病,太阳阳明合病及误治变证等7首方剂: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栀子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等。一、以理法为经:从病因病机治则立法选方;传变过程:首先犯肺,次则胸膈,再而胃肠,从上而下;表里而言,由表及里;涉及上中焦;肺与大肠相表里;从病性虚实而论,实证居多,虚以表虚证。法:辨证论治,治法各异,治外感如将,涉及八法:汗法、通腑法等法.以方药为纬:方: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栀子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等7首方剂。方小灵动,随证立法,处处体现:抓主证、查病因、循病机、细四诊、理法明,而后处方用药,且药少精专,直达病所取效。药:涉及麻黄、杏仁、厚朴等20余味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且其用药有一定规律可循。分别介绍:咳喘要药用麻黄、降气疏润苦杏仁、温肺化饮辽细辛、清肺泄热生石膏、治胀除喘川厚朴等。纵横辨喘论治:脏腑皆可令人喘,非独肺也。治喘应辩证,不可见喘治喘;喘由外感师仲景,首重祛邪,给邪气以出路—或汗或下或清。
  •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十分常见.如把烧心作为GERD的指标,美国医院正常雇员烧心的情况,每天烧心的为7%,每周烧心的为14%,每月烧心的为15%.孕妇尤为明显,每天有烧心症状的有25%,非孕妇只有7-10%.本证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虚夹实和气机逆上。若脾的气阳不足,则胸中阳微,胸阳失展,肺胃之气逆上,胃内容物随之上滞胸膈,刺激膈咽,治从脾胃入手,调脾之升运,促胃之和降。脾气健则,清阳得升,运化有力,胸阳可展,膈1中寒气可消;理气降气以和胃气,胃气和则膈气随胃气而降,浊阴得下,气逆自平,膈咽可利,且胸阳脾气,助推食管蠕动,减轻反流。常用苍术健脾运脾以升清,瓜蔞宽胸利气散结,薤白温阳散结,合吴萸,丁香,温膈胃以散寒气,展胸阳以治冷膈;吴萸下泄寒气如神,擅治寒在咽嗌,胸膈不利,配黄连为左金丸意;吴萸、黄连之苦寒,丁香,柿蒂之苦平,寒热兼济以降气,木香,梭罗子理气宽胸,香附生用上行胸膈理气,青皮疏肝泄肺,破滞气,石解生津,以制丁,萸之辛温。湿阻加藿香,菖蒲,血瘀加当归、川芎、莪术,食积加内金、焦三仙。全方健脾温肾,舒展胸阳,升清降浊,和胃降逆,快膈宽胸。
  • 摘要:多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顽固性的皮肤病,如白癜风、硬皮病、手足皲裂、荨麻疹等十分叫人头痛.正值在研习《伤寒论》,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伤寒论》经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rn 必须熟记各条经典原文,深刻体会其义,见是证用是方。方与证,前贤刘渡舟氏认为“乃是《伤寒论》的核心,也是打开大门的一把钥匙”。经方大师胡熙怒氏认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故临证用经方必须学会抓方证,方证即是规矩,是定法,不可违背。rn 将经方治于皮肤病而收获。关键在于准确的辨证论治。辨证的过程是将外在的各种症状收集后进行中医的思辩。rn 中医论病,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临床须详细诊察,细心收集中医证候,保证临床有效。rn 临床中发现,很多顽固性皮肤病,其之所以反复不愈。常与人体阳气虚衰有关。《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从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可见,人身之阳气,是人体生命之体。在生理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情况下,是人体抵抗外邪的活力。皮肤疾患,迁延日久,正邪相争,久不能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正气之不足,这里的“正”首先考虑的是阳气。治疗皮肤病,基本原则就是扶正祛邪。
