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1年内共计59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36篇、专利文献987363篇;相关期刊1134种,包括求实、理论前沿、理论导刊等; 发展生产力的相关文献由5514位作者贡献,包括卫兴华、本刊编辑部、荣开明等。

发展生产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36 占比:0.60%

专利文献>

论文:987363 占比:99.40%

总计:993299篇

发展生产力—发文趋势图

发展生产力

-研究学者

  • 卫兴华
  • 本刊编辑部
  • 荣开明
  • 赵曜
  • 唐昌黎
  • 张瑞生
  • 李鸿烈
  • 雷云
  • 俞良早
  • 崔永和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关锋
    • 摘要: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探索两者辩证关系的标志性成就.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生产力的增长、提高有两种视角,一种是通过解除外在束缚、消除外在阻碍来促进,另一种是通过优化生产力内部要素如工具、技术及其组合来直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探索创造性地将前者称为"解放生产力",后者相应地称为"发展生产力".但早期探索时也存在过于重视革命而忽视了改革对生产力的解放作用,进而主张基本制度确立后,社会主义存在的只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问题."两个讲全了"在具有鲜明的历史反思性和专门的具体针对性情况下提出."两个讲全了"提出后,人们重视通过实践创新来实现两者的辩证关系,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表现尤为突出.是以,经典文本依据、具体历史反思和当下创新践行,构成把握两者辩证关系的三个基本维度.
    • 王富军; 周洲
    •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自从2013年被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提以来,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研究成果丰硕,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思想特质、世界意蕴等多个维度.本文将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展开论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然需要将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前提,大力发展生产力;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平台建设,以区域共同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变革,以共同价值为灵魂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为世界人民更好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 谭文邦
    • 摘要: 十月革命后,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是执政的苏维埃政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走一条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并在这些理念和思想的指引下,明确提出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 4. 中国政企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林光彬; 徐振江
    • 摘要: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对政企"分离论""博弈论""合谋论""同质论"等几种主要观点进行思辨;然后从国家的生产性视角考察新中国成立70年来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演进过程,提出中国的政企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合作关系.在前30年里,政企通过直接显性的合作模式建立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国防体系和基础建设体系,为国家独立、自主、富强奠定了基础;在后40年里,政企通过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合作模式,助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现了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工业现代化.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政企合作关系的理论基础是国家的生产属性.政企合作的关系是中国国家生产性特征的体现之一,这种特征是由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根本目的所决定的,这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
    • 黄玉霞
    • 摘要: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从工资、异化劳动等范畴入手,在对国民经济学伪善性批判的基础上,揭露出无产阶级贫困表象背后的制度性根源,并从制度革新、物质实践、价值旨趣等方面为无产阶级摆脱贫困指明出路.《手稿》中的反贫困思想,对我国当前的贫困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 6. 马克思主义的回归与创新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祝和军
    • 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内在地决定着它需要"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因此,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历史过程.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正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动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是改革开放的价值归宿,辩证地理解了这三点,才能更好地领悟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 陈怡帆
    • 摘要: 生产力观点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揭开历史之谜的理论基础.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发展理念的关键突破和发展概念的重大创新.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梦.
    • 虞新胜
    • 摘要: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不正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实性、历史性和辩证性是其正义思想的三个特征.立足于现实,通过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不断使所有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特质.其正义思想为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只有在现实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不断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注重维护多数人的利益,才能最终实现.
    • 李效东; 李丹
    • 摘要: 20 世纪 80 年代是改革的年代,英美、苏东、中越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改革.英美从凯恩斯主义回归古典自由主义,苏联东欧从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中国和越南则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 苏联东欧改革导致国家政权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崩溃,英国美国改革曾经取得了相对苏联东欧的压倒优势,但最终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也把美国欧洲带入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泥沼,而中国改革取得堪称人类奇迹的长时间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改革带来了严重恶果,这使中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 中国决心继续坚持通过改革开放促发展稳定,坚持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关键的战略判断,坚持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也使中国人坚信能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而提供中国方案,使中国共产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了强大的定力,那就是吸纳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美国模式资本主义积极成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