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6山东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
2006山东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

2006山东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06-07-07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山东省医师协会;山东省医学会;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2006山东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了1994-04~2006-02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脑血管畸形(AVM)56例各种方法,治疗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均采用经股动脉插管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出血量大的先开颅手术、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AVM切除,然后全脑血管造影,条件好的用法国Magic微导管及NBCA或ONYX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其中38例7d内明确诊断,22例在7d内用NBCA胶栓塞者均治愈,且未留下任何后遗症,26例经行血肿清除手术后30d栓塞治愈;18例手术后7d栓塞者治愈.14例晚期治愈者均不同程度遗留偏瘫、失语、智力下降.全部病例随6个月以上,均无复发.结论:早期确诊AVM的关键是尽早行全脑血管造影,NBCA栓塞是治疗AVM较理想、安全可靠的首选方法.早期治疗能明显减少后遗症.
  • 摘要:在颅内动静瘘中最常见的是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而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是CCF中最常见者,本科自2000-2004年以来共收住14例,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作一报告.
  • 摘要:脑卒中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更是导致成人残疾的第一位疾病.据卫生部统计,我国脑卒中的患病率为700/10万左右,患病人数超过800万人,我国每年为此所花费的医药费用高达上百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而根据最新的统计调查,脑卒中已成为北京市引起死亡的第一位疾病.目前对此病死亡率的控制、残疾后的康复以及再次中风的控制仍然不尽人意;死亡率仍高达30%以上,约1/3的病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而存活者中约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急性脑卒中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使得脑血管病的防治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并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国内外医学界特别是神经科学界的重视.
  •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脑血管病之一,手术清除血肿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重要方法.本科自2001年5月~2004年12月对53例血肿位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急诊采用改良翼点入路,经侧裂岛叶行血肿清除术,取得良好效果.
  • 摘要:本科从1993年3月至2006年4月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46例,效果满意.现作一报告.
  •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致残率、死亡率都很高.本科近两年来共收治此类病人208例,现作一报告.
  • 摘要:骨髓基质细胞是一群存在于骨髓内的具有多潜能特性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能力,参与组织细胞的替代及修复.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内为造血干细胞提供生存和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微环境,它对骨髓血系细胞有支持作用.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分化为间叶组织,包括骨、软骨、脂肪、肌健、肌肉和骨髓基质等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骨髓基质细胞还可以分化为中胚层以外的组织,如在体外和体内均可经诱导分化神经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随着海绵窦区显微手术的不断开展,迫切需要海绵窦区颅神经血供的显微解剖资料.方法:借助手术显微镜对4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的颈内动脉(ICA)海绵窦段的分支及颅神经的血液供应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动眼神经的近段由小脑幕动脉供血占55%、海绵窦下动脉分支供血占28.2%,远段由海绵窦下动脉前支供血占79.5%;滑车神经近段由小脑幕动脉供血占60%、海绵窦下动脉分支供血占30.7%,远段由海绵窦下动脉前支供血占92.5%;外展神经近段由脑膜背侧动脉分支供血占92.5%,远段由海绵窦下动脉前支供血占94.9%;三叉神经眼支(V1)近段由海绵窦下动脉供血占43.6%、小脑幕动脉供血占30%,远段由海绵窦下动脉前支供血占84.6%;三叉神经上颌支(V2)近段由海绵窦下动脉后支占51.3%,远段由海绵窦下动脉前支供血占86.6%;半月神经节前部由海绵窦下动脉后支供血占84.5%,后部由小脑幕动脉分支供血占86.4%.结论:海绵窦下动脉是供应所有入眶颅神经最重要的供血动脉;其次是小脑幕动脉和脑膜背侧动脉,在海绵窦区进行显微手术时,保护好各颅神经的血供是减少术后颅神经损伤、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 摘要: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中须行颅骨钻孔,在骨瓣还纳时,造成钻孔残留,影响患者的外观及美容,有时会影响患者梳头等日常生活,还会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本院自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利用钻孔过程中形成的自体骨末和生物材料骨水泥修复颅骨钻孔87例,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探查外科治疗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切除下疝小脑扁桃体枕大池成行,通畅第四脑室正中孔及脊髓中央管.结果:42例手术治疗,均有不同程度改善,MRI复查小脑枕大池重型合并的脊髓空洞消失或缩.结论:Chiari畸形是脊髓空洞的原因之一,切除下疝扁桃体、枕大池重建,是手术治疗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脑皮质电图(ECoG)对外伤性癫痫手术治疗价值及脑血流改变对癫痫手术预后影响.方法:28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常规神经学检查及EEG、CT、MRI检查,确定致癫灶部位,术中采用皮层脑电及深部电极精确定位,术后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检测脑血流变化,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ofDailyLiving,ADL)量表评价手术效果.结果:28例患者中17例ECoG痫灶定位准确,术后随访表明患者癫痫发作改善明显,按照ADL评分有效12例,显效9例,效差4例,无效3例.术后TCD检测脑血流增加较术前有明显差异.结论:ECoG能对外伤性癫痫灶进行术中精确定位,致癫灶多在影像学改变附近.ECoG对选择手术方式及指导手术切除范围有重要价值,术后脑血流检测对癫痫预后判断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甘露醇对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及如何正确使用甘露醇.方法:选取高血压幕上性非丘脑出血、脑压增高不突出、发病6h内、血肿量<50ml的患者104例,将24h内应用20%甘露醇250ml者称为常规组(38例),125ml者称为半常规组(38例)及未使用甘露醇组(28例).48h复查脑CT,血肿增大超过33%为血肿早期扩大,分析早期应用甘露醇对血肿扩大的影响.结果:常规组发生早期血肿扩大16例,半常规组4例,未使用甘露醇组2例.常规组与半常规组、未使用甘露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结果相同.结论: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24h内不适当应用甘露醇可增加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使病情加重.半常规量安全、可靠.