  • 摘要:当说到阳明病时,通常会认为阳明病是腑实证,选用的方子多是承气汤以及麻子仁丸等.结合临床,反复对阳明病脉证并治篇研习,放置于《伤寒论》通篇文中细读及解悟,通过反复对比经典条文且通篇对照,不难发现:由于现在临床汗法以及下法的不当应用实际由太阴转属阳明的较多,而栀子豉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的是阳明变证。目的是利小便去湿热,其热与实是因为来源于水湿故而选择利小便的方法,且符合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的原则。由于水湿阻碍到了气化,而利湿恢复气化即是承气之法。不能不知。后世薛生白的《湿热病篇》的学术特点应该是对其的发扬。临证较常用。由虚所致阳明证候,从而可容易理解少阴病急下证。中医的精髓是气化之理。生气通天论以及百病皆由气生。这些都是高度总结的理论。内经讲亢乃害,承乃制。承则制亢之意。承气即制气的办法。由于气机过亢有程度的区别以及造成气机亢盛的原因不同,故而承气的方法亦应该不同。必须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与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柴胡证治不同。在现今结合临床当用大、小、调胃承气之方治疗腑实症候的固有,这里不多说。但临床多见因西药副作用或简单泻药攻下后造成大便难的、以及阳明病不能食,中寒者的大便初硬后澹的固痛便较多。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塘,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与水则哆。这当是阳明之虚病。正常的阳明当是多气多血之象。由于体质禀赋以及用药的原因(西药的普遍应用看说明书的不良反应,可知其副作用大多是对肠胃的伤害),实际到这里就诊而所看到的阳明病气少、血淤的证候较多。多伴呕逆、不能食等。而这些恰是不可攻的症候。即使有可攻之急症亦须谨慎。否则伤正气。
  • 摘要:本文通过将水分为饮的水和饮食物中的水两类,探讨了两类水在机体内的运行循环路径和规律,水液运行走向分为四个途径分别是灌溉滋润全身内外、渗入血脉成为血中的水、被阳气气化为津液及变为尿排出.水液运行与太阳和太阳病关系密切.
  • 摘要:《金匾要略》中病没有直接列举瘾疹的治疗方药,但是通过对瘾疹的病因病机分析,认为“薯蓣丸”为荨麻疹的有效治疗方药。薯蓣丸记载于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原文为“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领丸主之。”这是《金匾要略》中唯一的以“风气”为主治的治疗方剂,其余的与风邪有关的疾病治疗,均记载为“大风”、“微风”、“贼风”等名目。薯蓣丸以山药为君药,且用量为三十分,在方中独重。薯蓣,《神农本草经》言“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长肌肉,强阴”。强调其补中之效,突出其强阴之功。本方治疗气血阴阳诸不足感受外邪而致病。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故重用薯蓣健脾为主,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调中,配以干姜、大枣温中,豆黄卷、神曲化湿。当归、首穷、芍药、地黄养血,配以阿胶、麦冬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白蔹理气开郁,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 摘要:阳明病的治疗以清、下二法为主,分别主治阳明腑实证和阳明经热证,此以阳明病只热而不实的发热、失眠、鼻衄三个案例分别选用麻杏石甘汤、栀子豉汤和栀子柏皮汤治之,虽同为阳明热证,病证不同,其清热法各异,辩证施治,将阳明经方灵活运用于临床.
