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冰盖

冰盖

冰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3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水利工程、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61篇;相关期刊187种,包括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洋世界、地理教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2007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等;冰盖的相关文献由66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军、王涛、付辉等。

冰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4 占比:83.6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1.89%

专利文献>

论文:61 占比:14.42%

总计:423篇

冰盖—发文趋势图

冰盖

-研究学者

  • 王军
  • 王涛
  • 付辉
  • 郭新蕾
  • 李甲振
  • 郭永鑫
  • 韩同林
  • 孙波
  • 路锦枝
  • 杨开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乔刚; 郝彤; 李洪伟; 陆平; 安璐; 陈秋杰; 李荣兴
    • 摘要: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地冰盖关键过程和重要参数研究对揭示极地冰盖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提高海平面上升贡献的预测精度至关重要。极地科学考察的实地观测数据可以为遥感观测提供校准和验证,降低遥感反演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同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团队近年来针对极地冰盖关键参数的测绘遥感与现场考察工作,重点阐述在极地科考观测验证和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包括在南极冰盖的新型测高卫星的空-地协同验证、卫星角反射器布设、粒雪层内部温度观测与模型验证、多平台无人机海冰探测和雪冰环境调查,以及格陵兰冰盖质量变化评估等。最后,本文对未来的极地科考验证计划进行了展望。
    • 杨开林; 郭新蕾; 王涛; 付辉; 潘佳佳
    • 摘要: 太阳辐射可以透射穿过雪盖和冰盖与地温一起影响冰下水温的变化,加剧冰盖底部的融解和冲蚀,使得冰盖更易于崩溃开河。基于现有理论和原型观测研究成果,建立了描述太阳辐射在雪盖、冰盖和水体中的透射和吸收规律的数学模型;利用观测数据回归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太阳辐射可见光在水体中消光系数的参数化模型;然后研究了冰下水温的变化与太阳辐射和地温的函数关系。研究证实,冰下水温随太阳净辐射和地温的增加而升高,随雪厚和冰厚的增加而下降,并且与水体与冰盖的热交换系数成反比。此外,太阳辐射的透射可能使得开河期冰盖糙率不是减小,而是增大。
    • 王照波; 赵向阳; 李宝杰
    • 摘要: 在冰斗系统、三角脊链、冰斗边界定律等冰川作用理论的基础上,依托卫星遥感技术提供的大视域俯视视角观察山体地貌,突破以往以地面视野对山体地貌观察的局限性,研究发现山东广泛分布的由灰岩构成的丘陵地貌并非以往认为的岩溶成因(喀斯特地貌),而是冰盖侵蚀作用形成的龙纹状三角脊链。通过火山喷发玄武岩与地貌、沉积的压覆关系,约束了冰盖发生时间为(7.86±0.5)Ma~(6.31±0.23)Ma,属于中新世晚期,以此建立了“天宝冰期”。根据冰蚀地貌特征解译,天宝冰期冰盖分布在太行山以东,松辽分水岭以南,东含部分黄海大陆架,南至大别山北麓,以此提出了“华北冰盖”。天宝冰期与晚中新世的孢粉、深海沉积、红黏土等记录的气候演化具有吻合性。研究认为,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属于北极冰盖高压气候的外延,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无关,华北冰盖的形成与冰期季风冷暖气候的交锋有关。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西北内陆的干旱,冰期进一步加强了西北内陆植被的退化,冰期西北风增加风尘物质来源的同时也增强了输送动力,冰期风尘沉积与东部冰川分布存在此消彼长的叠合关系,风尘沉积增加了冰碛物中的泥质成分,这是东部冰碛物存在双峰特征的根本原因。
    • 罗红春; 冀鸿兰; 牟献友; 郜国明; 张宝森
    • 摘要: 冰盖作为冰期河流的上部约束,极大地改变了冰下水流结构。为了解冰下水流流态特征,在黄河什四份子河段开展了冰情测验,利用象限分析法对实测冰盖水流数据进行了流态分析。结果表明,各流态在各断面的出现频率基本一致;上层水体中,内向与外向交互流态对雷诺应力的贡献率之和小于喷射与下扫流态,下层水体则相反,说明上层水体主要以内向与外向交互流态为主,下层水体则主要以喷射与下扫流态为主。由于冰盖的存在,改变了水流的紊动结构,中上层水体出现逆流速梯度,改变了中上层水体的水流流态,下层水体则未受影响,冰盖对水流流速分布的影响是流态变化的根本原因。研究为冰下水流流态的认识提供了基础支撑。