  •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发病急,病情重.为争取时间,达到好的治疗效果,本院自2002年12月-2004年12月采用颞顶直切口骨瓣成形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5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从耐药胶质瘤C6/ADR细胞中克隆多药耐药基因启动子(Pmdr1),构建Pmdr1控制的双自杀基因表达载体,并初步研究其在C6/ADR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取对数生长期C6/ADR细胞,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引物PCR扩增Pmdr1,克隆入T载体,利用NdeI/HindⅢ双酶切反应,用Pmdr1置换pcDNA3.TK中的CMV启动子,获得pcDNA3.Pmdr1.TK,酶切及测序鉴定;BamHI酶切pcDNA3.Pmdr1.TK及pcDNA3.CD.TK,将pcDNA3.CD.TK中的CD基因插入到pcDNA3.Pmdr1.TK中TK基因的上游,获得pcDNA3.Pmdr1.CD.TK,酶切及测序鉴定;在脂质体介导下将pcDNA3.Pmdr1.CD.TK转染C6和C6/ADR细胞,500ug/ml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PCR鉴定自杀基因在两种细胞中的整合情况,RT-PCR鉴定表达情况.结果:C6/ADR细胞生长良好,PCR成功扩增出260bp的Pmdr1并克隆入T载体后,经分子克隆技术将Pmdr1成功插入pcDNA3.TK中,通过酶切和测序证实插入长度和序列正确,形成pcDNA3.Pmdr1.TK;BamHI酶切pcDNA3.CD.TK后获得CD基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将其插入同样酶切后的pcDNA3.Pmdr1.TK质粒TK基因的上游,PCR及测序证实插入CD基因的大小、位置及方向正确,形成pcDNA3.Pmdr1.CD.TK;脂质体法将质粒成功稳定转染入C6和C6/ADR细胞,PCR证实自杀基因在两种细胞中都有整合,RT-PCR显示自杀基因仅在耐药细胞株C6/ADR中得到了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了Pmdr1调控的双自杀基因表达系统,并证实其在耐药胶质瘤细胞可特异性表达.
  • 摘要:目的:寻求一种定位简易、准确、创伤小、应用方便且有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简易CT定位微创置管引流术配合尿激酶注入血肿腔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2例.结果:108例随访6~12个月;以ADL分级法评价病人预后.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15例;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21例;Ⅲ级:需他人帮助、扶拐可行45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清醒23例;Ⅴ级:植物生存或死亡4例,3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后1天死亡,死亡率3.57%.结论:简易CT定位微创置管引流术操作简便,局麻下即可完成,是一种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无需全麻、创伤小、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快、手术风险小、疗效确切、费用低,无需配合冷光源、神经内窥镜、显微镜,此手术方式更适用于年老体弱或合并有重要脏器疾患者,适合在基层医院,特别是偏远、欠发达地区开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技术改进措施.方法:自1984年1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2000例三叉神经痛(1535例)、面肌痉挛(429例)及舌咽神经痛(36例).结果:全部病例术中均发现有明确的压迫血管,总有效1885例,有效率为94.25%,无死亡病例.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及手术技术的改进提高,由10年前原手术有效率为90.3%(671例),达到近10年有效率为96.6%(1214例),并发症发生率由10年前的11.31%下降到近10年的4.22%.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颅神经根部的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及减压材料的放置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提高微血管减压术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有多方面技术改进措施值得考虑.
  • 摘要:目的:观察并检测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对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和神经结构修复的作用.方法:从胚胎大鼠脊髓组织提取并培养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脊髓损伤区,然后进行行为学、组织学、电镜超微结构等观察,以sry基因检测法鉴定体内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分化细胞.行为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脊髓损伤对照组大鼠下肢运动都有所改善,移植组明显好于对照组,术后第4周数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电镜发现移植区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细胞(术后2个月).sry基因检测结果呈阳性.结论:①神经干细胞移植加快促进了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②大鼠胚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而且分化细胞可以在体内长期存活.
  • 摘要:外伤性脑积水是指因脑外伤后而引起的脑脊液循环不畅后主要原因的一种疾病.其他原因如:炎症状、肿瘤、先天发育不良、寄生虫囊肿、脑脊液吸收障碍、脑脊液产生过多等都可引起脑积水.本文主要讨论由脑外伤而引起的脑积水,该类型脑积水在近年临床工作是为多见,其是外伤后合并蛛网膜上腔出血病人,发生脑积水的比例尤为高,故而以外伤性蛛网膜一腔出血的治疗,对预防脑积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据我科近两年的统计各种原因所至颅脑和伤后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200人次,经规治疗后,发生脑积水的比例明显下降.
  • 摘要:目的:掌握经翼点入路对下丘脑区结构显露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分科技术.方法:12例(24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颅上模拟翼点入路.借助手术显微镜6-25倍下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下丘脑区重要结构进行解剖.结果:经翼点入路,通过鞍区的手术间隙,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基底动脉顶端,垂体柄、漏斗区、终板等下丘脑区重要结构进行良好的暴露.结论:经翼点入路对鞍区病变,特别是颅咽管瘤和动脉瘤显微手术时,需熟悉局部解剖结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保护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组织.
