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风险
区域金融风险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7203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当代经济科学、经济研究导刊、商情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经济安全论坛(2010)“经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金融安全”学术研讨会等;区域金融风险的相关文献由183位作者贡献,包括沈丽、胡志强、周军煜等。
区域金融风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7203篇
占比:99.82%
总计:77342篇
区域金融风险
-研究学者
- 沈丽
- 胡志强
- 周军煜
- 陆岷峰
- 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 刘相宝
- 张帅
- 张影
- 张清
- 李成
- 李文君
- 李洁
- 杨茁
- 潘焕学
- 石润
- 范文晓
- 范聪颖
- 谭中明
- 贺刚
- 贾宪军
- 邹剑锋
- 龚孟林
- 丁鑫
- 中原银行
- 于尚艳
- 于新林
- 仇高定
- 任蕾
- 何文彬
- 侯云哲
- 侯梦雨
- 傅伯言
- 冯智杰
- 刘丽珑
- 刘倩
- 刘先锋
- 刘媛
- 刘林
- 刘潇潇
- 刘澜
- 刘爱红
- 刘舒
- 刘舒云
- 刘莹
- 卢小伟
- 叶谢康
- 叶阿忠
- 吕徐莹
- 吕扬
- 吕永祥
-
-
马若微;
丁鑫
-
-
摘要:
论文以我国31省市2011-2018年数据为基础,构建反映我国31省市金融风险程度的压力指数,通过线性概率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并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检验了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风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减轻当地的金融风险。2.产业结构调整对该影响有正向的调节作用,也即产业结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因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对金融风险传染的良性抑制作用。3.不同产业结构发展程度会对产业结构的调节效应造成异质性。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省市,其互联网金融对区域金融风险传染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且因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调节效应也更大。
-
-
叶阿忠;
梁文明
-
-
摘要:
文章基于2010—2018年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区域金融风险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表明,区域金融风险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而言,区域金融风险抑制了当地产业结构合理化,但促进了邻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即金融风险会缩小地区间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差异;区域金融风险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高级化,但其金融风险受东部地区传染与转嫁,在集聚效应极化作用下,使得中西部资源外流,抑制当地产业结构升级。
-
-
吕扬
-
-
摘要:
居民的家庭金融素养,对于居民的投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对区域金融风险产生影响。本身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就处于较低水平,在投资行为上呈现出极端化的特征,从而增大区域金融风险。本文旨在研究居民家庭金融素养对区域金融风险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几点措施以降低区域金融风险,并结合了江苏省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
-
-
吴金杭;
韩曙平;
章梦瑶
-
-
摘要:
自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各个方面对区域金融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宏观经济发展风险、银行业风险、资源调控能力风险、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保险业风险等五个维度构建区域金融综合评价指标,并依据熵值法进行赋权,从而对2019~2020年江苏省区域金融风险变化趋势进行测度。实验结果显示:江苏省区域金融风险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发展风险、资源调控能力风险及保险业风险的影响,且与各个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苏南地区区域金融风险最小,苏北与苏中地区基本持平。
-
-
戴瑶光
-
-
摘要:
随着我国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金融风险具有了极强的联动性和传染性,做好区域金融风险测度和预警研究,有助于掌握金融风险的可能“引爆点”,协助政府多举措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地区金融稳定。本文通过熵值法对宏观经济风险状况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状况项下的16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CRITIC法对宏观经济风险状况和微观金融市场风险状况进行分析。最后,从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优化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
-
刘先锋;
陈云云
-
-
摘要:
本文从淄博市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了符合该市经济金融特点的区域风险监测体系。该体系综合了全国宏观经济、区域社会经济、区域银行业运营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指标作为监测重点,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形成各项监测指标权重,实现了赋权的主客观统一,提升了监测体系的准确度和稳健性。根据淄博市2015年至2019年区域金融风险监测结果,本文分析了区域风险表现、变动趋势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为淄博市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提供一定参考。
-
-
王曙光;
王彬
-
-
摘要:
分布广泛的区域性中小银行是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环节,而其风险来源与长期以来的地方治理模式有密切关联。结合近10年上百家区域性中小银行的财务数据以及近年来的中小银行危机案例发现,地方政府治理从土地抵押融资、大股东控制与地方金融监管三个层面分别影响地方银行的贷款结构政策、公司治理与外部约束和信用环境,从而导致区域性中小银行风险累积。地方银行的风险化解与防范外部要求以地方金融监管局为核心的信息分享型监管体系建设,内部要求地方承担股权改革与公司治理中的审慎责任,根本保证是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重建和治理模式的转型。
-
-
王小霞;
李洁;
郭琳
-
-
摘要:
论文通过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CRITIC赋权法得到我国各省的区域金融风险综合指数,运用K-means聚类算法确定预警区间,结合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对区域金融风险水平进行预警。研究发现,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水平呈现“东低西高”的情况且有逐步趋同的现象;个别区域处于轻度风险或严重风险的情况;2020年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总体基本安全。
-
-
沈丽;
范文晓
-
-
摘要:
基于市场参与主体行为的新视角研究地方政府债务扩张触发区域金融风险的多样化空间关联路径。以中国2009-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在设定的多种空间关联模式下,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区域金融风险存在正向空间关联效应,在地方政府举债行为、金融机构风险应对行为及其他投资者利己行为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不仅会对本地区金融风险产生负面效应,还会放大邻近地区或经济金融关联紧密地区的金融风险,应从改善各市场参与主体的相关行为入手缓解这种溢出效应。
-
-
杨继梅;
孙继巧
-
-
摘要: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易通过存贷款渠道、担保渠道、政府救助等渠道相互传导,从而将金融危机与财政危机联系起来.基于山东省2012—2018年的季度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SVAR模型,度量山东省政府债务风险指数和金融风险指数,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显示:金融风险引发政府债务风险的滞后期为5个季度,平稳期为15个季度;政府债务风险引发金融风险的滞后期为1个季度,平稳期为20个季度.由此建议,通过加强投融资的管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理清并化解债务存量、制定合理的财政预算、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等防范财政风险金融化;通过建立财政准备金制度、采用安全稳健的经营策略、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规范银企关系等防范金融风险财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