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的大勺

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的大勺

摘要

本发明在于可在促进两个柄的固定/释放方便的优点的同时,在将大勺的柄固定于大勺持握部上时赋予进一步的稳定性。对于大勺的柄,形成插入大勺持握柄与接触部之间,在已插入时大勺的柄前端部通过板簧而按压于大勺持握柄上的形式,伴随固定/释放杆的操作,突起插入形成于大勺的柄中的孔中,卡合部卡合于固定/释放杆的切槽中,由此,形成于大勺上的卡合部和形成于大勺持握柄上的另一卡合部接触而固定,并且伴随固定/释放杆的操作,释放该两个卡合部的卡合。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54555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社会之家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10539944.6

  • 发明设计人 宫入学;

    申请日2014-10-14

  • 分类号A47J43/28;

  • 代理机构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武君

  • 地址 日本茨城县鹿岛市谷原448-1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4:02:1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2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47J43/28 专利号:ZL2014105399446 申请日:20141014 授权公告日:20170503

    专利权的终止

  • 2017-05-03

    授权

    授权

  • 2015-05-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47J43/28 申请日:201410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4-2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的大勺。

背景技术

人们提出有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的大勺的专利申请。本申请的发明人到目前,提出了几项专利申请,它们已公开。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本申请的发明人的发明。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下述的大勺,其包括板簧;固定/开放杆,该固定/开放杆具有操作/驱动部,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本申请的设计人的实用新型。在该文献中,记载有下述的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的大勺,对于大勺的柄,形成插入大勺持握柄与接触部之间,在已插入时大勺的柄前端部通过板簧而按压于大勺持握柄上的形式,伴随固定/释放杆的操作,将设置于大勺的柄上的卡合部和设置于大勺持握部上的卡合部固定或释放。

已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实登第3183902号实用新型公报

专利文献2:JP实登第3188024号实用新型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大勺为下述的结构,其包括板簧;固定·开放杆,该固定·开放杆具有操作·驱动部,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便于两个柄的固定·释放。尝试制作该大勺,进行各种试验,人们希望在将大勺的柄固定于大勺持握部上时提供进一步的稳定性。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形成包括板簧,与具有操作/驱动部的固定/开放杆,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的结构时,在促进两个柄的固定/释放方便的优点的同时,与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大勺相比较,可在将大勺的柄固定于大勺持握部上时赋予进一步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还一目的在于在形成包括板簧,与具有操作/驱动部的固定/开放杆,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的结构时,在促进两个柄的固定/释放方便的优点的同时,结构简单,可在将大勺的柄固定于大勺持握部上时赋予进一步的稳定性。

大勺也称为圆勺子,属于可抄取食物的烹饪器具的一种,多用于处理汁状料理的场合,也用于炒菜。日语中的“お玉杓子”也为“汤勺‘おたまじゃくし’”的词源,在英语中为“ladle”。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的大勺,该大勺包括大勺主体;大勺的柄,该大勺的柄在其一侧与大勺主体成一体,在其另一侧具有卡合部;大勺持握体;大勺持握柄,该大勺持握柄在其一侧与大勺持握体成一体,在其另一侧具有另一卡合部,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其中:

该大勺由固定/释放杆与板簧构成,该固定/释放杆具有导向部,该导向部具有支点保持用的孔,与大勺持握柄成一体,从大勺持握柄而立起,在该杆一侧具有与大勺的柄接触的接触部,在其另一侧具有接近设置于大勺持握体上的按压部,该固定/释放杆具有支点部,该支点部形成于接触部和按压部之间,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点保持用的孔中,该板簧的一侧固定于大勺持握柄上,其另一侧与按压部接触,沿在平时使旋转到上方的方向对该固定·释放杆的按压部进行按压;

对于大勺的柄,形成插入大勺持握柄与接触部之间,在已插入时大勺的柄前端部通过板簧而按压于大勺持握柄上的形式,伴随固定/释放杆的操作,将设置于大勺的柄上的卡合部和设置于大勺持握部上的卡合部固定或释放。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的大勺,该大勺包括大勺主体;大勺的柄,该大勺的柄在其一侧与大勺主体成一体,在其另一侧具有卡合部;大勺持握部;大勺持握柄,该大勺持握柄在其一侧与大勺持握部成一体,在其另一侧具有另一卡合部,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其中:

该大勺由固定/释放杆与板簧构成,该固定/释放杆具有导向部,该导向部具有支点保持用的孔,与大勺持握柄成一体,从大勺持握柄而立起,在该杆一侧具有与大勺的柄接触的接触部,在其另一侧具有接近设置于大勺持握部上的按压部,该固定/释放杆具有支点部,该支点部形成于接触部和按压部之间,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点保持用的孔中,该板簧的一侧固定于大勺持握部上,其另一侧与按压部接触,从大勺的柄而沿在平时释放方向对该固定/释放杆进行按压;

在大勺主体侧前端,形成突起,在大勺的柄上,形成供该突起插入的孔,在大勺的柄上形成切槽,在固定/释放杆上形成与切槽卡合的卡合片;

对于大勺的柄,形成插入大勺持握柄与接触部之间,在已插入时大勺的柄前端部通过板簧而按压于大勺持握柄上的形式,此时伴随固定/释放杆的操作,突起插入形成于大勺的柄中的孔中,卡合部卡合于固定/释放杆的切槽中,由此,形成于大勺上的卡合部和形成于大勺持握柄上的另一卡合部接触而固定,并且伴随固定/释放杆的操作,释放该两个卡合部的卡合。

按照本发明,伴随固定/释放杆的操作,突起插入形成于大勺的柄中的孔内,卡合片卡合于固定/释放杆的切槽中,由此,形成于大勺上的卡合部和形成于大勺持握柄上的另一卡合部接触而固定,并且伴随固定/释放杆的操作,释放该两个卡合部的卡合,与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大勺相比较,形成大勺的柄固定于大勺持握柄上的牢固的固定机构。由此,大勺的使用时的安全性显著地提高。

另外,按照本发明,在形成包括板簧,与具有操作/驱动部的固定/释放杆,大勺的柄和大勺持握柄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的结构时,在促进2个柄的固定/释放方便的优点的同时,结构简单,可在将大勺的柄固定于大勺持握部上时赋予进一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大勺的形态的整体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大勺的释放状态的图;

图3为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大勺的固定状态的图;

图4为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大勺附着于锅上的状态的姿态图;

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大勺附着于锅上,取下大勺持握柄的状态的姿态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大勺的形态的整体图;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大勺的释放状态的图;

图8为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大勺的固定状态的图;

图9为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大勺附着于锅上的状态的姿态图;

图10为表示第二实施例的大勺附着于锅上,取下大勺持握柄的状态的姿态图。

主要标号说明:

1-大勺主体;2-大勺的柄;

3-卡合部;4-大勺持握体;

5-大勺持握柄;6-卡合部;

8-固定/释放杆;11-导向部;

12-支点保持用的孔;13-接触部;

14-按压部;15-支承部;

21-间隙;22-扣件;

23-板簧弯曲部;31-锅部用钩;

61-突起;62-孔;

63-切槽;64-卡合片;

65-细部;100-大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大勺的形态的整体图。

在图1中,大勺100包括大勺主体1;大勺的柄2,该大勺的柄2在其一侧,与大勺主体1成一体,在其另一侧具有卡合部3;大勺持握体4,该大勺持握体4构成大勺的持握部;大勺持握柄5,该大勺持握柄5在其一侧,与大勺持握体4成一体,在其另一侧具有另一卡合部6,大勺的柄2和大勺持握柄5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大勺的柄2和大勺持握柄5为分别包括卡合部3和卡合部6,各自的卡合部构成大勺的柄2,大勺持握柄5的一部分。

大勺的柄2由一个板材形成,呈曲柄状而进行弯曲加工。

大勺100还包括固定/释放杆8和板簧7。

固定/释放杆8由一个板材形成,呈板状,具有导向部11,该导向部11具有支点保持用的孔12,与大勺持握柄5成一体,从该大勺持握柄5而立起,该固定/释放杆8在其一侧具有与大勺的柄2接触的接触部13,在其另一侧具有接近设置于大勺持握体上的按压部14,固定/释放杆8具有支点部15,该支点部15形成于接触部13和按压部14之间,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点保持用的孔中。固定/释放杆8在本实施例中,呈板状,但是并不限于该形状,也可为其它的形状,比如,扁平状,圆杆状。在下面,以板状形态的固定/释放杆8为例子而进行说明。支点保持用的孔12呈圆状,以便实现构成支承体的支承部的平滑的旋转,在该孔中,以可旋转的方式接纳有支点部15。支点部15为固定/释放杆8的一部分,呈板状,在相对固定/释放杆8而一体地切出的图中,呈沿横向的小的突起状,可通过象这样形成,使原始价格便宜。

