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质量
创新质量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4858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现代经济探讨、经济与管理研究、工业技术经济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JMS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等;创新质量的相关文献由360位作者贡献,包括俞立平、彭长生、张再杰等。
创新质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4858篇
占比:99.76%
总计:85065篇
创新质量
-研究学者
- 俞立平
- 彭长生
- 张再杰
- 李磊
- 邱栋
- 钟昌标
- 黄祥嘉
- 丁海欣
- 关永娟
- 刘柏
- 吴楚
- 周雪峰
- 孙自愿
- 宋群
- 张古鹏
- 张宇
- 张志武
- 张永安
- 张禹
- 曾又其
- 杨亭亭
- 杨立国
- 王馨竹
- 缪小明
- 范添婷
- 谢丽
- 赵泽
- 郑妍妍
- 陈春春
- 韩永飞
- 马中奎
- 马永军
- 高玉强
- 黄苹
- 龙汉
- 乔怡迪
- 乔艳秋
- 于倩
- 于永贵
- 何期
- 何泽慧
- 佘茂艳
- 余子璇
- 侯荣荣
- 侯贵生
- 侯麟科
- 傅江平
- 全涵煦
- 冯学良
- 冯晓宇
-
-
毛其淋;
杨琦;
方森辉
-
-
摘要:
以中国“高校扩招”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深入考察人力资本扩张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扩张显著提高了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对企业创新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促进研发投入、增加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规模及种类、提升学习能力等渠道实现。另外,人力资本扩张还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
-
-
余子璇
-
-
摘要:
本文基于开发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专利数据库相结合,建立渐进式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了开发区的设立是否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结果表明:开发区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质量和专利数量。该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中东部的开发区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中介机制分析表明,实施财政补贴政策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质量。本文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开发区效应的理解,并为完善开发区政策以进一步提高区内企业创新质量提供参考。
-
-
宫东真;
景维民;
祝德生
-
-
摘要:
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是中国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根据工业上市公司专利被引用数据库,运用Heckman两步法模型和GMM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研究对外技术依赖对我国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对外技术高度依赖抑制了企业创新质量,尤其在高技术领域和高难度创新方面;就异质性而言,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外技术依赖对创新质量的抑制性越强;机制检验还发现对外技术依赖主要通过抑制创新能力和创新信心抑制企业创新质量。最后的结论是,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政府创新支持度的提高均有助于减弱对外技术依赖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抑制程度。因此,大力促进我国主动提升创新质量、降低对外技术依赖程度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
-
-
-
摘要:
近日,工信部印发《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实施指南(试行)》,共7章23条,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了“一条主线、三大转变、四项原则”总体要求,强化方向指引;从三个层面提出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的关键场景,引导企业将场景建设作为推进质量管理数字化的切入点;突出企业主体,从工作机制、增强能力、数据开发等方面提出实施要求。引导企业系统完善工作机制,夯实推进质量数字化的管理基础;聚焦能力建设主线,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全面强化质量管理数字化能力;加强全生命周期质量数据开发利用,提升数据驱动作用。引导相关方创新质量管理数字化公共服务,提升服务供给水平;坚持多措并举,引导相关方完善政策保障和支撑环境。
-
-
刘亭立;
姜莹
-
-
摘要:
创新驱动发展是“十四五”规划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主线。本文聚焦于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公司,基于我国卖空渐进式扩容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倍分法考察了卖空对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公司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卖空会降低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公司的创新质量,并且此种影响会持续至少一年以上。进一步的渠道检验证实,卖空会加剧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问题,使得经理人因卖空压力而做出不利于公司研发创新的决策,进而降低创新质量。本文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明确了卖空对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公司创新质量的作用路径,从“卖空压力”这一新的视角为解读我国实体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制度完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本土经验依据。
-
-
唐大鹏;
于倩
-
-
摘要:
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了地方财政政策支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所在行业获得地方财政政策支持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偏重硬件项目制的政府补贴能够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但对高技能人才的倾斜相对不足,导致仅促进了创新数量的增长;偏向市场激励的税收优惠则可以同时克服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约束的负面影响以提升企业创新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本身获得政府创新要素倾斜较多或所处地区制度环境较不稳定时,政策支持分别发挥“锻长板”和“补短板”的创新效应。本文厘清了地方财政政策支持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为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优化提供了参考。
-
-
张燕;
邓峰;
卓乘风
-
-
摘要:
依靠科技创新解决我国经济循环中的“卡脖子”问题,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产业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作者手工搜集了中国五年规划中重点支持行业的文本信息,采用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从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双重视角检验了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并非只是追求创新数量的增长,同时也实现了创新质量的提升。与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和低成长性企业相比,产业政策对民营企业、大规模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的创新质量影响更大。此外,相对于中部地区企业,产业政策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的创新数量提升均具有积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产业政策的影响下,随着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企业创新数量有所提升,但创新质量却在下降;市场竞争程度的增加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质量;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提升不仅没有对企业创新数量表现出积极影响,反而还抑制了创新质量的提升。研究结论能够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科学实施产业政策,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
-
张志新;
孙振亚;
路航
-
-
摘要:
研究低碳城市试点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能够为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有力工具。使用2007—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低碳城市试点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的实施虽然会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数量的提高,但却导致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下滑。在不同维度上的异质性检验发现,低碳城市试点的实施对高创新能力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高碳排放密度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数量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而对低创新能力与低碳排放密度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质量抑制作用更强,且低碳城市试点的实施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抑制作用并未因企业性质产生明显差异。机制检验发现低碳城市试点的实施主要通过加强城市层面的环境规制以及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数量以及抑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基于此,提出继续推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加强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质量的有效评估以及根据企业特征进行低碳城市试点的差异化措施建设等建议。
-
-
杜晨妍;
陈敏
-
-
摘要:
借鉴C-D型生产函数,采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指标衡量技术创新水平,构建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四个变量的双对数模型,利用2010—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维度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都促进了中国创新投入数量的增加和创新产出质量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创新投入的数量和创新产出的质量产生较为明显的积极影响;进口贸易对中国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对西部地区创新产出的质量起到明显的负向作用。
-
-
张世兴;
刘旭原
-
-
摘要:
选择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企业生命周期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分析创新绩效对财务绩效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创新绩效对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生命周期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与财务绩效有显著调节作用,处于成熟期的企业的创新绩效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与财务绩效有负向调节作用,企业资产专用性水平越高越会降低创新绩效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专利中,发明型专利对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