  • 摘要:大承气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由大黄、芒硝、积实、厚朴四味药组成。有攻下实热、清除痞满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本方能明显增强肠蠕动,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并能增加游离肠拌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还可有抑菌以抗感染作用。笔者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理论,在临床上应用大承气汤灵活加减治疗牙痛、痤疮、遗尿等常见疾病,取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伤寒论》阳明篇中有吴茱萸汤、麻黄汤等六经除阳明经以外的方子,对此很多人不理解,阳明病胃家实当用清热泻下之法,为何仲景会把其它经的方子亦纳入阳明病篇中呢?其实阳明证才是典型的阳明病,是在阳明病中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而阳明病篇中凡是冠阳明病的条文及其方证都具有在阳明时发病的特点而已,所以其它非阳明证中之方,可称之为阳明病某某证,故而阳明病其实不是只有清热泻下之法,虽然《伤寒论》阳明病篇仅有19方,但这阳明病篇中19方却包含中医治疗"八法",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八法归纳概括了历代医家关于治法的论述。
  • 摘要:阳明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其中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领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领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沿发际,到额前。该经络的循行部位正是很多面部皮肤病的好发部位。其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也符合很多皮肤病的发病原因。皮肤病之中,以热证实证较为多见,尤其是面部约的皮肤病,处于阳明经循行部位,所以运用经方效果显著。
  • 摘要:掌跖脓疱病和手足慢性湿疹为皮肤科常见病,临床治疗棘手.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原治肠痈,近被日人移用于皮肤科疾病亦可取效.本文从掌跖脓疱病和慢性湿疹治验剖析了薏苡附子败酱散联合温潜法在皮肤科的适应证,以期为两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思路.本方主治为湿热酿脓之证,故薏苡为君,败酱草为臣,以除湿活血止痛为大方向。附子虽为佐药,却是本方点睛之笔,此方配附子,意在借附子辛热之气以破阴寒凝滞所致血分凝滞,湿热积滞,诸药合用具有排脓消肿、振奋阳气之功。兼顾标本缓急诸方面。
  • 摘要:文章列举了3个临床病例,介绍了经方化裁治疗老年病的体会;包括应用排脓散治疗尿路感染、脓尿,黄连阿胶汤治疗痒疹和木防己汤治疗心衰、肾衰.
  • 摘要: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伴有发热症状急性荨麻疹的疗效.rn 方法:将40例例急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小柴胡汤加减,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对照组则根据病情,寻找病因,病因为感染因素引起的使用抗生素,病因为药物引起或者病因不明且皮疹及体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酌情使用地塞米松.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及控制发热时间、皮疹完全消退时间.rn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00%,2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控制发热时间治疗组为2.23±1.54天,对照组为4.40±2.17天,2组比较t=3.95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皮疹完全消退时间为5.28±2.08天,对照组皮疹完全消退时间为6.76±3.53天,2组比较t=1.018,P>0.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伴有发热症状急性荨麻疹疗效可靠,且控制发热时间具有优势,能减少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道教作为中国的固有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东方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宗教哲学思想,就是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中医学思想必须十分重视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因此研究道教文化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研究中医固有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
  • 摘要:经学的传承牵系着中国学术的大脉,经学自孔子删订六经之后,又经历了秦汉两代相接的特殊历史变革时期,演变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支风格迥异的经学派别.这两种经学派别之争一经肇始,便一发而不可收,自汉时起绵延至今.章太炎先生曾言:"讲国学而不明派别,将有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之感".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在两千余年经学统领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背景下,今古文经学对中医学的传承产生重要影响.受经学影响,中医对于典籍也很是推崇.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类似于经学中的五经,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医界有先贤曾说:"不读医经,纵成仓扁,终为技术之流".
  • 摘要:医院文化是一个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医院精神和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医院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医院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医院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总结、提炼和培育鲜明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和医院精神,结合医院发展战略,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提炼各具特色、充满生机而又符合医院实际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医院制度,寓文化建设于制度之中,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效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的信誉度,树立医院良好的形象;营造良好的医院视觉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对医院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作用推动力,构建调协有力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医院文化建设水平.
  • 摘要: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8例,以沙丁胺醇气雾剂及盐酸氨溴索片治疗;治疗1个疗程(14天)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62.07%,2组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突出中医放血疗法治疗寻常痤疮的显著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采用卡方检验检测试验的误差及准确性.结论:放血疗法对寻常痤疮治疗效果明显.
  • 摘要:目的:利用中药外洗的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27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采用中药泡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方法治疗,4周后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合6例,显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3%,对照组愈合2例,显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52.2%,经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中药泡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优于服用盐酸氨基葡萄糖.