接触部13按照固定/释放杆8的前端部以超过直角的程度弯曲的方式构成。接触部13的前端也为卡合部,可相对大勺的柄2的卡合部3,形成间隙。该间隙会通过板簧7的在平时的按压作用,构成“0”间隙。

大勺持握柄5由一个板材形成,呈板状,在其一端侧,形成卡合部6,其另一端侧与大勺持握体4形成一体。大勺持握柄5按照右方前端部到达大勺持握体4的内部的方式插入,注入树脂15而固定。也可在入口部,设置金属制的盖。标号51表示挂勺用的孔。

导向部11按照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板状的大勺持握柄5的一部分象图所示的那样,在上方呈直角弯曲而立起。导向部11按照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具有侧导向部17,该侧导向部17沿大勺主体方向,对卡合部3进行导向,稍稍立起。于是,导向部11在整体上,呈梯形的板状突起形状。也可没有导向部11。在本例子中,导向部为大勺持握柄5的弯曲加工的大勺持握柄一体的导向部,但是作为单独件结构,也可固定于大勺持握柄5上。在导向部11的顶端部上,形成支点保持用的孔12,该支点保持用的孔12可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支点部15。

通过象这样形成,固定/释放杆8可以通过支点保持用的孔12和支点部15形成的支点为中心而旋转。在说到支点时,指固定/释放杆8的旋转中心。此时,距支点的右方的长度大于距支点的左方的长度,杠杆的原理作用于固定/释放杆8上,由此,如果以小的按压力而固定/释放,则可进行一次的操作。另外,按照按压力直接地作用于固定/释放杆8上的方式简化结构。另外,通过该结构,可削减而抑制整体的高度,可实现紧凑化。

板簧7设置于大勺持握柄5和固定/释放杆8的按压部14之间。板簧7采用板簧件,呈板状,其一侧按照超过直角的程度而弯曲,其另一侧构成所接触的部分,弯曲部设置于左方,良好与板状的大勺持握柄5的顶面和按压部14的底面配合。按压部顶面为持有者的手指所按压的部分,板簧7所接触的底面以固定/释放杆的中间为中心而基本对称。象这样,在按压部14上作用有两个力。

弯曲的部分的前端部设置于大勺持握柄5的顶面上,通过扣件22而牢固地固定于大勺持握柄5的顶面上。在板簧7弯曲时,形成在左方突出的弯曲部23,而在弯曲部23和大勺持握柄5的顶面之间,形成于扣件22方向窄的狭小的间隙21。虽然狭小,但是由于其入口处于开放状态,故可充分地允许大勺的柄2的前端部24的插入。板簧7的另一侧的前端部以可滑动的方式与按压部14的底面接触。由于板簧7固定于大勺持握柄5上,在上方前端部上产生朝向上方的按压力,该力作用于按压部14的底面上,故该力在于平时使固定/释放杆8旋转到上方的方向作用。该力为以固定/释放杆8为支点中心而旋转,在平时使接触部13朝向下方的作用,接触部摩擦,产生摩擦力。

如果按照超过板簧7产生的力的方式按压按压部14的顶面,则固定/释放杆8沿相反方向旋转,将接触部13的接触力释放。

在呈曲柄状的大勺的柄2上,于曲柄底侧而安装有锅部用钩31。锅部用钩31按照与大勺的柄2相同的宽度形成,朝向大勺的柄2的方向开放。大勺的柄2也可呈直线状,锅部用钩31呈具有鼓起部的形状。

象这样,会在设置于大勺的柄2上的卡合部3和设置于大勺持握柄5上的卡合部6之间,形成按压卡合,会在接触部13和大勺的柄2之间,形成按压卡合。

在接合时,大勺的柄2插入到大勺持握柄5和接触部13之间。在插入时,形成下述的形式,其中,大勺的柄的前端部24插入间隙21中,通过由板簧7形成的弯曲部,按压于大勺持握柄5上。由此,大勺的柄2的前端通过板簧7和大勺持握体4而保持。伴随固定/释放杆8的操作,即,固定、释放操作,将设置于大勺的柄2上的卡合部3和设置于大勺持握柄5上的卡合部6固定或释放。在释放时,接触部13通过板簧作用而与大勺持握柄5的卡合部6接触。