  • 摘要:目的:寻求一种定位简易、准确、创伤小、应用方便且有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法:简易CT定位微创置管引流术配合尿激酶注入血肿腔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2例.结果:108例随访6~12个月;以ADL分级法评价病人预后.Ⅰ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15例;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21例;Ⅲ级:需他人帮助、扶拐可行45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清醒23例;Ⅴ级:植物生存或死亡4例,3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后1天死亡,死亡率3.57%.结论:简易CT定位微创置管引流术操作简便,局麻下即可完成,是一种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无需全麻、创伤小、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快、手术风险小、疗效确切、费用低,无需配合冷光源、神经内窥镜、显微镜,此手术方式更适用于年老体弱或合并有重要脏器疾患者,适合在基层医院,特别是偏远、欠发达地区开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通过对72例脑动静脉畸形(AVM)治疗分析,探讨脑AVM显微手术、血管内栓塞、放射外科及联合治疗的选择.方法:以Spetzler-Martin分级系统对脑AVM分级.显微手术切除48例;单纯栓塞11例;栓塞加手术2例;X-刀放射治疗8例;栓塞加γ-刀治疗3例.结果:脑AVM直接手术组复查AVM48例全部消失;单纯栓塞组完全栓塞3例,大部分栓塞(栓塞范围>80%)3例,部分栓塞(栓塞范围>30%~50%)5例;栓塞加手术组1例Ⅳ级AVM有残余;X-刀治疗组及栓塞加γ-刀治疗组11例中3年随访间见7例血管团消失,2例血管染色变淡,2例有新的神经功能缺失.全组病例随访8~36个月,GOS预后评分良好率81.2%,1例单纯栓塞患者因误栓术后死亡.结论:脑AVM的显微外科切除是治疗其主要方法,特别适应急性出血者;对于Ⅳ级、Ⅴ级AVM,栓塞与手术结合是最佳方案;放射治疗适于小型和功能区难以切除的病例.依据病人及血管畸形,合理地运用手术、栓塞、放射治疗及联合治疗是提高脑AVM预后的关键.
  • 摘要:颅内动脉瘤多为囊状球形,以中小型为主,约占全部动脉瘤的90%左右,巨大动脉瘤仅占3-5%.颅内动脉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发病高峰是50-54岁.婴幼儿发病十分少见,婴幼儿巨大动脉瘤更为罕见,现将本院数十年来收治的两例(文献史中少见的)婴幼儿颅内巨大动脉瘤作一报告.
  • 摘要: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AICA)动脉瘤是十分少见的颅内动脉瘤.1948年Schwarz首次报道此病,Katsumaro等(1991年)报道其占颅内动脉瘤不足1%[1],国内陈振平等(1990年)报道2例,占同期205例颅内动脉瘤的0.98%[2].我院自1995年6月至2004年12月共治疗颅内动脉瘤406例,其中AICA动脉瘤3例(0.74%).现将这3例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对其分型、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技巧进行了讨论.
  • 摘要: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组织中p16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8例垂体腺瘤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48例肿瘤标本中有11例存在p16蛋白表达(22.9%),侵袭性腺瘤表达缺失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p<0.01),p16表达阴性腺瘤直径明显大于表达阳性腺瘤(p<0.01),p16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垂体腺瘤分泌功能之间无关.结论:P16基因缺失在垂体腺瘤中很常见,p16基因表达缺失与腺瘤大小有关,p16基因缺失通常不是出现在垂体腺瘤发生的早期事件,而是在垂体腺瘤生长过程中逐渐出现的晚期事件.
  • 摘要: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率最高的肿瘤,由于其生长呈浸润性、边界不清,治疗极为困难.沙培林是β溶血性链球菌SIPI722低毒株菌种,经青霉素处理制成的新型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赋活剂.为进一步探讨沙培林对胶质瘤治疗的机理,设计了该实验.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总结ONYX液态栓塞系统对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率,对ONYX的有效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自2004年7月以来,应用ONYX栓塞脑动静脉畸形患者25例,总结治疗后的栓塞率,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措施.结果:25例患者,15例栓塞率达到90%以上,5例80-90%,5例50-70%.术后4例颅内出血,3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4个月复发.结论:ONYX可以使脑动静脉畸形获得较高的治愈率,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 摘要:目的:初步总结应用水膨胀式微弹簧圈(HydroCoil)栓塞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体会.方法:应用HydroCoil栓塞治疗11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病人,造影对比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变化.结论:HydroCoil栓塞治疗CCF安全、有效,颈动脉通畅保持率高.长期临床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颅内血肿的最佳剂量、用药时机及药物作用最佳时间.方法:抽取脑出血患者静脉血液注入试管中,制备1ml血凝块,试管加1mlUK溶液,对照管加等体积生理盐水,按照拉丁方设计.分析UK剂量(1万IU,2万IU,3万IU,4万IU),用药时机(抽血后2h,4h,8h,16h)和药物作用时间(加UK后2h,4h,8h,16h)对血凝块溶解的影响.将33例颅内出血患者分为A、B两组,按每毫升出血1万IU和3万IU尿激酶比例用药行血肿溶解及持续引流.结果:UK剂量对血凝块溶解有统计学意义(F=9.58,P=0.0105),,1万IU组溶解效果明显低于2万IU组、3万IU组、4万IU组.而后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时机和溶解时间对血凝块体积溶解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1.83,P=0.2423;F=2.39,P=0.1673).在临床研究中,33例患者用药溶解引流24~48h后复查颅脑CT显示A组与B组溶解程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004,53.79%vs82.65%);引流管拔除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3,11.5dvs6.2d).结论:UK溶解颅脑血肿的最佳有效剂量为每毫升血液用药剂量为2万IU,延迟并不影响治疗效果,药物同血肿作用2h足以发挥作用.
