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尖牙
双尖牙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专利文献34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等;
双尖牙的相关文献由34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玉华、徐军、刘珣等。
双尖牙
-研究学者
- 刘玉华
- 徐军
- 刘珣
- 刘诗铭
- 周建国
- 张淑平
- 张立成
- 张端强
- 杜跃华
- 林久祥
- 梁宇红
- 滕琦
- 王勇
- 秦朴
- 葛乃珊
- 陶良珺
- Callum C.Youngson
- Gurdev S.Bassi
- 丘洪添
- 严光坤
- 严齐会
- 乐迪
- 于云洲
- 于金
- 代慧珍
- 任永利
- 任洪达
- 任贤云
- 任贵云
- 何秉贞
- 何萍
- 余秋萍
- 侯本祥
- 倪合一
- 傅民魁
- 关晓航
- 冉宇婷
- 冯光耀
- 冯登权
- 凌华
- 刘中林
- 刘丽辉
- 刘巍
- 刘建国
- 刘惠君
- 刘文康
- 刘新强
- 刘明
- 刘洋
- 刘英杰
-
-
林玉祥;
田河;
刘明
-
-
摘要:
目的 分析锥形束CT(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治疗前磨牙复杂变异根管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前磨牙复杂变异根管患者100例(100颗牙),依据根管治疗方法分为2组,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治疗组(CBCT组),50例(50颗牙),X线片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治疗组(X线片组),50例(50颗牙),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发现、疏通根管情况、临床疗效.结果 CBCT组患者的根管发现率98%(49/50)、根管疏通率94%(47/50)均显著高于X线片组76%(38/50)、66%(3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94%(47/50)显著高于X线片组66%(3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失败率6%(3/50)显著低于X线片组34%(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治疗前磨牙复杂变异根管的效果较X线片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治疗好.
-
-
杨悦;
张锡忠;
向彪;
冉宇婷
-
-
摘要: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颊侧和舌侧不同规格附件在矫治扭转上颌第一前磨牙时的矫治效率,以确定矫治率最优的附件位置及规格.方法 实验1:纳入1例正常,建模分为空白对照组、颊侧水平矩形附件组、颊侧垂直矩形附件组、舌侧水平矩形附件组、舌侧垂直矩形附件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每组内均含有3个亚组(以矩形附件长度3/4/5 mm分组).以前磨牙牙体长轴为旋转中心,施加2° 面观顺时针旋转矫治力后进行模拟运算,观察各组模型的应力分布、位移变化.实验2:对实验1的附件改良后分为4组,即对照组、舌侧b(2/3)矩形附件组、舌侧b(1/2)矩形附件组、舌侧b(1/3)矩形附件组,余方法同实验1.结果 实验1中牙周膜应力、牙冠最大位移量及施加位移后牙体旋转度均以舌侧垂直矩形附件组中3 mm附件最大,且随着各组内附件规格增加而减小,垂直矩形附件组较水平矩形附件组大,空白对照组最小.实验2中的舌侧b(2/3)垂直矩形附件组与舌侧3 mm垂直矩形附件组牙周膜应力、牙冠最大位移量最为接近,而旋转度以对照组最大,并随着附件规格减小而降低.结论 舌侧垂直3 mm矩形附件更利于上颌扭转前磨牙的矫治,舌侧b(2/3)垂直附件可作为优化附件的改良规格.
-
-
梅双;
张昊;
张晓;
任贵云
-
-
摘要: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引导下微创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提供经验参考.方法 收集CBCT定位下使用种植机微创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的病例,分析多生牙的上、下颌分布情况、位置特点、手术时间及拔牙术后反应等情况.结果 前磨牙区多生牙中下颌占70.13%,埋伏位置偏舌(腭)侧者占89.61%,手术平均时间上颌(26.96±7.60)min,下颌(27.70±7.35)min,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术后1 d[上颌(2.48±0.90)分,下颌(2.54±0.98)分],术后7 d[上颌(0.57±0.51)分,下颌(0.59±0.53)分].结论 前磨牙区多生牙以偏舌腭侧最为常见(89.61%);CBCT引导下使用种植机拔除前磨牙区多生牙时间较短,手术创伤较小.
-
-
李琳琳;
陈虎;
李伟伟;
王勇;
周永胜;
王永波;
孙玉春
-
-
摘要:
目的 利用口内扫描仪定量评估正常(牙合)力咬合下后牙长轴角度变化量及牙冠特征点相对位移量,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招募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研究生志愿者15名(男性5名,女性10名,年龄22~30岁),用口内扫描仪扫描牙列,扫描获得张口状态上颌和下颌后牙表面数据(U1、L1)作为咬合前数据;嘱志愿者以正常(牙合)力咬合,扫描后牙颊侧获得颊侧咬合数据,作为配准依据.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沿上下颌后牙表面数据牙冠龈缘及近远中邻接触区绘制边界线,确定上下颌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第二磨牙的牙冠长轴、质心及近中功能尖顶点,分割上下颌后牙表面数据为单牙数据.通过单牙数据和颊侧咬合数据对应牙冠颊面共同区域,将单牙数据逐一配准至咬合数据,获得新的上下颌后牙数据(U2、L2),作为咬合后数据.以第一磨牙为基准,测量第一磨牙与邻牙间牙冠长轴夹角及质心距离,计算咬合前后变化量,以咬合后质心距离变小为负值,反之为正值.以第一磨牙牙冠表面为共同区域,分别将L1、U1配准至L2、U2,测量咬合前后第二前磨牙或第二磨牙的牙冠长轴偏转角度、质心及近中功能尖偏移量.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同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二磨牙相同测量项目间差异以及上下颌同名牙相同测量项目间差异.结果 同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二磨牙相同测量项目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质心距离的咬合前后变化量[-0.022(0.046) mm]显著大于上颌[-0.006(0.040) mm] (P<0.05).咬合前后下颌第二前磨牙牙冠长轴偏转角度[0.913°(0.647°)]和第二磨牙质心偏移量[0.102(0.106) mm]分别显著大于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二磨牙[分别为0.590° (0.550°)和0.074 (0.060) mm] (P<0.05).结论 咬合前后上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二磨牙均可发生牙冠长轴偏转及质心偏移,下颌变化量显著大于上颌.
