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物品
农村公共物品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31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财政、金融、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60059篇;相关期刊229种,包括法制与社会、求索、合作经济与科技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湖北省农业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二届“南湖 中国农村法治狮子山论坛”、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2007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等;农村公共物品的相关文献由380位作者贡献,包括谭琪、崔晓芳、曾莉等。
农村公共物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0059篇
占比:99.48%
总计:60371篇
农村公共物品
-研究学者
- 谭琪
- 崔晓芳
- 曾莉
- 楚永生
- 宋敏
- 官永彬
- 杨瑞梅
- 罗兴佐
- 罗芳
- 陈文娟
- 俞美娟
- 关慧
- 冯海波
- 刘呈玥
- 刘宏凯
- 刘悦
- 刘爱梅
- 吴华芳
- 吴强玲
- 姜世贞
- 姜炳寅
- 孙炜
- 常青
- 康登元
- 张晓光
- 张晓军
- 张浩
- 张要杰
- 方帅
- 朱玉春
- 李冰水
- 李志凯
- 李惠
- 李武
- 李进英
- 林冰
- 段红平
- 焦紫薇
- 王建文
- 王晓
- 王波
- 王洪庆
- 王淑
- 王瑞妮
- 王静
- 田凤霞
- 田苗
- 程勇
- 符加林
- 胡振鹏
-
-
林秋寅
-
-
摘要:
集体行动理论的提出是为解决集体行动困境问题。奥尔森认为个人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是造成集体行动困境的关键原因,并提出选择性激励、强制性方式以及大集团分化为小集团三大手段以解决此困境。以集体行动理论为视角,将L村文化广场建设作为案例以探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运用非参与观察与非正式访谈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在集体行动理论视角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以及原因并不简单符合集体行动理论所提出的结论。除了经典的搭便车问题需要解决外,还要从选择合适的选择性激励方式、深入探索个人理性背后的因素、加强乡村社会资本的建设以及提高村民自治的程度四个方面进行努力,才能最终促进集体行动的形成进而促使公共物品的成功供给。
-
-
胡新艳;
陈文晖
-
-
摘要:
作为党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的重要方式,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的制度安排已在全国农村作为原则性政治任务广泛推行。由此,“一肩挑”的制度绩效尤其是对村庄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村集体灌溉设施建设角度评估“一肩挑”制度的实施效应,并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2014、2016)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实施村干部“一肩挑”制度显著促进了村集体灌溉设施的供给。在考虑缓解样本选择偏差的其他匹配方法以及变量测量误差等问题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受教育水平高的“一肩挑”村干部更有助于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但村庄中的宗族多样化、过多的村民小组等则对其产生一定的弱化效应。
-
-
王惠琴;
杨美展
-
-
摘要:
精准识别需求是有效供给农村公共物品的重要前提.按照注意力理论的观点,农村公共物品精准供给的过程同时也是注意力生产、加工、分配和交换的过程.新时代农户公共需求的多样化和动态发展要求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公共物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应通过优化供给顺序结构,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提升农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要准确识别农户群众纷繁复杂的公共需求信息,选择合适的供给政策回应需要,实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精准化,则依赖于供需双方注意力运行系统的有效运行.基于此,围绕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驱动和需求导向的注意力运行系统,根据"需求识别—需求回应"过程中注意力交换运行的理论逻辑,通过供需双方注意力交换以解决自上而下的供给导向模式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精准性;借鉴Kano模型的思路,根据农村公共物品必备程度与农户满意程度两个维度,把农村公共物品分为必备型、期望型、魅力型和无差异型四种,并构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型,进而促进各类农村公共物品需求的准确识别,实现农村公共物品的精准供给.
-
-
-
方帅
-
-
摘要:
在精准扶贫尤其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级公共物品管护日益成为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点议题。基于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现实需求,L县探索出村级现代化物业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具体而言,L县通过将公共基础设施的权属下放至村,再由村委会委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代为管理,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营,破解了管护责任不明、管护主体缺位等困境。与此同时,L县将民主监督与群众评议等机制引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场域,实现了村民自治与村级公共物品管护的有机衔接。实践表明:L县探索出的政府支持、村委会委托、合作社管理、市场化运营、村民自治补充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克服政府单一供给局限、破解村级公共物品管护难题的有效路径。
-
-
方帅
-
-
摘要:
在精准扶贫尤其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级公共物品管护日益成为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点议题.基于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现实需求,L县探索出村级现代化物业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具体而言,L县通过将公共基础设施的权属下放至村,再由村委会委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代为管理,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营,破解了管护责任不明、管护主体缺位等困境.与此同时,L县将民主监督与群众评议等机制引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场域,实现了村民自治与村级公共物品管护的有机衔接.实践表明:L县探索出的政府支持、村委会委托、合作社管理、市场化运营、村民自治补充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是克服政府单一供给局限、破解村级公共物品管护难题的有效路径.
-
-
焦紫薇
-
-
摘要:
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本文认为,农村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消费不能够单纯由市场来决定,需要政府和市场借助农村社会化组织的力量,共同完成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任务。本文由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分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并提出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对策建议。
-
-
邹洪毅;
文革;
王伊丽
-
-
摘要:
农村公共物品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目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短板突出,为了推动农村公共物品高质量供给,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质量,调整供给结构,引导供给需求,实现供给技术赋能.
-
-
焦紫薇
-
-
摘要:
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于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本文认为,农村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消费不能够单纯由市场来决定,需要政府和市场借助农村社会化组织的力量,共同完成提供农村公共物品的任务。本文由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分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并提出完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对策建议。
-
-
李鹏杰
-
-
摘要: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农村环保配套设施与服务供应情况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文章通过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社会资本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村公共品合作供给绩效的研究等三方面整理分析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
崔晓芳
- 《湖北省农业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暨第二届“南湖 中国农村法治狮子山论坛”》
| 2012年
-
摘要: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传统的政府单一供给主体无法满足农村公共物品的现实需求,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引入多元供给主体成为一个新思路.本文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多中心理论的视角,从农村公共物品多元供给主体的职责界定和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两个方面提出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具体内容.
-
-
彭立;
苏春江
- 《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10年
-
摘要: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让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长期以来,我国在农村公共物品供求上存在着总量失衡、结构失衡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造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包括农村公共物品无效供给过剩、农民意愿表达机制和退出机制的缺失、税制设计不合理、事权财权配置不公、取消农业税及其他费用的效应。通过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多角度分析,提出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构建多主体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引入农村居民的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物品供给体系。
-
-
刘爱梅
-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
| 2008年
-
摘要:
针对目前关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理论论述多而实证研究少的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得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正在发生变革,但供给总量和供给水平仍严重不足,农村公共物品需求层次和范围日益多样化;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后,本文提出了“科学定位政府职能、提供制度保障”等进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措施。
-
-
江华;
胡武贤
- 《2007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
| 2007年
-
摘要: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主导模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却忽视了政府监管体系的建立,影响了公共物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政府,尤其是县乡基层政府,应转变工作重点,从注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转向构筑农村公共物品监管的法律框架、建立多主体参与的现代监管体系、强化政府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放开市场准入、监控服务价格、规范服务质量、保证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