    • 苏磊; 蔺建铭; 张宝森; 谢志刚; 田治宗; 邓宇; 于国卿
    • 摘要: 河渠中冰盖的存在显著改变断面的水流结构,采用k-ε紊流模型建立冰盖下水流垂向二维数值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封冻河道冰盖下流速分布的计算,探讨影响封冻河道断面流速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封冻河道的断面流速分布情况主要与床面糙率、冰盖糙率及河道的水流条件等影响因素相关,水流条件相同时,冰盖糙率和床面糙率的比值越小,最大流速点的位置越靠近相对光滑的一侧,且在流动的核心区流速分布并不遵循对数分布规律,在最大流速处流速梯度几乎为零。
    • 相文玺; 王慧; 李文善; 董军兴; 高佳; 金波文; 吴新辉; 江羽西
    • 摘要: 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的。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几乎所有冰川均在退缩,从1992—1999年到2010—2019年,冰盖的消失速度增加了4倍,1901—2018年冰川冰盖质量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总计为70%。自1900年以来,海平面上升速率超过3000年内的任何一个世纪。
    • 摘要: 南极洲冰盖是全球最大的冰盖,受气候变暖影响,可能出现冰量损失并导致海平面上升数米。冰盖床通过水热通量、地形作用、底碛变形和基底滑动等之间的反馈调节,对冰盖动态冰量损失的关键调控发挥作用。
    • 段文刚; 郝泽嘉
    • 摘要: 寒冷区明渠冬季输水结冰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面一旦形成冰盖其安全输水流量仅为设计流量的30%~50%,而气温是驱动冰盖形成的主要因子,如何科学评价冬季气温等级是冰期输水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分析了沿线8座气象站1951—2021年冬季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数据,揭示了总干渠气温沿程和年际变化规律。基于拉格朗日质点跟踪法,结合沿线气温-水温-冰盖生成物理过程,提出了气温链概念并给出通用数学表达式。分别采用国标法、一月平均气温法和气温链法评价冬季气温等级,构建了71 a冬季气温位次。结果表明:①总干渠自南向北气温逐级下降速率为0.48°C/(100 km),保定站呈加速下降趋势,对冰盖生成贡献最大。②沿线冬季气温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37°C/(10 a),强暖冬出现在最近30 a,强冷冬出现在前30 a,气温的总体上升有利于减缓大范围冰盖生成。③对于冰盖生成预测,气温链法优于一月平均气温法,更优于国标法;不同时间尺度组合评价可获得更优的结果;全球持续变暖背景下,可采用一月平均气温法和北方2站6 d气温链法联合评价。④给出了北方2站6 d气温链法冬季等级的分界阈值,即强暖冬T_(C)≥-4.0°C,弱暖冬-5.7°C≤T_(C)<-4.0°C,正常-7.4°C冰盖生成提供新的参考基准。
    • 王军; 侯智星; 隋觉义; 程铁杰
    • 摘要: 桥梁建设改变了河流的边界条件、水流条件和河床泥沙的运动状态,冬季河流中有冰塞出现时则产生相互影响作用.近年来,基于冰塞稳定性力学分析,开展了桥墩影响下冰塞稳定性研究,所得桥墩影响下冰塞稳定性判别公式计算结果和实测资料能够较好得吻合;研究了桥墩对河道卡封以及临界流凌密度的影响,计算得到的临界流凌密度与实验值较为接近;介绍了明流、冰盖下桥墩周围局部冲刷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得出了冰盖条件下桥墩局部最大冲刷深度的回归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该公式具有很好的适用范围.对冰塞条件下桥墩附近局部冲刷问题探索性地开展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冰塞条件下的局部冲刷与冰盖条件下有着很大不同,不仅冲刷深度要大的多,而且桥墩周围局部冲刷过程与冰塞厚度变化相关.在冰塞条件下,桥墩处的最大冲刷深度和最大冲刷长度均随流速增大而增大,冲刷坑尾部淤积沙丘高度也受到流速的影响.就相关研究难点和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邹德昊; 戴长雷; 郭显峰; 路锦枝
    • 摘要: 开展冰盖下典型复式断面河道水深平均流速的横向分布规律研究,对于凌汛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SKM法的基础上,结合双层假设理论,并将二次流项并入雷诺切应力项,建立了考虑河床摩擦、冰盖阻力、横向剪切湍流和二次流影响的准二维数学模型.与相应的物理模型实验结果对比发现,所提出的准二维数学模型能够合理预测复式断面河道各断面的水深平均流速横向分布及河道过流量.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无需通过计算机编程联立求解复杂方程组,即可获得水深平均流速的横向分布特征,对研究具有复式断面的覆冰河道的水流特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