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显微超声技术

显微超声技术

显微超声技术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86545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局解手术学杂志、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口腔医学会第14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华北地区口腔学术交流会、第四届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等;显微超声技术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西红、董世涛、冯超等。

显微超声技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6545 占比:99.97%

总计:286624篇

显微超声技术—发文趋势图

显微超声技术

-研究学者

  • 徐西红
  • 董世涛
  • 冯超
  • 冯颖
  • 刘河娣
  • 周军
  • 周苗
  • 孙书昱
  • 戴丽霞
  • 方加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赖静; 余昕; 郭姗姗; 柏银; 卢美玲; 王雪蔓
    • 摘要: 目的探讨体外三阶段层递探查法探查离体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MMC)的成功率,并研究下颌第一恒磨牙MMC的解剖形态学特征。方法收集近期拔除的下颌第一恒磨牙60颗,采用肉眼直视下探针探查、显微镜辅助探查、显微镜辅助超声预备三阶段层递探查法探查下颌第一恒磨牙MMC,最终对未发现MMC的离体牙采用透明牙染色法,以此为对照评价上述三阶段探查MMC的成功率;分析MMC的形态分类以及在各年龄段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层递探查法各阶段探查离体牙MMC的发现率分别为5.3%(3颗)、8.8%(5颗)、21.1%(12颗);经透明牙染色法确认后,有1颗离体牙的MMC被遗漏;体外三阶段各自的探查成功率分别为23.1%、38.5%、92.3%;第一、二阶段MMC发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阶段与第一、二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C的根管解剖学分型多为融合型(3-2型、3-1型);MMC在21~40岁组中的发现率最高(33.3%)。结论体外三阶段层递探查法能有效提高下颌第一恒磨牙中MMC的发现率,在显微镜辅助超声预备下探查MMC的成功率明显较高;MMC的解剖形态相对复杂,与近中主根管间的联系紧密,且随着年龄的增长,MMC的发现率逐渐降低。
    • 危红英; 郑大双; 邵诗佳; 傅小红
    • 摘要: 目的研究显微超声技术对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中央根管(middle mesial canal,MMC)的检出率,并观察其对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98例临床需要治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患者,共有患牙216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99例101颗患牙采用传统技术(仅用肉眼探查)进行根管治疗,研究组患者99例115颗患牙采用显微超声技术进行根管治疗.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技术对下颌第一恒磨牙MMC的检出率、近期临床反应和远期疗效.结果对照组发现5颗患牙有MMC,检出率4.95%;研究组发现32颗患牙有MMC,检出率27.83%.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管治疗1周后对照组中78颗有效,有效率为77.23%;研究组中100颗有效,有效率为86.96%.根管治疗1年后,对照组中治愈75颗,显效11颗,成功率85.15%;研究组中治愈103颗,显效9颗,成功率97.39%.两组有效率和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肉眼探查根管治疗技术,下颌第一恒磨牙显微超声根管治疗技术提高了对下颌第一恒磨牙近中MMC的检出率,改善了临床治疗效果.
    • 王兰兰
    • 摘要: 目的探讨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再治疗采用显微超声技术联合CBCT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象选取为90例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再治疗患者,研究起始时间为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按照患者入院号,采用奇偶分配的方式将患者进行平分,其中抽取到偶数命名为对照组的45例患者采用普通X线片检查,配合显微超声技术疏通,抽取到奇数命名为观察组的45例患者采用CBCT检查,配合显微超声技术疏通,对比两组MB2发现率及根管治疗成功率,调查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MB2发现率及根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8.89%及77.78%,与对照组71.11%及57.78%比较,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4.121,P<0.05);观察组总满意例数42例(93.33%),对照组总满意例数32例(71.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1,P<0.05)。患者在根管预备过程中未见侧壁穿孔、根尖偏移及器械分离等并发症,5个根管超填,3个根管欠填,其余均恰填。结论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发生率高,针对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再治疗患者,采用显微超声技术联合CBCT检查能提高MB2根管发现率及根管治疗成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林玉祥; 田河; 刘明
    • 摘要: 目的 分析锥形束CT(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治疗前磨牙复杂变异根管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前磨牙复杂变异根管患者100例(100颗牙),依据根管治疗方法分为2组,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治疗组(CBCT组),50例(50颗牙),X线片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治疗组(X线片组),50例(50颗牙),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发现、疏通根管情况、临床疗效.结果 CBCT组患者的根管发现率98%(49/50)、根管疏通率94%(47/50)均显著高于X线片组76%(38/50)、66%(3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CT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94%(47/50)显著高于X线片组66%(3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失败率6%(3/50)显著低于X线片组34%(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治疗前磨牙复杂变异根管的效果较X线片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治疗好.
    • 王兰兰
    • 摘要: 目的 探讨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再治疗采用显微超声技术联合CBCT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象选取为90例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再治疗患者,研究起始时间为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按照患者入院号,采用奇偶分配的方式将患者进行平分,其中抽取到偶数命名为对照组的45例患者采用普通X线片检查,配合显微超声技术疏通,抽取到奇数命名为观察组的45例患者采用CBCT检查,配合显微超声技术疏通,对比两组MB2发现率及根管治疗成功率,调查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MB2发现率及根管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8.89%及77.78%,与对照组71.11%及57.78%比较,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4、4.121,P<0.05);观察组总满意例数42例(93.33%),对照组总满意例数32例(71.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01,P<0.05).患者在根管预备过程中未见侧壁穿孔、根尖偏移及器械分离等并发症,5个根管超填,3个根管欠填,其余均恰填.结论 上颌第一磨牙MB2的发生率高,针对上颌第一磨牙MB2根管再治疗患者,采用显微超声技术联合CBCT检查能提高MB2根管发现率及根管治疗成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王毅; 李文婕; 严英俊
    • 摘要: 目的:评价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治疗老年钙化根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口腔科老年患者58例(患牙61颗),经常规根管治疗未能疏通的钙化根管78根,并采用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确定根管口位置及走向,清除髓腔内及根管内钙化组织,并统计根管疏通率.结果:78根钙化根管治疗后,疏通68根,未疏通10根,疏通率为87.2%;根中上钙化疏通率为91.3%.结论:CBCT结合显微超声技术可以有效疏通老年钙化根管,提高根管疏通率,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 周文富
    • 摘要: 目的 研究在老年人阻塞根管的治疗中应用显微镜超声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410个老年患者的阻塞根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5个.对照组采取常规根管治疗,观察组应用显微超声技术治疗,比较两组前磨牙、磨牙弯曲阻塞根管的疏通率、弯曲根管钙化部分的疏通率.结果 观察组上颌以及下颌的磨牙、前磨牙的阻塞根管的总疏通率为85.37%高于对照组的66.34%,P<0.05;观察组的根管弯曲以上的疏通成功率为64.00%高于对照组的61.79%,观察组的根管弯曲以下的疏通根管数为82.50%高于对照组的52.44%,P<0.05.结论 采用根管显微超声技术治疗老年阻塞根管,疗效显著,对于疏通弯曲钙化的根管作用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代劲
    • 摘要: 目的 探究显微超声技术用于老年患者根管治疗护理配合方法及意义.方法 选取在我院进行根管治疗的103例老年患者,分析其治疗及护理要点.结果 患者治疗时间为(35.26±5.83)min,经X线片显示全部为恰充,且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 在显微超声技术用于老年患者根管治疗的过程中,护士与医师有效的配合,能够显著提高该治疗效果,保证该治疗的有效进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