图2为表示大勺的释放状态的图。

在图2中,如果沿箭头A的方向而按压固定/释放杆8的按压部14,则固定/释放杆8象箭头B那样而旋转,使接触部相对卡合部3而上浮,释放其接触力。

如果形成该状态,则可将大勺的柄2抽到左方,容易将其与大勺持握柄5分离。由此,可容易将大勺主体1与大勺持握体4分离。

图3为表示大勺的固定状态的图。在大勺的固定状态,整体结构极紧凑,稳定性高。

在图3中,按压固定/释放杆8的按压部14,针对大勺的柄2,通过板簧7的作用,释放接触状态,形成间隙,插入大勺持握柄5和接触部13之间,另外插入通过板簧7的弯曲部而形成的间隙中,与弯曲部23接触。由此,大勺的柄2的前端部与板簧7卡合,保持于其上。如果接着,释放按压部14的力,则固定/释放杆8通过板簧7的作用,象箭头C所示的那样旋转,使接触部13与卡合部3的顶面接触,对其按压。由此,在卡合部3和卡合部6之间,形成按压力的固定状态。象这样,由2个部位构成的卡合,保持状态形成于大勺的柄2和大勺持握柄5之间,大勺主体固定牢固。

图4为表示大勺附着于锅上的状态的姿态图。在大勺的固定状态,整体结构极紧凑,安全性高。

在图4中,在大勺主体1和大勺持握体4一体结合的状态,锅部用钩31挂于锅41的边缘42上,大勺100附着于锅41上。大勺100的形态参照图3所示的图,与说明。

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大勺附着于锅上,取下大勺持握柄的状态的姿态图。

在图5中,大勺持握体4与大勺的柄2分离,大勺主体1挂于锅41的边缘42上。在该状态,象与图4相比较而清楚地知道的那样,由于仅仅大勺主体1保持于锅41上,故高度方向的高度低。如果形成象这样低的状态,则大勺主体1在挂于,保持于锅41上的状态,以良好的效率接纳于冰箱中。由此,与带有每个大勺的锅接纳于冰箱中的需求相对应。

在图1中,示出一个大勺主体1,但是,对于大勺主体1,设定形状不同的多种,针对各锅料理而分别使用。在该场合,大勺的柄2为相同的形状。

第二实施例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大勺的第2实施例的形态的整体图。

在图6中,大勺100包括大勺主体1;大勺的柄2,该大勺的柄2在其一侧,与大勺主体1成一体,在其另一侧具有卡合部3;大勺持握体4,该大勺持握体4构成大勺的持握部;大勺持握柄5,该大勺持握柄5在其一侧,与大勺持握体4成一体,在其另一侧具有另一卡合部6,大勺的柄2和大勺持握柄5以可分离的方式连接。大勺的柄2和大勺持握柄5为分别包括卡合部3和卡合部6的概念,各自的卡合部构成大勺的柄2,大勺持握柄5的一部分。

大勺的柄2由一个板材形成,呈曲柄状而进行弯曲加工,形成弯曲部2A。

大勺100还包括固定/释放杆8和板簧7。

固定/释放杆8由一个板材形成,呈板状,具有导向部11,该导向部11具有支点保持用的孔12,与大勺持握柄5成一体,从该大勺持握柄5而立起,该固定/释放杆8在其一侧具有与大勺的柄2接触的接触部13,在其另一侧具有接近设置于大勺持握体上的按压部14,固定/释放杆8具有支点部15,该支点部15形成于接触部13和按压部14之间,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点保持用的孔中。固定/释放杆8在本例子中,呈板状,但是并不限于该形状,也可为其它的形状,比如,扁平状,圆杆状。在下面,以板状形态的固定·释放杆8为例子而进行说明。支点保持用的孔12呈圆状,以便实现构成支承体的支承部的平滑的旋转,在该孔中,以可旋转的方式接纳有支点部15。支点部15为固定/释放杆8的一部分,呈板状,在相对固定/释放杆8而一体地切出的图中,呈沿横向的小的突起状,可通过象这样形成,使原始价格便宜。

接触部13按照固定/释放杆8的前端部弯曲的方式构成。接触部13的前端也为卡合部,可相对大勺的柄2的卡合部3,形成间隙。该间隙会通过板簧7的在平时的按压作用,构成零间隙。