  • 摘要:本院从2005年5月至今,共选择9例颅内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术,术后9例病人均痊愈出院,现对这9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 摘要:目的:观察ONYX液态栓塞剂在脑动静脉畸形(AVM)栓塞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5例脑AVM患者于栓塞术中采用ONYX液态栓塞剂.结果:15例栓塞率>90%以上,5例为80~90%,5例为50~70%.术后4例颅内出血,3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4个月复发.结论:ONYX液态栓塞剂栓塞效果好,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 摘要:癫痫(Epilepsy)是一种多发、慢性脑部疾病,癫痫发作是由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过度和或超同步化活动引起的一系列短暂脑功能失常.国外对新诊断的癫痫病人进行长期随访发现,约80%病人的临床发作用现有手段治疗可得到长期的控制,但是,在临床上仍可见到有相当部分病人的发作,通过现有手段难以获得满意的缓解,这部分病人的癫痫称为难治性癫痫(intractableepileps).难治性癫痫的概念多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其不同的涵义:Jualjensen(1990)等人提出发作持续多年,用多种药物合理治疗,在最大耐受量下仍没有缓解而持续发作者称为难治性癫痫;国内吴逊、沈鼎烈教授(1998)对难治性癫痫的定义为:"频繁的癫痫发作,至少每月4次以上,应用适当的抗癫痫药物正规治疗且药物血浓度在有效范围内,至少观察2年,仍不能控制且影响日常生活,无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颅内占位性病变".本文对癫痫的外科治疗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总结经皮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tracheostomy,PT)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方法:应用PT技术治疗71例,并与常规气管切开术71例作对照研究.结果:PT与常规气管切开比较,操作时间短(7.8±2.1min与20.4±4.6min,P<0.05),与手术相关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1.4%与3.0%,P<0.05),但是与手术相关的晚期并发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1.6%与3.3%,P>0.05).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安全、简便、快速、损伤小的特点,可应用于神经外科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边缘叶脑白质切开术(尾状核下束和扣带回前部)对喹吡罗(Quinpirole,QNP)处理大鼠中枢系统多巴胺含量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治疗强迫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手术组及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颈部皮下注射QNP建立强迫检查行为动物模型,应用立体定向进行大鼠边缘叶脑白质切开术,观察大鼠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边缘叶脑白质切开术能明显减弱QNP诱发的大鼠强迫检查行为,与假手术组之间的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模型手术组左侧前额皮质多巴胺含量比模型假手术组降低(P<0.05),右侧无显著变化(P>0.05).皮质下结构隔核、纹状体和杏仁核多巴胺含量比对照组和模型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边缘叶脑切开术能降低左侧前额皮质多巴胺含量,增加皮质下结构多巴胺含量,改善QNP处理诱发的大鼠强迫检查行为.
  • 摘要:目的:报告经不同方法,不同时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急症开颅直接夹闭10例,择期直接夹闭5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行颈内外动脉结扎1例,C2-3段动脉壁加固术1例,C4段巨大动脉瘤可脱性球囊栓塞2例,前交通动脉瘤弹簧圈栓塞1例,后交通动脉瘤合并TCCF行压颈总动脉自然形成血栓2例,大脑中动脉夹层动脉瘤压颈总动脉自然血栓1例,moya-moya病合并多发微型动脉瘤未经手术1例.结果:早期1例死亡,余经一年的随访,22例生存质量良好,其中13例再行DSA检查动脉瘤消失,其余三年后无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智能及肌力较差.结论: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现可采取不同方法积极治疗.
  •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水解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根据疾病和手术的特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3例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术前详细准备、指导及术后局部穿刺点和全身肝素化的护理观察.结果:3例患者均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采用接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传统的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但由于疾病的特点和此类新技术的应用,认真、细致的术中观察与护理十分重要.
  • 摘要:颅咽管瘤是由外胚叶形成的颅咽管残余的上皮细胞发展起来的一种常见的胚胎残余组织肿瘤,为颅内最常见的良性先天性肿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双侧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内分泌功能障碍及下丘脑症状.其预后常不佳,主要原因是肿瘤生长部位特殊,位于鞍区,周围有重要的神经组织,全切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自2003.9~2005.9我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共收治13例病人,由于加强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病人均好转或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作一总结.
  • 摘要: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术中麻醉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大大提高.由于手术的解剖比较复杂以及该病的凶险多变,术中、术后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围手术期的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现将本院神经外科自2003至2005年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夹闭颅内动脉瘤15例的围手术期护理作一报告.
  • 摘要:2005年本院神经外科收治了1例动脉瘤的患者,经右侧股动脉行颅内动脉支架置放术,术后发生右侧股动脉穿刺点破裂大出血,急诊行手术治疗,经过积极救治和精心护理,患者痊愈出院.本文进行了介绍.
  • 摘要:婴幼儿由于其解剖、生理、病理生理上有一系列特殊性,导致在颅脑损伤治疗和护理中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本文通过对我院自1994-2004以来经治的2岁以下婴幼儿颅脑损伤共104例,就其临床特点:1.生长发育迅速,神经系统稳定性差,病情变化快;2.囟门和颅骨缝未完全闭合,可以通过颅缝哆开和囟门外出,取得一定代偿.3.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出现较成人晚,常发生在脑疝后.护理上的规律:1.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2.颅高压症状的观察.3.伤情的观察.4.监护人的宣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2岁以下婴幼儿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准确性,挽救更多的祖国的未来.
  • 摘要: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I)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17号染色体上的NFI基因发生突变,其产物神经纤维瘤素失活而导致发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牛奶咖啡色斑,多发性皮肤软纤维瘤,也可累及多个脏器及系统.眶脑膜脑膨出是指脑组织和硬脑膜一起突入眶腔内.目前国内还没有对该疾病成功手术的报道.我科于2006年2月收治一例,并成功为其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就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作一报告.
