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篇、会议论文7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中国保健、河北中医、家庭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医史文献分会学术年会暨新安医学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首届中华中医儿科高等教育论坛暨2009年度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交流大会等;《医宗金鉴》的相关文献由42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华、李忻红、丁锷等。

《医宗金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 占比:97.1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2.81%

总计:249篇

《医宗金鉴》—发文趋势图

《医宗金鉴》

-研究学者

  • 张建华
  • 李忻红
  • 丁锷
  • 哈小博
  • 宋继刚
  • 杨剑萍
  • 江月斐
  • 沈涛
  • 王三沆
  • 雷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左世国; 李姣姣; 向昱阳
    • 摘要: 目的:分析《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骨伤外治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的骨伤外治处方,建立标准化方药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9软件统计纳入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及功效,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对其中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00首骨伤外治处方,涉及140味中药,其中20味中药无法查证,最终纳入120味中药进行分析。120味中药累计使用1218次。使用频次≥20的中药共25味,累计使用742次,其中当归(74次)、红花(55次)、没药(44次)、麝香(43次)、川芎(38次)使用频次较高;药性统计结果显示,温性药(630次)、平性药(309次)、寒性药(216次)使用频次较高;药味统计结果显示,辛味药(792次)、甘味药(588次)、苦味药(494次)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归经统计结果显示,120味中药分属12种归经,其中归肝经(711次)、心经(546次)、肾经(410次)的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功效统计结果显示,120味中药共涉及18种功效,其中活血化瘀药(302次)、补虚药(239次,多为补血药)、祛风湿药(121次)、清热药(117次)、温里药(70次)、解表药(69次)使用频次较高。使用频次≥20的25味中药可聚为3类,第1类仅包括乳香,第2类包括防风、当归、甘草、白芍、牡丹皮、茯苓、丁香,第3类包括麝香、没药、红花、木香、血竭、川芎、肉桂、丁香根、赤芍、苍术、透骨草、法半夏、蛇床子、五加皮、牛膝、附子、虎骨。结论:《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骨伤外治处方以“活血化瘀止痛、祛风通络、兼顾补血”为主要治法,采用辛温之药从肝入手,辨证施治。
    • 王世彪
    • 摘要: 女性糖尿病患者并发阴痒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近年来,我在临床发现有些女性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症状并不突出,而以外阴瘙痒为主要表现,见灼热发痒,坐卧不安,尤其是晚上加重,严重影响睡眠,但妇科检查无明显阳性指征,对此,我用《医宗金鉴》升麻葛根汤加味治疗,效果显著。
    • 李时; 陆红
    • 摘要: 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能客观反映机体是否存在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碱平衡紊乱等,可为呼吸循环障碍、机械通气及各种危重病人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是临床必不可少的一项护理操作。动脉采血常选用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由于动脉不可视、动脉管腔压力相对较高,常因采血时穿刺不当或按压不到位,使血液渗出于皮下组织而形成瘀血,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再次穿刺,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一旦发生皮下瘀血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瘀血消散吸收。散瘀和伤汤,出自《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效,主治一切碰撞损伤,瘀血积聚。本院采用散瘀和伤汤加减湿热敷对动脉采血所致皮下瘀血进行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祝一霖; 朱永春; 骆天炯
    • 摘要: 《医宗金鉴》为清代御医吴谦主编的大型官修教科书,内容全面,涉及内外妇儿各科,记载了古代众多名方。四物汤为补血、调血的经典方剂之一,由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四味中药组成,首载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尤其在妇科疾病方面。该文通过对《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四物汤及其衍化方在月经病、妊娠病、带下病以及产后病等妇科疾病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总结其应用经验及特点,以助现代临床中妇科疾病的治疗。