-
-
尹淑慧;
黄日鸿;
凌华;
尹海东;
杨浩然;
尹大海;
霍丽珺
-
-
摘要: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 根据年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分层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进行CBCT检查的患者的数据资料各100例.400例患者中有324例CBCT数据资料符合标准,其中男166例、女158例,年龄20~29岁82例、30~39岁82例、40~49岁82例、50~59岁78例.统计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和第一恒磨牙的根管数目、根管长度和根管弯曲度,并对不同年龄段根管长度、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距离及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距离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下颌第一磨牙牙尖到根分叉距离及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距离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通过对324例患者CBCT影像资料的分析得出,下颌前磨牙基本为单根管(647/648颗),仅见1例右下第一前磨牙双根管.下颌前磨牙弯曲度以一级弯曲(5°~10°)和二级弯曲(10°~25°)为主,前磨牙根管长度大多处于正常范围(15~25 mm),下颌第一恒磨牙弯曲度近远中根均以二级弯曲(10°~25°)为主,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尖到根分叉的距离随年龄增长变短(F左侧=11.16,P左侧<0.001;F右侧=11.51,P右侧<0.001),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左侧=1.31,P左侧=0.19;t右侧=0.51,P右侧=0.61);下颌第一恒磨牙根尖孔到下颌神经管的距离随年龄增长变长(F左侧=7.03,P左侧<0.001;F右侧=12.25,P右侧<0.001),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左侧=-0.64,P左侧=0.52;t右侧=-0.11,P右侧=0.91).结论 本研究中云南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相对简单;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形态复杂,云南地区人群下颌前磨牙、第一恒磨牙根管解剖系统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所差异,但增龄性变化无区别,CBCT可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依据.
-
-
吕雪萱
-
-
摘要:
信不信由你,这个战斗故事确确实实发生在我的嘴巴里……在我的嘴巴里住着32个牙齿战士,它们包括:由8个门牙充当的“警卫班”,由4颗尖牙充当的“尖刀班”,由8个双尖牙充当的“三班”,由12颗磨牙充当的“磨牙班”。
-
-
-
林富伟;
程钎;
白书林;
崔琰;
谢乙加;
徐晓梅
-
-
摘要:
目的 观察氟化物对固定正畸治疗后牙面颜色的影响.方法 2017年8月收集40颗离体前磨牙,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10颗离体牙.A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处理牙齿;B组为托槽粘接组;C组为托槽粘接、涂氟组;D组为涂氟组.粘接托槽前对牙冠颊面中心点色度值进行测定,1个月后去除B、C组托槽,采用同一种方法去除牙冠表面粘接剂,抛光牙面,进行第2次色度值测定,计算每颗牙齿的△E*值,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B、C组离体前磨牙颜色明显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离体前磨牙颜色改变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正畸治疗对牙面颜色具有一定影响,而氟化物的应用可能降低固定正畸治疗对牙面颜色改变的影响,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
王世祎
-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光固复合树脂用于治疗牙体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口腔科牙体病患者90例的102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选研究对象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进行治疗.对比观察所选研究对象牙体病治疗前后在颜色、形态以及契合度的状况变化.结果:所选患者的102颗患牙中的45颗前牙的治疗疗效为97.78%(44/45),57颗双尖牙的治疗疗效为87.72%(50/57);治疗后,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6.67%(87/90);治疗后,患牙的契合度及舒适度均较高.结论:用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牙体病之后患者对牙体的颜色及形态十分满意,填充后患牙的牙体与邻牙的安全性、契合度及舒适度均较高,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
曹树喜
-
-
摘要:
目的 用三维有限元法探讨修复后双尖牙桩核冠外形、桩核直径、长度以及修复双尖牙桩核冠前后牙本质中的应力分布特点,并分析影响双尖牙桩核冠应力分布的因素.方法 应用螺旋CT扫描数据建立上颌第一双尖牙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应用铸造NI-CI合金对桩核修复后的牙本质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与桩修复前比较,应用铸造NI-CI合金修复后双尖牙桩周围牙本质的应力状况改变较为显著.修复后,颊壁与根部牙体组织颜色由蓝色变为红色,表示应力由小到大.且修复后,根部桩与牙本质界面的应力差距偏大.桩核对颊壁与桩核覆盖颊壁,牙体组织上颊壁应力峰值对接a:颊尖10.70,中央9.88,舌尖10.42;覆盖b:颊尖9.84,中央9.01,舌尖9.75;根部应力峰值a:颊尖22.71,中央22.10,舌尖22.70.结论修复后双尖牙桩核冠外形、桩核直径、长度对双尖牙桩核冠应力分布的均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