  • 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后发热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中、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病人的发热情况及其处理方法和结局.结果:因合并呼吸道感染发热7例(17%),脱水热13例(39%),中枢性高热17例(41%),感染性休克发热4例(3%).处理措施包括补充血容量、广谱抗生素、物理降温等综合办法.29例发热控制好转,12例呈植物生存或死亡.结论:脑外伤后高热有多种原因,应及时对症治疗提高生存率.
  • 摘要:前颅底外伤粉碎性骨折是颅脑损伤中的特殊类型,常合并开放性颅眶损伤,伴有脑脊液漏,同时伴有眼与鼻的损伤.尤其是视神经的损伤,自1990年1月---2004年4月共收治169例,现作一报道.
  • 摘要:目的:总结鞍区肿瘤显微手术的各种方法,治疗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1-12~2001-12经CT、MRI及内分泌检查确诊的巨大型垂体腺瘤206例,鞍结节脑膜瘤28例,颅咽管瘤36例;巨大型垂体腺瘤分A、B、C三组,其中A组83例单纯经翼点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B组97例单纯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以下简称"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C组26例联合应用以上两种方法分期、分次切除肿瘤.鞍结节脑膜瘤和颅咽管瘤(D组)均单纯经翼点入路开颅肿瘤切除.结果:全切或次全切A、B、C、D组分别为42例(占50.6%),21例(占21.6%),24例(占92.3%),50例(占92.7%);死亡四组依次为2例(占2.4%),1例(占1.03%),0,0;尿崩四组分别为51例(占61.4%),18例(占18.6%),11例(占42.3%),10例(占18.9%);下丘脑受损四组依次为26例(占31.3%),2例(占2.1%),0,0;脑脊液鼻漏四组依次为0,27例(占27.8%),8例(占30.8%),0.四组全切率、尿崩率比较,经卡方检验,均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在严格掌握经翼点及经鼻蝶入路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取两者各自的优点,对巨大型垂体腺瘤行分期、分次切除是一种提高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减少并发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单鼻孔经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技巧和处理策略.方法:对50例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的垂体腺瘤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41例,大部切除9例.38例功能性腺瘤患者术后垂体激素水平28例恢复正常,其余10例亦有不同程度恢复.视力、视野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月经恢复20例,妊娠2例.结论:单鼻孔经蝶手术具有手术路径短,麻醉及手术时间短,对病人的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远小于经颅手术等优点,是治疗垂体腺瘤的最佳治疗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护理措施.方法:对7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气道的管理,着重做好以下四个环节:1气道感染的预防:加强口腔护理,认真执行气管套管的消毒及气管切口敷料的更换等.2气道湿化:适量湿化气道是防止痰液干结成痂,促进排痰的必要措施.3气管内吸引:根据病人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的变化,痰液的位置和性状确定吸痰的时机以及采用不同的吸痰方法达到有效吸痰.4减少引起气道刺激的因素,防止气道粘膜的损害:妥善固定气管套管,忌负压过大吸痰,选用合适的吸痰管,防止病人躁动等.结果:70例病人中发生肺部感染者6例,肺不张者2例,无肺部并发症者62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气道管理的关键是无菌操作,适量湿化,有效吸痰以及减少刺激因素,从而降低肺部等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总结侵蚀颅底的嗅沟脑膜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例侵蚀颅底的嗅沟脑膜瘤显微手术全切除与颅底重建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均达到Simpson标Ⅰ级切除,无死亡,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术后随访1~9年,无肿瘤复发.结论:显微手术全切除嗅沟脑膜瘤并行颅底重建是提高疗效、预防肿瘤复发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基本措施.
  • 摘要:目的:探索显微镜下直接切除中央前回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了32例中央前回胶质瘤显微手术病例.结果:镜下全切23例,次全切除9例,其中星形细胞瘤Ⅰ~Ⅱ级24例,少突胶质细胞瘤5例,多型性胶质母细胞瘤3例.术后8例肢体肌力无明显变化,24例肌力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显微镜下直接手术切除是治疗中央前回胶质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 摘要:在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最大程度地保护神经功能,并保持病人最佳的生活质量这一理念,已经为多数人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颅底肿瘤的治疗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丰富与完善.传统的颅底外科是利用广泛切除颅底骨质获得显露,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及损伤.微创理念用于颅底外科以来,人们保留了沿颅底入路显露病变的方式,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对扩大的颅底操作是否真正增加对病变的显露提出质疑,不再盲目追求过多的切除颅底骨质,使手术创伤大大减小.另外,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内镜技术、神经导航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颅底肿瘤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证.
  • 摘要:药物依赖(我国俗称吸毒)是长期困扰着人类的全球性的医学和社会学问题.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事处(UNODC)发布的2005年度毒品问题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内全球吸毒人数达2亿,占世界总人口(15岁~64岁)的5%,其中阿片类药物滥用者1600万(1100万为滥用海洛因),每年有10万人因吸毒而死亡,另有1000万人因吸毒而丧失了正常的工作能力.从全球来看,主要问题还是来自阿片滥用(海洛因).在欧洲和亚洲大多数国家,阿片一直是主要滥用药物,2003年占总药物依赖治疗需求分额的62%.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如此,以危害严重、影响广泛和发展迅猛而论,阿片类依赖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根据2004年我国药物滥用检测报告在众多的滥用药物中阿片类占了98.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毒品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死灰复燃,发展迅猛.我国政府1988年对外公布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5万人,2004年为114万人,16年间猛增了20余倍.依据国际上公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实际吸毒人数远不止于此,保守的估计在300万~500万人.以海洛因为主的阿片类毒品现已波及全国2148个县市,涉毒县已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2/3以上.阿片类药物滥用的人口学特征表现为67.5%的受害者为35岁以下的青少年,男女比例已升至4.5:1.吸毒人群已由早期个体经商和无业者为主波及到目前的所有职业和社会阶层.毒品问题主要有三大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稳定,诱发大量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导致包括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传播与蔓延.吸毒者一旦对阿片成瘾就很难戒除,脱毒后复发率一个月内90%,半年内95%,半年以上97%~100%.吸毒者常陷入吸毒-脱毒-复吸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几乎完全丧失社会和家庭责任感,期望寿命较正常人大大缩短,多在吸毒后10年左右死于各种并发症、合并症,或吸毒过量,或因吸毒引发的各类传染病.