  •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葛根汤加减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确定其临床疗效.方法:从门诊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5月的颈型颈椎病患者共51例,遵照随机法的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葛根汤加减)27例,对照组(口服芬必得)24例,1周为1个疗程,4周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愈合6例,显效2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3%,对照组愈合2例,显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52.2%,经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葛根汤加减具有调和营卫,祛风活血散寒的功效,用于颈型颈椎病,可明显缓解局部肌肉的痉挛疼痛,对颈型颈椎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摘要:本文介绍了经方在治愈高热,急危胰腺炎术后厌食,左侧头部硬膜外血肿术后神志不清,糖尿病坏疽,心衰,胃痞,脱髓鞘病的应用。
  • 摘要:辨证施治,方证对应,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最大特点,临床辩证是否准确,方证是否对应,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介绍了经方在失眠、心悸、奔豚、狐惑、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病的应用,疗效良好。
  • 摘要:中医药在恶性肿瘤尤其是在中晚期肿瘤的治疗中,其改善患者不适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等的优势已经得到肿瘤治疗界的普遍认可。经方,是《内经》、《伤寒论》与《金匾要略》方剂所代表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而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早在《内经》中就指出:“谨察病机,勿失其宜”,张仲景曾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说明病无固定之证,治无不变之法。“有是证,则用是药”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为核心、最重要的关键所在。对于肿瘤患者并发症,多常随证而施,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但更多是标本兼顾。肿瘤病人多有其自身体质特点,体内常毒邪炽盛,或是仍有余毒,故此时多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常辅以抗癌解毒中药,再进行六经辨证,随证施药,改善其癌因性并发症。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如汤沃雪、立竿见影的效果,故而其在处理肿瘤临床症状方面日益受到医者的肯定和重视。
  • 摘要:报告1例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患者,女性,49岁,因"双下肢胫前皮肤变红肿胀6年,变硬半年"入院.皮肤科体检:双下肢高度水肿性红斑,皮肤触之较硬,皮肤捏起困难,皮温高.组织病理诊断为类脂质渐进性坏死.选用五苓散合凉血五根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其后患者证候发生变化,随证治之,更方为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合凉血五根汤,皮疹、咳嗽等临床诸症皆除,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符合张仲景所谈及之“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中医药治疗该病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需要更多的临床观察来证实其合理性及有效性。
  • 摘要:本文从一则病案入手,理解麻黄升麻汤治疗寒热错杂外感热病之病机.其病机主要为上热下寒,阳气内郁.其寒热错杂多表现为阳气内郁,郁而化热,上焦热盛,可出现发热、头目痛、咽痛、甚至吐脓血等症状,阳气内郁还可表现在皮肤方面,如痤疮、湿疹等,下寒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寒,下利泄泻,肢凉等.在治疗上,在补虚之中兼以宣发为主,宣散内郁之阳气,寒热并用,清上温下,滋阴和阳,发越郁阳.
  • 摘要:报告1例中医药治疗幼儿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检索国内1 0年文献未见4岁以下幼儿患该病的报道,国内未见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临床报道.患者,女性3岁,因"全身起红疹6周"入院.皮肤科体检:躯干、四肢见密集分布的粟米至蚕豆大小的鲜红色水肿性红斑、丘疹、斑丘疹,部分皮疹中央见暗红水疱、丘疱疹或出血性坏死血痂,皮疹表面少许脱屑.组织病理诊断为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应用小柴胡汤合凉血五花汤治疗后效果满意.凉血五花汤具有凉血活血,疏风解毒之功效,方中凌霄花凉血活血泻热为主,玫瑰花、红花理气活血化瘀,鸡冠花疏风活血,野菊花清热解毒。因为药味取花,花性轻扬,所以本方以治疗病变在面部的皮肤病常用方剂。本例患者皮疹颜色鲜红,且局部有明显坏死结血痴,热像较重,瘀血之象不明显,故凉血五花汤基础上去活血力强的红花,加金银花、生槐花以清热解毒凉血,加用茯苓、白术以健脾,防止苦寒太过影响脾胃之运化。患者口干渴,阳明内热较重,故使用生石膏清热护津。中医药治疗该病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需要更多的临床观察来证实其合理性及有效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