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5232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商情、农村经济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农垦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研讨会等;农业经营模式的相关文献由164位作者贡献,包括安明军、寿烨俊、张建康等。
农业经营模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5232篇
占比:99.90%
总计:125358篇
农业经营模式
-研究学者
- 安明军
- 寿烨俊
- 张建康
- 曹聪
- 许秋荻
- 闫震
- 高志强
- 万文倩
- 任大鹏
- 何倩
- 何忠伟
- 余应国
- 余思林
- 佟笛铭
- 倪九派
- 傅新红
- 党国英
- 冉朝霞
- 冯道杰
- 刘德金
- 刘春伟
- 刘树云
- 刘毅
- 刘秀清
- 刘艳梅
- 卢德永
- 卢锦根
- 吴少雄
- 吴靖
- 周东海
- 周云
- 周新苗
- 夏英
- 夏金梅
- 姚会敏
- 姚善厚
- 孙世春
- 孙利育
- 孙晶华
- 孙海船
- 孙研
- 宋明顺
- 尚晨
- 庄国蔚
- 张书红
- 张兴义
- 张天鹏
- 张德茗
- 张文
- 张晓山
-
-
翁明东
-
-
摘要: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制度创新为农业经营模式发展提供源动力。但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种粮低收益、多重风险冲击、政府行为、农业缺乏科技人才支撑以及家庭农场定位不清与政府缺位等因素对江汉平原农业经营模式创新产生较大影响。江汉平原农业经营模式创新要以制度规划为基础,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着力点,以完善财政信贷投入政策为保障,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
杨璐
-
-
摘要:
文章立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视阈,挖掘现有农户农业经营模式致贫的关键性特征因素,探究了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发展的改进逻辑和路径。从4个维度构建中国农业经营模式致贫性特征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通过TOPSIS模型对山东省平度市6个乡镇(街道)农业经营模式致贫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对中国农业经营模式致贫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融资时效性、农户抵抗风险能力与信用担保体制建设程度对中国农业经营模式致贫具有较显著影响。
-
-
张文;
黄巍
-
-
摘要:
发展休闲农业,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笔者以郑州市休闲农业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及建议。一、发展历程郑州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起步期(1999—2010年)。1999年,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为拓宽樱桃销路举办了第一届“樱桃节”,休闲农业的序幕从此拉开,起步期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以农家乐为主,大部分由农民自发,休闲农业的布局无序。
-
-
陈航英
-
-
摘要:
通过对宁夏南部地区蔬菜产业中规模化、资本化农业经营模式建立过程的分析,发现行政、资本与乡土社会是形塑农业经营模式的三个基本因素。具体而言,政府投入的资源和开展的基础性工作,体现了行政力量在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引导和保障作用。而在农业高度市场化的情况下,新型的规模化、资本化农业经营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又离不开资本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也就是说,资本必须通过对劳动力的有效管理生产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农产品,才能确保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成功。而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能否立足,还取决于资本能否处理好自身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因为后者是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立足的“社会基础”。基于此,可以认为,行政、资本和乡土社会三个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形塑了我国农业的经营模式及未来的发展形态。
-
-
童鑫鹏;
樊帆
-
-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驶入转型的关键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两会上作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推动乡村振兴,激发农业活力,提升现代农业质效,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是当前的重点任务。湖北省农业经营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探索更加符合本地特色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
-
贾艳慧
-
-
摘要:
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滨州市家庭农场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该文阐述了滨州市发展家庭农场的作用,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坚决落实土地流转政策、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家庭农场主的综合素质等发展建议,以期积极推动当地农业经济转型发展。
-
-
夏英
-
-
摘要:
大国小农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之路是什么?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诸多中国农业发展之问,最终都绕不开如何破解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问题,其本质是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经营模式上的选择问题。世界各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因农业资源禀赋、农业土地制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等差异而有所不同,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由自身大国小农特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及政策、工业化与城镇化等条件变量影响和决定,破解我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问题,绕不开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经营模式。
-
-
朱睿博
-
-
摘要:
低碳农业能够兼顾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是“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从国际经验来看,低碳农业具有显著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特征,核心在于技术和体制创新,且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规范。我国当前农业生产仍以农户分散化经营为主,而小农户既缺乏识别和有效运用低碳生产技术的能力,也难以承担高额的成本投入。成都市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使小农户能够参与到低碳农业生产中,同时,为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实践证明,创新生产经营组织模式,提升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服务的规模化水平,既产生了积极的生态效益,也在经济上可持续,是符合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发展可行路径。
-
-
-
曹俊杰
-
-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历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是我国一项长远的重要战略目标,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的重要演变,发展农业生产力和解决"三农"问题是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根本目标."三农"政策的演变主导着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方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力,小农户分散经营困境对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形成倒逼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两山理论"、农村产业融合和发展"互联网+"等,为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