  • 摘要:颅内多发多源性肿瘤临床少见,它可以表现在不同部位,不同源性同时存在.我们曾遇5例垂体腺瘤与脑膜瘤并存,特报告以下:例1.男性45岁,患者因反复头痛、头晕3年而入院,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局灶性神经损害征,MR扫描见鞍内微腺瘤及小脑幕脑膜瘤(4cm×4cm×5cm大小)并附着天幕.考虑患者无视力视野及内分泌障碍,先行脑膜瘤切除术,鞍内微腺瘤用伽马刀治疗,随访4年,微腺瘤基本消失,至今患者正常工作.
  •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与面神经保护:1.临床资料:本组共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4.0±12.2,MRI示内听道内肿瘤平均约0.5×0.8cm,内听道处肿瘤直径均大于3cm,其中3-4cm者12例,4-6cm者25例,大于6cm以上者9例,平均为4.92cm;肿瘤左侧28例,右侧18例,其中双侧者2例;3例患者于住院前半月-6个月在当地医院行巨大听神经瘤切除术,术后均有不全面瘫,复查MRI示肿瘤仍然大部存在,为手术治疗来我院.2.方法:本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1)手术方法:枕下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切口上端在横窦上1cm,向下5-6cm,呈"S"或直形切口,开枕骨骨瓣直径约4cm,显露横窦和乙状窦,小弧形剪开硬脑膜,翻向乙状窦,显微镜下先瘤内切除肿瘤,瘤内减压后再分别切除肿瘤上极、下极、内侧面和内听道肿瘤,内听道后外侧壁部分显微镜下磨除大小约0.5-1.0cm不等者29例(63.0%),术后骨瓣均予复位固定.(2)面神经及脑干功能电生理监测: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监护系统术中监护术侧面神经,监测电极分别置于术侧的眼轮匝肌与口轮匝肌;采用脑干诱发电位监护系统术中监护脑干功能,将监测耳塞电极置于术侧的耳孔,予以80-140分贝的刺激,监测脑干反应电位潜伏期,根据波间时间电位,判断脑干听觉功能.
  • 摘要:脑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首位,是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因与脑组织间无明显界限,手术难以切除干净,复发率较高,是神经外科迄今尚未攻克的难题.目前,手术与常规放射治疗、伽玛刀和X刀等立体定向放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已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并广泛应用.但对手术后及放射治疗后复发的病例,特别是多次手术和放疗的复发病例,再次治疗在选择方法方面比较困难.质子射线因其优越的放射物理特性,是治疗颅内肿瘤较理想的方法之一.自2004年12月,淄博万杰医院安装并启用了质子放射治疗设备后,共收治各类脑瘤68例,其中胶质瘤31例,通过观察质子放射治疗脑胶质瘤的近期疗效及近期放射反应,总结质子放射治疗脑胶质瘤的优势,以及经放疗后复发的胶质瘤病例利用质子治疗的方法,现作一报道.
  •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可间接监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的无创性方法.方法:腰穿测量ICP,同时采用无创性压陷式眼压计测量眼内压(IOP),统计学分析ICP与IOP之间的关系.结果:IOP与IC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71(p<0.001).结论连续监测IOP可间接判断ICP的变化,因此,连续监测IOP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监测颅内压的简单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Matrix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1例共56个颅内动脉瘤施行血管内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51例患者按Hunt-Hess分级:Ⅰ级15例、Ⅱ级24例、Ⅲ级8例、Ⅳ级4例,所有病例均经CT扫描和DSA造影诊断.4例宽颈动脉瘤和2例梭形动脉瘤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应用Matrix可脱弹簧圈栓塞成功48例53个动脉瘤,占94.3%;3例因严重血管痉挛导致微导管无法到位而实施动脉瘤夹闭术;1例弹簧圈尾端残留于载瘤动脉,但未导致临床后果;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48例随访3~12个月无再次出血和并发症.结论:Matrix可脱弹簧圈血管内能够有效栓塞颅内各部位动脉瘤,术中有明显的促进动脉瘤腔内形成血栓的作用,术后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覆盖动脉瘤颈口的作用.可以防止再次破裂出血.
