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76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8篇、会议论文116篇、专利文献175970篇;相关期刊321种,包括农机化研究、现代化农业、现代农业科技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0年作物栽培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第三届首都西南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等;数字农业的相关文献由1266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春江、乔晓军、曹宏鑫等。

数字农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8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75970 占比:99.58%

总计:176704篇

数字农业—发文趋势图

数字农业

-研究学者

  • 赵春江
  • 乔晓军
  • 曹宏鑫
  • 李明
  • 杨信廷
  • 王成
  • 刘刚
  • 刘海启
  • 张勇
  • 张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岚
    • 摘要: 乡村振兴是我国重点发展战略,而数字乡村建设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数字乡村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继出台,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数字乡村是以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数字技术创新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实现乡村生产数据化、治理数据化和生活数据化,加速构建农村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 郭廓
    • 摘要: 实施数字乡村创新工程,是未来较长时期内乡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所进行的根本性谋划和决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对农业农村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发挥数据、信息、知识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作用,依靠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 郭廓
    • 摘要: 数字农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力点。以数字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让乡村振兴有"智"更有"质"。吉林省在数字农业发展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仍总体滞后,城乡数字化发展不均衡、项目规划脱离实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等问题依然存在。新时期,吉林省应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数字为乡村振兴赋能。
    • 谭利伟; 朱莹; 温靖
    • 摘要: 按数字经济的分类“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方面,界定了数字经济的基本范围。数字农业(或称为农业信息化、互联网+农业,更深一层次称为智慧农业)均属于数字经济的范畴,包括农业产业数字化和农业数字产业化。农业产业数字化是应用数字技术以及数据资源而为传统农业产业赋能,也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相融合,也可理解为农业产业由数字技术赋能;农业数字产业化是指为农业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并完全由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支撑的农业经济活动,简单理解为农业数字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该文通过梳理农业产业数字化和农业数字产业化的业态分类,以求进一步明晰数字农业的逻辑框架。
    • 薛楠; 韩天明; 朱传言
    • 摘要: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农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交汇点。平台生态系统是在一系列前沿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自然叠加构建出来的新的组织形态,是数字时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组织形态,是农业农村组织模式的创新。文章对平台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依据文献研究和现实案例,设计了农业平台生态系统画布:平台通过标准化的供给侧接口作为基础,品牌建设的需求侧接口作为抓手,赋能架构输出商品化服务,数据、人才和技术体系作为基石。借助生态平台赋能,依托价值创造、价值分配、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让农户重新组织起来,真正实现分散的农户集聚在生态平台模式下进行自主经营,帮助农户走上共同富裕发展之路。
    • 王敬元; 段新宇; 姜莹; 谷英楠
    • 摘要: 数字农业是一个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等多种现代高新技术为一体的计算机管理和应用系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通过数字农业带动水稻产业发展,基于卫星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结合通河县农业基础地理数据、遥感数据、大田种植历史数据等,将通河县水稻种植基地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打造“通河大米”数字农业标准基地,带动“通河大米”品牌升级及通河县大米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大米附加值,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向好,为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提供通河经验。
    • 张柏杨; 刘佳颖; 朱睿博
    • 摘要: 全球粮食体系相关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34%。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数字农业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及管理模式运用,为高碳农业向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现方式。成都R农业公司通过数字科技手段,形成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数字化融合的数字农业发展模式,产生明显成效:一是通过减少化肥农药投入、降低生产运输环节能源消耗等方式,每年可实现直接二氧化碳减排约3166吨;二是投入减少及交易流程简化带来成本下降,农户经济效益提升约8%;三是数字农业技术运用形成大量的农户生产和交易数据,可以为农户增信并实现对传统抵质押品的替代,缓解长期困扰农村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合格抵押物问题。数字农业模式下的融资方式说明,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可为。
    • 吴友群; 叶青杨; 曹欣宇
    • 摘要: 以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有机构成的视角构建数字农业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分析框架,运用多种方法分析数字农业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当前阶段数字农业发展会导致农村居民收入下降和城乡收入差距增加;东、中、西部地区及各省份数字农业发展情况及其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数字农业主要通过降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进而削弱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创造效应”,使得农村居民收入下降。政府应结合数字农业发展的时代必然性以及现状寻找未来发展数字农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方法。
    • 谭秋成; 张红
    • 摘要: 数字农业能大幅度减少劳动力使用,节约水资源,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和产量。发展数字农业将缓解我国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困难,可以保护自然资本、改良土壤、保护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技术创新。目前,试点区数字农业的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成熟,数字农业技术将同所有信息技术一样,成本和价格将显著下降。而且,数字技术服务存在规模经济,具有可分割性,可以按地块分散出售。因此,推进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当前制约数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投资、土地流转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的问题,有必要总结各地经验,整合科研力量,突破关键技术,统一技术标准。建议政府进一步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格保护土地承包权和农民的利益;保证企业与农民、银行、设备和技术供应商以及产品销售商订立的合同可执行。
    • 卢方元; 王肃坤
    • 摘要: 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要素、数字化经营体系和数字化外部条件四个方面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依据2013—2019年全国及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综合使用熵权法、线性加权法、几何加权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对全国及31个省区市的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绝大多数省区市的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呈现逐步提升态势,但三大地区之间、地区内各省区市之间数字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存在较大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