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环境意识
公众环境意识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管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及普及、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8304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经济论坛、环境经济、环境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第二届徐州科技论坛暨徐州市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等;公众环境意识的相关文献由187位作者贡献,包括晓理、本刊编辑部、梁燕君等。
公众环境意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8304篇
占比:99.86%
总计:128485篇
公众环境意识
-研究学者
- 晓理
- 本刊编辑部
- 梁燕君
- 伍金虎
- 刘国伟
- 周志中
- 孟范例
- 崔树义
- 席建师
- 张庆
- 殷玉婷
- 毕军
- 河北省公众环境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
- 洪大用
- 赵磊
- 丁文明
- 丁立
- 丁进宝
- 严厚福
- 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
- 于浩杰
- 何万丽
- 何得胜
- 侯儒成
- 俞继灿
- 倪文娟
- 冯天伟(编译)
- 冯永锋
- 凌雨
- 刘友宾
- 刘国庆
- 刘建萍
- 刘文学
- 刘旭东
- 刘晓钟
- 刘芳
- 刘芹
- 刘长翠
- 刘露
- 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 卢小珏
- 可道
- 史建国
- 吴俊丽
- 吴晓萍
- 吴秀芬
- 吴锦华
- 周人杰
- 周元春
- 周泓
-
-
王曦
-
-
摘要:
通过构建和比较中、美两国公众环境意识演进曲线,展示了1950—2022年这72年里两国环境立法的政治文化背景,提出如下建议:(1)我国立法机关在利用包括环评制度在内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解决第一代环境问题的同时,应当放眼于应对和解决第二代环境问题所需的制度设计;(2)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演进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向的驱动,因此我国立法机关应当因势利导,通过完善环境立法和其他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为自下而上的公众驱动做出更好的制度安排;(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经济结构的改善必然引起公众环境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国家立法机关应当研究如何使环评程序更好地适应这种客观趋势,为公众依法有序参与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性保障。
-
-
-
杨中艺;
吴俊丽;
郑威;
倪文娟;
张岩
-
-
摘要: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担负着向公众传播环保知识的任务,其环境教育活动对培养公众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教育方法,所取得的环境教育效果比较明显,但其展示、解说的内容和方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及时总结,同频共振。
-
-
孙冉冉
-
-
摘要:
以环境日宣传为重点,扎实开展环境宣传活动;加强“红色引领绿色”,加强执法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着力提高环保宣传覆盖面。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生态环境局金乡县分局宣传教育工作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目标,多措并举,务实创新,打造一流宣教,对顺利推进生态环境中心工作、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和弘扬生态文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
-
王晓莉
-
-
摘要:
通过广泛宣传,郑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赢得了全社会的共鸣和支持,市民关注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意识明显增强,生态环境部门形象明显提升。今年以来,面对疫情突发的新形势,郑州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统筹抓好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网上宣传和网下宣传、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宣传合力,注重接地气、生实效,使宣传工作真正走进老百姓的心灵深处,特色显著、亮点纷呈、效果突出。为提升公众环境意识,凝聚全社会强大合力,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心先后被《中国环境报》授予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被生态环境部主管的《环境保护》杂志授予品质之星称号、被市委宣传部授予郑州市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被市科协授予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单位。
-
-
于浩杰
-
-
摘要:
全球爆发生态危机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定义,群众对环保也越来越重视,公众环境意识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从公众环境意识入手,对其概念发展进行回顾和解读,并立足于当下的环境发展,提出公众环境意识提升的重要性,并对公众环境意识评价展开论述.
-
-
-
-
-
-
刘芳
- 《第四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
| 2014年
-
摘要:
从法律的制定到法律面向直接对象的执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从环境执行理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现行的环境法执行模式特点是:应急反应型的行政执行,无力的司法执行和微弱的自愿执行.中国环境法实施不利的问题实际上是西方化现代化的具有后现代意义的环境法文本与中国本土制度和文化水土不服的冲突的表现,如何利用民众环境意识觉醒的时机推动环境法制的前行,是本文着重思考的问题.我国当前前所未有的严重的环境危机成为我国公众环境意识觉醒的助燃剂,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日益成熟,我国的文本意义的环境法必将被激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