  • 摘要:目的:总结应用HydroCoil栓塞系统(HES)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体会.方法:应用HydroCoil结合水解铂金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4例共15个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1个,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个,颈内动脉C2段动脉瘤2个.结果:12例患者13个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患者2个动脉瘤大部分栓塞.8例患者随访3~5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HES能安全有效的栓塞颅内动脉瘤,明显的提高动脉瘤填塞的致密度.栓塞后动脉瘤不易复发.长期临床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脑血管异常而形成的瘤样突起,临床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具有较高的残死率.1958年Chason和Hindman对2768例尸检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为4.9%.目前颅内动脉瘤的处理方法除传统的开颅手术外,血管内介入治疗近年逐渐得到普及.本文将就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通过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再出血因素进行临床分析,以控制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各种诱因,降低其发生率.方法;8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26例发生再出血,分析再出血的诱因和时段;再出血时患者的临床表现;再出血的次数、时间间隔;将同期未发生再出血的59例动脉瘤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动脉瘤的位置、大小、Hunt-Hess分级以及预后等因素.结果:本组再出血的诱因分别为高血压、情绪异常、用力排便、过早搬动和下床活动、术中破裂和无明显诱因;术前再出血21例:入院前再出血16例,入院后4例,入院前后1例,术中再出血5例;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再发头痛、呕吐、嗜睡昏迷、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等;本组两次出血有23例,三次2例,四次1例,两次出血的患者中,在<8天、8~14天、15~21天、22~30天和>30天内出血的患者分别为6例(26.1%)、7例(30.4%)、3(13.0%)、5例(21.7%)和2例(8.8%);再出血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年龄构成的差异和Hunt-Hess分级的差异对再出血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再出血组患者的预后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动脉瘤患者的性别、是否患高血压、动脉瘤的位置和大小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术前再出血:应在术前再出血的高发时段,严密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消除再出血的各种诱因,严格进行术前非手术治疗,为及早手术,创造机会;预防术中再出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案,术者娴熟的技术是关键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短期效果、适应证、并发症及解决的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3月至2005年8月间治疗的12例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例.结果:1例第一次因支架过大,放置失败,第二次选择合适支架,放置成功,另11例一次成功.血管狭窄程度降至0%-10%.临床随访2-18个月,11例术前症状消失,1例改善,4例DSA复查无1例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 摘要:由于脑干区功能重要,解剖位置复杂,传统的开颅清除脑干血肿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不断探索和寻求最佳治疗的一个课题.随着立体定向技术的不断提高及其对靶点定位的高准确性,使脑干出血的手术变的较为简单.此方法对脑干干扰小,又不受年龄及体质限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院于2003~2005年在CT立体定向引导下治疗高血压性脑干出血6例,其中5例加用侧脑室外引流,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作一报告.
  • 摘要:目的:检测不同类型脑肿瘤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浆DNA中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p16基因甲基化与脑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血浆DNA中甲基化状态对脑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收集新鲜的脑肿瘤组织及其对应的血浆标本58例(其中胶质瘤26例,垂体瘤16例,脑膜瘤13例,转移瘤3例),10例健康人血浆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半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脑肿瘤组织及血浆DNA中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1)脑肿瘤患者P16基因甲基化总检出率在肿瘤组织中为37.9%,血浆中为22.4%(X2=3.31,P>0.05);(2)瘤组织和其对应血浆中P16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在不同脑肿瘤中的分布分别为:胶质瘤为42.3%和26.9%,垂体瘤为37.5%和25.0%,脑膜瘤为23.1%和7.7%,转移瘤为66.7%和33.3%,但四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5.17,P>0.05).(3)高恶度胶质瘤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率为62.5%,显著高于低恶度者10.0%(X2=3.91,P<0.05);发生P16基因甲基化的7例血浆DNA均来源于高恶度胶质瘤患者.结论: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在脑肿瘤中是一个广泛事件,均为甲基化和非甲基化并存,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血浆DNA中P16基因甲基化与脑肿瘤组织基因甲基化状态呈平行关系,血浆中p16基因甲基化检测可作为脑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监测指标之一.
  • 摘要:颅脑损伤并发脑性耗钠综合征(CSWS)是水盐代谢紊乱其中的一种.典型的病人是在原发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精神异常和意识改变,表现为烦躁、精神萎靡、嗜睡,进而抽搐,昏迷,部分病人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重者惊厥、死亡.诊断:(1)典型的临床(2)在盐摄入或补给正常情况下出现低血钠(<130mmol/L),高尿钠(>80mmol/24h),血容量可能减少(<70ml/kg体重),血浆ANP增高;(3)肝肾功能、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正常.轻度低钠Na+≤135mmol/L,中度低钠Na+≤130mmol/L,重度低钠Na+≤125mmol/L.脑外伤后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应当与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相鉴别.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细胞外液量的状态和钠代谢的正负.CSWS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外液的减少和钠的负平衡,而SIADH的细胞外液量正常或稍高,钠代谢为正平衡.在不存在低血压的情况下测量中心静脉压有助于它们之间的鉴别.在无法确定诊断时可以采用实验性限水治疗,治疗:CSWS的根本性治疗是补充血容量和恢复钠的正平衡,由于缺钠时又多伴有血容量不足,因此首先需快速补足血容量,提高血浆渗透压,以改善微循环.根据低血钠的严重程度和患者对胃肠内给药的耐受性决定口服补盐、静脉补充.盐皮质激素醋酸氟氢可的松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增强钠的重吸收,有报道应用醋酸氟氢可的松治疗CSWS患者取得很好的疗效.如果纠正低钠血症速度过快可导致脑桥脱髓鞘病,应予特别注意.急性脑积水和急性颅内压增高相关的CSWS,脑脊液引流和降低颅内压可以很快治愈CSWS.
  •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平衡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4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双侧平衡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组)和传统手术方式行双侧开颅减压手术(对照组)并于3个月后进行GOS评定.结果:治疗组27例,恢复良好9例,生活自理5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7例.对照组22例,恢复良好3例,生活自理0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10例,(p<0.05).结论:选择适当病例采用双侧平衡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优于传统手术方式行双侧开颅减压手术.
  • 摘要:自2004年3月至今,我们对30例重症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病人给予大剂量沐舒坦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作一总结.
