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协同共治

协同共治

协同共治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专利文献135432篇;相关期刊188种,包括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山东行政学院学报、求实等; 协同共治的相关文献由30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雅静、刘洪彬、吕东星等。

协同共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35432 占比:99.84%

总计:135644篇

协同共治—发文趋势图

协同共治

-研究学者

  • 刘雅静
  • 刘洪彬
  • 吕东星
  • 吴炳文
  • 周洪洋
  • 尚秋谨
  • 庞博
  • 张振宇
  • 彭欣杰
  • 朱晓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庆龄
    • 摘要: 农民自组织作为实现农民有效组织和形塑基层治理主体的新途径,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基层社会自主性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基于乡村产业发展与国家资源下乡中的合作需求、村落共同体结构和精英有效整合基础上的内生型农民自组织,是促成乡村社会团结与深化自治实践的新载体。它通过与县乡村各级组织形成网络化的协同共治体系,在村庄内部生成了弹性的治理空间和调控机制,建构出外部问题内部化和利益协商的地方机制,实现了有效社会动员基础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推动了基层行政与乡村自治的有机衔接。农民自组织的持续发展,要避免行政化趋势,协同共治的主体边界不能模糊。
    • 摘要: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研究治理过度包装有关问题专题会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何烨出席并发言。会议指出,过度包装问题由来已久,始终没有彻底解决。针对这一“顽疾”,会议提出要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从常态治理、综合施策、协同共治、营造氛围等四方面做好工作,要求各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体制、机制、法规、流通、宣传等多方面入手,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从源头上解决过度包装的问题。
    • 林东兴
    • 摘要: 学校治理现代化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需要学校肩负起重大社会责任,与时俱进推进学校管理变革,实现由管到治的转型升级。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治理现代化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协同多元主体参与共同治理。文章结合漳州市华侨中学自身特点和优势,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变革的实现路径。
    • 宋洋; 陈宽; 陈晨; 王一多; 杨宇婷
    • 摘要: 老龄化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组成部分。现有研究表明,以治理主体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协同共治视角能够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最大程度形成治理合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老龄化社会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当前仍面临老龄化认知、治理理念、治理主体职责边界、法律法规体系等治理困境。在协同共治的视域下,要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老龄化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必然是其中的重要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重视社区和家庭的重要作用,并全面提高对老龄化的科学认知,最终实现各主体“各司其职”,完成协同共治体系的内生发展。
    • 敬玉清
    • 摘要: 电子商务平台是电商领域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主体之一,在平台准入规则的制定、交易行为的管制、买卖双方争议的处理等方面行使自治权力。作为商事领域的私主体,商务平台因其较高的技术能力和优势地位满足了政府监管的现实需求。商家及消费者基于平等、合意、自愿原则接受平台监管,通过立法确立“协同治理”模式,肯定了平台在电商领域的治理主体地位,二者共同赋予了平台自治的正当性。然而,平台行使自治权力并非全无限制,应遵循有关原则,限于法定职责范围,并受到司法审查与行政监管的制约,通过外部监督明确平台自治权力的边界,防止平台滥用自治权力。
    • 范建军; 吕国威; 郑路
    • 摘要: 平台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重要的新兴力量。随着其影响力日益扩大,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杭州市作为平台经济先发城市,聚焦问题本质,主动适应监管对象,通过依法治理、数字治理、协同治理,率先走出一条有效的治理之路,并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些规律性认识。
    • 吴松涛
    • 摘要: 近年来,芜湖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紧紧围绕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总要求,以“深化协同共治,守护平安高速”活动为载体,汇集各方力量,加强协作配合,有效预防和减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协同共建交通安全管理赋能机制确保科技兴警精心部署立足交管工作实际,重点就超速、疲劳、占道等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以及次生交通事故等作为管控难点。
    • 段伟文
    • 摘要: 科技伦理治理,如何伦理先行?“科技创新,伦理先行”的目的是为科技创新构建伦理“软着陆”机制。科技伦理研究者应从国际和国内科技伦理治理的实践出发,在理解和思考其中的创新文化、价值取向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探寻面向现实的科技伦理治理之道。首先,要看到目前科技伦理治理中寻求技术、管理和制度上的解决方案可能并不完美和彻底,但可以在主流科技创新框架下探寻可操作的管理举措并不断改进;其次,科技伦理的协同共治需要进一步探索相应的面向多元共治的群体协同认识论;最后,科技伦理治理要注重遵循相称性原则,既要避免松懈也要防止过于严格。
    • 赵晶; 于梅娜
    • 摘要: 面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对象、内容、问题瞄准、治理理念及路径的新转向,乡村振兴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也必然随着环境的变迁不断调适。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农民应从“配角”转变为“主角”,政府应从主导者转变为助推者,市场应从支撑者转变为驱动者,社会组织应从辅助者转变为倡导者。基于不同参与主体在两大战略衔接后的角色转变,明确各主体的权责与关系,实现乡村振兴主体的协同互动,以整合、维持、创新为基本路径推动协同共治的建构,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 袁家德; 曾玲
    • 摘要: 区块链作为一种新的科技模式以及思维方式,其开放性、匿名性、去中心化等技术特征与公益事业发展的公开透明、公益平台的信息安全和公益流程的高效执行高度契合。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公益领域中已有善款捐赠、追踪溯源、信用认证与协同共享四个方面的初步应用,但仍存在法律保障制度缺失、链下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线下物资和行为参与难以验证等发展掣肘。依托区块链技术,从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加大大数据建设步伐、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淡化中心管理理念、重构基础技术管理等方面给出“区块链+”公益事业发展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