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膜

农膜

农膜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农业经济、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89篇;相关期刊264种,包括致富天地、江苏农村经济:品牌农资、甘肃农业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0年塑料助剂生产应用技术、信息交流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等;农膜的相关文献由136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典宏、朱晶、魏绪玲等。

农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9 占比:52.6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489 占比:46.88%

总计:1043篇

农膜—发文趋势图

农膜

-研究学者

  • 徐典宏
  • 朱晶
  • 魏绪玲
  • 何连成
  • 唐波
  • 张国英
  • 张洪运
  • 李玉德
  • 李长方
  • 程立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正贵; 蔡林运; 严凯; 盛雪雯; 周培南; 黄洁; 陈昱
    • 摘要: 随着探索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苏州市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通过强化组织发动、政策驱动、市场监管、培训指导、试验示范和宣传引导等措施,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总结了工作开展三年以来的成功实践,列举相关情况,并对未来的探索方向给出建议。
    • 刘玉福
    • 摘要: “初夏好时节,插秧正当时”。5月9日,从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公司研究院传来消息,用仪征化纤生物可降解PBAT(一种热塑性生物降解塑料)制作的农用地膜已在国内多地的稻田中进行试验。目前,我国农膜的产量和覆盖面积均居世界首位,农膜已经成为继化肥和农药后的第三大农业生产资料,被誉为继良种、化肥之后的第三次农业技术革命。
    • 浦涛; 浦梦雪; 唐世凯
    • 摘要: 基于Logistic模型,以云南宣威市部分乡镇为例,开展农户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67.9%的农户有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意愿;文化程度、政府宣传、政策认同程度、回收利用补贴满意度、村庄收购站点布置情况和政府查处力度及家人的支持力度是影响农户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意愿的深层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夯实基础教育、强化宣传、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市场机制和探索多元化回收奖补办法及加强日常监管的建议。
    • 陈荣龙; 陈延华; 黄珊; 余瑶; 陈荣桓; 薛萐; 刘莹; 杨晓梅
    • 摘要: 农膜覆盖技术的应用及推广促进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然而农膜残留及其碎片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绿色农业发展及生态安全面临的重要挑战。本研究以陕西关中平原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调研采集不同作物种植农田耕层土壤(0~30 cm),利用检视法、密度分离法及显微镜扫描鉴定等技术,研究长期农膜覆盖蔬菜地(蔡家坡,以下简称蔬菜地)与大棚(苗圃)种植区(杨凌,以下简称大棚区)土壤中塑料残片和微塑料残留及累积丰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均检出塑料残片,塑料残片颜色主要有红色、黑色、白色、蓝色等,其中蔬菜地以白色农膜残片为主,而大棚区主要以黑色培养钵碎片为主;不同土层中,塑料残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25 cm^(2)的大残片;大棚区67.5%为0.25~2 cm^(2)的残片,其次为2~10 cm^(2)、10~25 cm^(2)的残片,几乎未检测到>25 cm^(2)的大残片塑料。同时,残片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小(P<0.05),0~10 cm土壤中蔬菜地残片含量平均为26.2μg∙g^(−1),大棚区平均为34.9μg∙g^(−1);而20~30 cm土层中残片含量最低,蔬菜地仅为2.48μg∙g^(−1),大棚区平均为4.79μg∙g^(−1)。然而,蔬菜地微塑料检出率较低,为23.9%,且最大检测量为表层0~10 cm,为1.8×103个∙kg^(−1);而在大棚区微塑料检出率为39.5%,最大检测量为表层0~10 cm,为500个∙kg^(−1)。由此看出,长期施用农膜及塑料大棚导致土壤中塑料残留量显著增大,且不同土层中塑料残片及微塑料累积量变化差异较大,可能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造成危害,导致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下降等不良后果。后续应进一步对塑料残留碎片化过程及微塑料在土体内迁移和累积风险进行研究,以期为全面评估该区域农田土壤塑料污染提供依据。
    • 徐加佳; 孙珊珊; 李睿; 段俊杰
    • 摘要: 本研究响应国家限塑令号召,选取农用地膜为切入点,为解决塑料地膜残留问题以及推行可降解地膜,通过文献阅读与实地走访调研了解江苏地区农用地膜现行情况。研究表明,现阶段推行可降解地膜在技术上、价格上、思想上均存在一定难度,由此提出要先在政策上重视,思想上宣传,研究上扶持,打牢推行的基础条件后,再推动生产,补贴购买。
    • 王克宙; 王振涛
    • 摘要: 为了掌握青海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提供治理措施和理论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文章基于青海省2005年~2020年农业统计数据,参考文献资料面源污染核算方法,研究分析肥料、农药、农膜使用量和畜禽粪尿排放量、秸秆产生量以及其投入密度、负荷。发现青海省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投入量经历快速增长之后,在近几年呈现下降趋势;秸秆产生量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且大部分被有效利用;畜禽粪尿排放量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下降后在2020年剧烈反弹,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认为青海省农业面源污染各因子变化趋势与政策调控、技术推动相关,总体表现为降低的态势。因此,建议持续加强源头防控、提升科技支撑、完善监管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谢腾; 赵立欣; 姚宗路; 霍丽丽; 贾吉秀; 张沛祯; 田利伟; 傅国浩
    • 摘要: 共热解技术是将多种原料通过热化学方法转化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以农业生物质为主要原料与塑料(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共热解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分析农业生物质与塑料共热解的动力学模型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阐述农业生物质与塑料的共热解机理;总结了温度、升温速率、滞留时间、原料混配比等因素对共热解协同作用的影响规律;探究生物质与塑料共热解固、液、气三相产物特性及分布规律,总结共热解技术优势及存在问题,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可为生物质与塑料共热解制备高附加值产品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农业生物质和农膜处理问题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 刘佳茜; 侯丽君; 刘婷婷; 王沛媛; 高祥; 林雁冰
    • 摘要: 为了得到能够高效降解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地膜的菌种资源,以PBAT塑料地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长期存在塑料的环境中分离筛选塑料降解菌,共得到6株潜在PBAT塑料降解菌,通过对PBAT降解性能进行测定,筛选出两株高效的PBAT降解菌株Pseudomonas sp.RD1-3和Pseudomonas sp.N1-2.在28°C条件下降解8周后,菌株RD1-3和N1-2对PBAT的降解率分别为6.88%±0.06%和6.49%±0.01%.两株菌能使PBAT塑料膜片的表面粗糙程度增加并出现大量沟壑、坑洞及褶皱.此外,两菌株降低了PBAT塑料膜片表面的疏水性,同时向膜片稳定的化学结构中引入—C N、—C??C—以及—OH等新的极性官能团.研究初步认定菌株RD1-3以及N1-2对PBAT均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
    • 董学会
    • 摘要: 随着种植业生产模式的逐步转变,农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数量增加。如何有效回收利用,不但关系到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保护,还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程,任重道远。本文重点论述了乐山市市中区结合地区实际,在种植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以期共同促进农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
    • 赵少婷; 韩艳妮
    • 摘要: 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技术在增温、保墒、除草以及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方面的效果毋庸置疑,但随着地膜使用范围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大量地膜残留于土壤中,带来一系列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开展农膜回收是控制农田残膜污染的主要措施.本文通过分析山西省农膜使用基本情况和抽样调查情况,以及农膜回收利用项目应用技术及运行模式,查找农膜回收利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推进农膜回收及利用的对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