  •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新手术入路,使该类损伤的残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方法:将我科自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住的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例中.首先按以下5条选择病例,(1)入院时GCS积分3-8分且伴有脑疝,(2)受伤机制为对冲伤对冲冲击伤,(3)CT示均有颅内硬膜下血肿伴额颞极重度脑挫裂伤或侧裂池重度挫裂伤或复合性血肿伴脑挫裂伤,中线移位0.8-1.8mm以上,环池封闭或移位,(4)入院时已1-6小时,但呼吸尚好,(5)不包括重型及特重型原发脑干损伤及非恶性高颅压的颅脑损伤等.应用标准改良翼点入路,使形成的倒扇状的骨窗较原翼点入路显著扩大,对清除颞底及额底和侧裂区血肿及严重脑挫灭伤组织时显露良好.并减张扩充性缝合硬脑膜,防止并发症.并将标准改良翼点骨瓣组251例与常规骨瓣组230例进行了比较.结果:本研究的251例中存活238例,平均住院时间62天.随访3-6个月,并按JonnetandBond(1975)提出GOS评价方法评价如下:Ⅰ级:恢复良好,病人可正常生活81例.Ⅱ级:中度残废,有功能障碍,但可独立生活117例.Ⅲ级:重度残废,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37例.Ⅳ级:植物生存(包括低意识状态1例)3例.Ⅴ级:死亡13例.结论:标准改良式翼点入路治疗重型及特重重型颅脑损伤显露及整体减压充分,利于移位的脑组织复位和天幕前中切迹的重要神经结构间接减压,防止了常规骨窗减压不彻底而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和并发症,能使死亡率下降5.3%,因此该入路是治疗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理想入路.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合并对侧有脑挫裂伤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老年人合并对侧有脑挫裂伤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时间.结果:受伤后延迟手术的病人,其脑挫裂伤侧发生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的机会明显低于伤后急症手术的病人.结论:合并对侧脑挫裂伤的老年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病人延迟手术可降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的发生率.
  • 摘要:本文报告1例因外伤后睡眠呼吸暂停导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及治疗经过,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其发病机理.临床资料患男,42岁.主因昏迷伴呼吸、心跳骤停10分钟入院.患者于20年前因车祸致伤,当时诊断:急性重型颅脑外伤,脑挫裂伤、颅底骨折、颅骨骨折、脑疝.伤后留有打鼾、复视等后遗症状.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史;无传染病及其接触史;无烟酒嗜好.入院查体:深昏迷,刺激四肢呈去大脑强直状.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4mm,形状不规则.左侧直径约1mm,均无光反射.气管插管微创急救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率98次/分钟,血压105/55mmHg,体温36.7℃,面部及口唇紫绀,双鼻腔无异常分泌物,颈部抵抗(-)双肺呼吸频率与呼吸机节律相同,无自主呼吸,腹部(-).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检查示:右眶内后及右侧筛窦内哑铃型高密度影,右颞极低密度影.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示:梗阻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国产链激酶冲洗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的疗效和方法.方法:选择亚急性、慢性硬膜外血肿或急性硬膜外血肿(血肿量在20~40ml),密切观察治疗7d以上,在血肿最厚处颅骨钻孔,置国产双腔引流管于血肿腔.术后用3~5ml生理盐水溶解链激酶1~2万u自双腔管注入血肿腔,夹闭引流管3~4h后开放引流,2次/d,3d后复查颅脑CT,血肿基本消失即可拔管.结果:32例硬膜外血肿经应用此方法均获成功,术后复查颅脑CT显示:血肿完全消清27例,基本清除5例,病人无不良反应,头痛、头晕症状消失.结论:链激酶冲洗引流术对亚急性、慢性硬膜外血肿及20~40ml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是简单、疗效可靠的方法.与传统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术比较具有创伤小、失血少、血肿清除彻底、危险性小,病员及其家属容易接受,疗效确定,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湿肺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湿肺的病例,以及采取的相应诊断治疗措施.结果:临床治愈15例,好转3例,死亡2例.结论:救治该种合并伤的患者,尽早诊断、早期正确有效治疗,对降低伤残与死亡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科于2003年~2006年4月对20例因外伤致硬膜外、下血肿、脑内血肿、脑挫裂伤及脑出血致小脑幕切迹疝病为清除颅内占位后应用水冲颞底法使脑疝复位,效果满意,现作一报告.
  • 摘要:目的:探讨后颅底骨折新分型及临床治疗.方法:135例按诊断标准符合后颅窝骨折,并按照临床症状与体征结合颅底的CT扫描所见,作者提出新分型:即Ⅰ型:CT扫描后颅底枕骨单侧鳞部或髁部或双鳞髁部骨折,且骨折线延伸及枕骨大孔后缘.其中又分为AB两个亚型:A型为伴有骨折附近的颅内血肿,B型伴有额极挫裂伤者.Ⅱ型:CT扫描后颅底岩斜缝裂开伴骨折,合并内听道骨折.其中又分为ABC三个亚型:A型骨折伴有颅内血肿,B型骨折伴颞部严重脑挫裂伤及血管损伤,C型伴颅神经损伤.Ⅲ型:CT扫描后颅底前基底部骨折合并蝶骨融合部骨折.其中又分为AB两亚型:A型骨折伴桥脑损伤,B型骨折伴基底动脉损伤.Ⅵ型:CT扫描后颅底颞骨乳突部骨折及人字缝哚开或合并顶枕骨折.其中又分为AB两个亚型:A型骨折伴有骑跨性硬膜外血肿,B型骨折伴有脑挫裂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积液.Ⅴ型:CT扫描后颅底枕骨大孔前后缘及侧缘骨折.其中又分为AB两个亚型:A型骨折伴延脑挫伤,B型骨折伴舌下神经损伤.Ⅳ型:CT扫描后颅底混合复杂骨折.其中又为AB两个亚型,A型骨折伴外伤性桥小脑脚综合症,B型骨折伴颅内血肿.并按此分型早期选择后颅窝开手术治疗和相应治疗方法.结果:本组135例后颅底骨折分为Ⅰ-Ⅵ型,经分型治疗后(除3例死亡外),并经3个月的随访,取得显著疗效,降低死亡率.结论:作者提出的Ⅰ-Ⅵ型的分型,指导临床超早期选择手术和相关救治方法有重要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