大勺持握柄5由一个板材形成,呈板状,在其一端侧,形成卡合部6,其另一端侧与大勺持握体4形成一体。大勺持握柄5按照右方前端部到达大勺持握体4的内部的方式插入,注入树脂15而固定。也可在入口部,设置金属制的盖。标号51表示挂勺用的孔。

导向部11按照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板状的大勺持握柄5的一部分象图所示的那样,在上方呈直角弯曲而立起。导向部11按照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具有侧导向部17,该导向部17沿大勺主体方向,对卡合部3进行导向,稍稍立起。于是,导向部11在整体上,呈梯形的板状突起形状。也可没有侧导向部17。在本例子中,导向部为大勺持握柄5的弯曲加工的大勺持握柄一体的导向部,但是作为单独件结构,也可固定于大勺持握柄5上。在导向部11的顶端部上,形成支点保持用的孔12,该支点保持用的孔12可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支点部15。

通过象这样形成,固定/释放杆8可以通过支点保持用的孔12和支点部15形成的支点为中心而旋转。在说到支点时,指固定/释放杆8的旋转中心。此时,距支点的右方的长度大于距支点的左方的长度,杠杆的原理作用于固定/释放杆8上,由此,如果以小的按压力而固定/释放,则可进行一次的操作。另外,按照按压力直接地作用于固定/释放杆8上的方式简化结构。另外,通过该结构,可削减而抑制整体的高度,可实现紧凑化。

板簧7设置于大勺持握柄5和固定/释放杆8的按压部14之间。板簧7采用板簧件,呈板状,其一侧在大勺的柄2的方向弯曲,其另一侧构成所接触的部分,良好与板状的大勺持握柄5的顶面和按压部14的底面配合。按压部顶面为持有者的手指所按压的部分,板簧7所接触的底面以固定/释放杆的中间为中心而基本对称。象这样,在按压部14上作用有2个力。

弯曲的部分的前端部设置于大勺持握柄5的顶面上,通过扣件22而牢固地固定于大勺持握柄5的顶面上。在板簧7弯曲时,形成在左方突出的弯曲部23,而在弯曲部23和大勺持握柄5的顶面之间,形成于扣件22方向窄的狭小的间隙21。虽然狭小,但是由于其入口处于开放状态,故可充分地允许大勺的柄2的前端部24的插入。板簧7的另一侧的前端部以可滑动的方式与按压部14的底面接触。由于板簧7固定于大勺持握柄5上,在上方前端部上产生朝向上方的按压力,该力作用于按压部14的底面,故该力在于平时使固定/释放杆8旋转到上方的方向作用。该力为以固定/释放杆8为支点中心而旋转,在平时使接触部13朝向下方的作用,接触部摩擦,产生摩擦力,象后述的那样而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在以上说明的结构中,形成在与大勺主体2卡合时稳定的结构,在大勺主体侧前端,形成突起61,在大勺的柄2上,形成供该突起61插入的孔62。孔62形成于弯曲部2A的固定/释放杆8侧,容易插入突起61。在突起61和孔62之间,形成微小间隙,容易将突起61插入孔62中。

在大勺的柄2中形成切槽63,在大勺持握柄5中形成与切槽63卡合的卡合片64。卡合片64通过下述方式形成,该方式为:按照形成前端为尖状的一对的2个片的方式呈三角形状对接触部13进行切削。为了形成卡合片64,不必要求其它的部件。分成2个分支的卡合片64在形成于各片之间的空隙部中,插入大勺的柄2的切槽63之间,可夹持形成于切槽之间的细部65,因夹持,产生摩擦力,抑制大勺的柄2的进入。在卡合片64夹持细部65的最终动作状态,卡合片64可为垂直状配置。也可不为垂直状配置,但是在灵活使用摩擦力的方面,推荐垂直状配置。

