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
刘大櫆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87102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前线、安徽史学、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2年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国际研讨会、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刘大櫆的相关文献由9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杰、叶当前、汪孔丰等。
刘大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7102篇
占比:99.87%
总计:87214篇
刘大櫆
-研究学者
- 徐杰
- 叶当前
- 汪孔丰
- 任雪山
- 卢佑诚
- 吴永甫
- 安舒
- 张体云
- 朱洪
- 李建华
- 李淑岩
- 汪孔豐
- 王佳佳
- 王雅琴
- 胡莺
- 言丽花
- 陈楠
- 马玉涛
- 严景东
- 何天杰
- 余立勋
- 侯雪晶
- 党营
- 全华凌
- 冯乾
- 冯峰
- 刘守安
- 华世忠
- 可可
- 吴怀东
- 吴鸥
- 周中明
- 周金标
- 夏立华
- 季城
- 宋浪
- 崔帅
- 张成恩
- 张汉清
- 张渊
- 志达
- 易然
- 曹文星
- 曹渝扬
- 李君明1
- 李明智
- 李晶晶
- 李汉云
- 李睿
- 杨新平
-
-
汪孔丰
-
-
摘要:
桐城派的思想谱系,多元多样,复杂丰富。其中,有三条思想脉络尤为重要。一是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儒学思想,从“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到桐城派殿军“二姚一马”(姚永朴、姚永概、马其昶)皆奉程朱为圭臬,建构起桐城派思想体系的底色和主色;二是老庄思想,刘大櫆、姚鼐、曾国藩、郭嵩焘、郭庆藩、王先谦、吴汝纶、马其昶、严复等人亦服膺老庄之学,大多著书以立其说;三是佛禅思想,姚鼐、方东树、姚永概、方铸等人亦耽悦佛禅之学,其著述中或多或少地表露出佛性禅心。这三类思想,相互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影响,关系异常复杂。总之,这些思想支撑起桐城派思想谱系的大厦,深刻地影响着桐城派的学术活动与文学创作,同时也影响到清代思想史的发展。
-
-
叶当前
-
-
摘要:
刘大櫆《皖江酬唱集序》记载了安庆、池州知府往复酬唱联为巨编的文学盛事。据府、县志及张士范《澹园诗草》考知安庆知府为郑交泰,池州知府即张士范;推测酬唱时间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酬唱题材以祷雨、赏花、望月为主,酬唱参加人包括属邑之吏、来安庆受命即将赴任的地方官员和里居绩学士人。乾隆时期,时人以“皖江”冠名并称一批怀宁籍诗人,“皖江”逐渐成为怀宁籍与旅居安庆的诗人诗歌创作的重要意象。《皖江酬唱集》以“皖江”命名结集,符合时代文化发展要求,也对后代以“皖江”称名结集的诗文集产生影响。然而,皖江诗人群范围过于狭窄,又因桐城派异军突起淹没皖江诗学,《皖江酬唱集》的文化影响力还是有限的。
-
-
汪祚民
-
-
摘要:
乾嘉时期快速兴盛的歙县岩镇金氏家族与桐城派代表人物及传承者刘大櫆、吴定、王灼、张惠言、恽敬等关系密切.金氏家族特别推重刘大櫆的古文,器重桐城古文的传承者,并以新兴大族的实力吸附着文人学士讲学习文,俨然成为早期桐城派古文传播的中心;桐城派作家应金氏家族请求而写的传状类文章以及与金氏家族相关的诗文成为记录其家族发展、展示其精神风貌的重要资料.金氏家族及其历史因桐城古文的书写而穿越地域时空至于不朽,桐城古文因金氏家族这个徽州文化交流中心的推崇得以广泛传播.探讨桐城派与歙县金氏家族的关系,对于研究桐城派的传播和徽商家族文化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
-
-
叶当前
-
-
摘要:
桐城派不仅以古文享誉文坛,还以独树一帜的文学理论辉映学界,故桐城派文学理论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论题。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以“义法”说为中心,辟六节专论桐城派文论,阐释方苞古文义法的要义,考镜刘大櫆对义法说的具体化,论证姚鼐对义法说的抽象化,直指桐城派文学理论的要路津。先生导夫先路,在高起点上确立了桐城派在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贾文昭编著《桐城派文论选》,收录从戴名世至吴闿生在内的46位桐城派作家文论,共计108篇。其中既节录有刘大櫆《论文偶记》、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林纾《春觉斋论文》、姚永朴《文学研究法》等勒为专著的文话,也节录有方东树《昭昧詹言》、吴闿生《诗说》一类的诗话。更多的则是序、跋与书信,如颇具特色的选本序例,像方苞《古文约选序例》、姚鼐《古文辞类纂序》、方宗诚《桐城文录序》、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序》、吴闿生《明清八大家文钞序(代)》等,文章学主张与选本互相映证.
-
-
贾文霞
-
-
摘要:
在古代文艺批评史上,"重""拙""大"皆有各自不同侧重的理论内涵与批评指向,最早将三者提炼整合为一组美学范畴,进行体系性阐论并被自觉地应用于具体批评实践的,首推刘大櫆《论文偶记》--这远比况周颐《蕙风词话》要早百年有余。且《论文偶记》所倡古文"重拙大"并非纯粹的形而上思辨,而始终贯注着创作的实践品格,这不仅为"重拙大"理论奠定起坚实的实践基础,更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参照为晚清碑学、词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维度。晚清碑学与桐城文论之间的互构,彰示出的美学风貌、艺术追求以及文化自任的切近,在创作主体之间师承私淑、交游问学、论争辩驳等多重社会关系的张力外化下愈加互补交融。
-
-
张体云
-
-
摘要:
《陈洲刘氏支谱》是陈洲刘氏家族现存最重要的家族文献之一,其中收录了一些与刘大櫆相关的文字资料,至今未见有学者关注和利用。利用这些资料,再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可以解决刘大櫆生平研究中一些重要却不明确的问题,有助于了解一代文豪刘大櫆多样化的人生面相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
-
-
-
-
-
李睿;
吴怀东
- 《2012年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国际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在桐城派作家中,刘大櫆诗文兼擅,他将诗歌的表现手法与精神内涵引入古文中,“以诗为文”,在古文创作中体现了鲜明的诗体特征.他为别人的诗集所作的序共有28篇,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营构了浑融的意境,具有诗性特质.刘大櫆的“以诗为文”,丰富了古文的美学意蕴,体现了桐城派开放的文体观念与创新精神,也是中国古代“以诗为文”发展历程上的重要一环.
-
-
汪孔丰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刘大櫆是桐城派创始期的关键人物之一,其文学理论及创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关他的年谱资料,笔者目前所见者有三:一是吴孟复先生编《刘大櫆简谱》;二是孟醒仁着《桐城派三祖年谱》;三是李君明撰《刘大櫆年谱》.另外,蔡锦芳《刘大櫆与徽州学术文化——兼为吴孟复<刘大櫆简谱>作补正》、张体云《刘大櫆生平事迹考辨》两篇论文皆对刘大樾的行迹做了有益考补,有力推动了刘大樾研究的深入.即便如此,刘大樾的生平事迹仍存在诸多缺漏、讹误的地方,因而可考、可辨、可补、可论之处较多.本文的写作也正是基于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