    • 赵晓宇; 赵红霞; 胡妮娜; 杨新鸣
    • 摘要: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为清代医家吴谦等编撰的医学书籍,书中吴谦常采用六经辨证治疗妇科疾病:太阳病常用麻黄四物汤、桂枝四物汤、小建中汤加味、五苓散;阳明病多用玉烛散;少阳病常用柴胡四物汤、三合散、小柴胡汤;太阴病多用理中汤;厥阴病多用桂枝茯苓丸;少阴病用甘草汤。现代医家亦有运用六经理论辨治妇科疾病之临床实践,获效均佳。
    • 李福生; 胡楠; 胡嘉琦
    • 摘要: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解释“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时,列举了“肝病治脾”的治疗方法,即在肝脏发病的情况下,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进行提前干预,防止疾病向他脏传变,得出“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治疗结论,也是对“治未病”理念的深刻诠释。清·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中首次将这一治法概括为“隔二隔三之治”。仲景在此段文末有云“余脏准此”,即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治疗和预防其他脏腑的疾病。笔者想以“隔二隔三之法”来解释《金匮要略·虚劳病》篇中用方的辨证角度,后举两个临床病例,来探讨此法的临床效果。本文通过对隔二隔三理论的剖析,探讨其与治未病的联系,旨在提供一种临床辨证思路与方法。
    • 刘燕; 汪明; 舒子龙; 贾旗; 任航宇; 徐逸男
    • 摘要: 痔疮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瘀滞形成的团块,根据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痔疮的发病率在肛肠科疾病中高达87.25%[1]。妊娠分娩是痔疮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早在《外科启玄》中就有“痔曰肠风是也,妇因难产久坐或行经时气怒、受冷、受湿,余血渗入肛内而生”的记载,《医宗金鉴》有“又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者”。
    • 位园凤; 张大伟; 马庆利
    • 摘要: 为探究《医宗金鉴·崩漏门》对崩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用药特色,该篇运用《金匮要略》理论对其进行研究,认为《医宗金鉴·崩漏门》以《金匮要略》为基础,妇人“形体有衰”为崩漏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应用五种止崩法并大量运用补气养血之品以扶正,必要时少佐清热、活血之药祛邪以止崩。辨证论治有据,据证立方有法,遣方使药有序,煎服炮制考究,临床用之效佳。
    • 王玉学; 王亚荣; 董长亭; 杜娟; 孙建光
    • 摘要: 《医宗金鉴》清代朝廷组织编纂,其内容全备,实用性极强,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作为清代中医的教科书,《医宗金鉴》为清代医学生的培养发挥了主要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当代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还存在诸多待提高之处,若将《医宗金鉴》纳入中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当中,能强化学生中医思维、提高临床能力、丰富教材内容、纠正西化倾向等,将会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 高鹏; 陈雪飞; 刘翠君; 王春晓; 马丽; 张运克
    • 摘要: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研究清代官修医籍《医宗金鉴》治疗中风后失语症方剂的药物配伍方法,探讨中风后失语症的辨证分型及遣方用药规律.方法:以《医宗金鉴》为数据来源建立中风后失语症方剂数据库,采用Apriori算法建立数据模型,分析中风后失语症的证候分类和用药规律,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库中的药物进行频数和聚类等关联分析.结果:清代官修医籍《医宗金鉴》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中医证型主要有6类,包括痰热蔽窍证、风痰闭阻证、肝肾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方剂有27种;涉及中药99味,包括疏风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利水渗湿药;药物配伍总频次为210次;关联规则102条,支持度大于5%的配伍关联为人参-附子、防风-当归、杏仁-甘草、麻黄-甘草、麻黄-杏仁、炙甘草-白术、人参-白术、杏仁-甘草-麻黄、川芎-防风-当归.构建《医宗金鉴》治疗中风失语症的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结论:中风后失语症分为痰热蔽窍证、风痰闭阻证、肝肾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等6个证型.挖掘药物关联可以有效指导中风后失语症的临床治疗实践.总结遣方用药配伍规律,辨证论治中药组方既要活血化瘀、滋补肝肾,又要疏风解表、表里兼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