象这样,形成下述的形态,其中,大勺的柄2插入大勺持握柄5和接触部13之间,在已插入时通过大勺的柄前端部通过板簧7,按压于大勺持握柄5上,伴随固定/释放杆8的操作,突起61插入形成于大勺的柄2中的孔62中,通过将卡合片64卡合于形成在固定/释放杆8中的切槽63中,形成于大勺中的卡合部和形成于大勺持握柄上的另一卡合部接触而固定,另外伴随固定/释放杆8的操作,释放2个卡合部的卡合。卡合部的卡合的大勺的柄2的安全确保即使为卡合片64卡合于形成在固定/释放杆8中的切槽63的形态,也是充分的,如果通过将突起61插入形成于大勺的柄2中的孔62中,大勺的柄2和固定/释放杆8相对地沿横向稍稍地运动,则按照不此程度的方式运动,确保3点支承。在突起61和孔62之间,不以超过间隙的程度而运动,卡合部的卡合的大勺的柄2的稳定确保更加充分。间隙尽可能小地形成,由此可减小运动。如果使间隙实质上为零,则双方的卡合部不相对地运动。

如果按照超过板簧7产生的力的方式按压按压部14的顶面,则固定/释放杆8沿相反方向旋转,释放接触部13的接触的摩擦力。

在呈曲柄状形成的大勺的柄2上,于曲柄底侧安装有锅部用钩31。锅部用钩31按照与大勺的柄2相同的宽度形成,朝向大勺的柄2的方向开放。大勺的柄2呈直线状,锅部用钩31也可为具有鼓起部的形状。

象这样,会在设置于大勺的柄2上的卡合部3和设置于大勺持握柄5上的卡合部6之间,形成按压卡合,会在接触部13和大勺的柄2之间,形成按压卡合。

在接合时,大勺的柄2插入到大勺的柄2和接触部13之间。在插入时,形成下述的形式,其中,大勺的柄的前端部24插入间隙21中,通过由板簧7形成的弯曲部,按压于大勺持握柄5上。即,伴随固定/释放杆8的操作,突起61插入形成在大勺的柄2中的孔62中,卡合片64与形成于固定/释放杆8中的切槽63卡合。由此,大勺的柄2的前端通过板簧7和大勺持握体4而保持。板簧7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伴随固定/释放杆8的操作,即,固定,释放操作,将设置于大勺的柄2上的卡合部3和设置于大勺持握柄5上的卡合部6固定,或释放。

图7为表示大勺的释放状态的图。

在图7中,如果沿箭头A的方向而按压固定/释放杆8的按压部14,则固定/释放杆8象箭头B那样而旋转,使接触部相对卡合部3而上浮,释放其接触力。

如果形成该状态,则可将大勺的柄2抽到左方,容易将其与大勺持握柄5分离。由此,可容易将大勺的柄2与大勺持握体4分离。

图8为表示大勺的固定状态的图。在大勺的固定状态,整体结构极紧凑,稳定性高。

在图8中,按压固定/释放杆8的按压部14,针对大勺的柄2,通过板簧7的作用,释放接触状态,形成间隙,插入大勺持握柄5和接触部13之间,另外插入通过板簧7的弯曲部而形成的间隙中,与弯曲部23接触。由此,大勺的柄2的前端部与板簧7卡合,保持于其上。如果接着,释放按压部14的力,则固定/释放杆8通过板簧7的作用,象箭头C所示的那样旋转,使接触部13与卡合部3接触。由此,在卡合部3和卡合部6之间,形成固定状态。象这样,卡合,保持状态形成于大勺的柄2和大勺持握柄5之间,大勺主体的固定牢固。

图9为表示大勺附着于锅上的状态的姿态图。在大勺的固定状态,整体结构极紧凑,安全性高。

在图9中,在大勺主体1和大勺持握体4一体结合的状态,锅用钩31挂于锅41的边缘42上,大勺100附着于锅41上。大勺100的形态参照图3所示的图与说明。通过将多个大勺主体1和1个大勺持握体4组合,可将大小不同的大勺主体1组合于1个大勺持握体4上,即使为任意的组合,仍可安全地使用。

图10为表示大勺附着于锅上,取下大勺持握柄的状态的姿态图。

在图10中,大勺持握体4与大勺的柄2分离,大勺主体1挂于锅41的边缘42上。在该状态,象与图4相比较而清楚地知道的那样,由于仅仅大勺主体1保持于锅41上,故高度方向的高度低。如果形成象这样低的状态,则大勺主体1在挂于,保持于锅41上的状态,以良好的效率接纳于冰箱中。由此,与带每个大勺的锅接纳于冰箱中的需求相对应。

在图6中,示出一个大勺主体1,但是,可对于大勺主体1,设定形状不同的多种,针对各锅料理而分别使用。在该场合,大勺的柄2为相同的形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