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全球分布

全球分布

全球分布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1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7446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研究与发展管理、今日科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2年天然气学术年会、第四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等;全球分布的相关文献由20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奇、丁于皓、华修国等。

全球分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7446 占比:99.91%

总计:97538篇

全球分布—发文趋势图

全球分布

-研究学者

  • 刘奇
  • 丁于皓
  • 华修国
  • 安启元
  • 尉钧博
  • 白国平
  • 马重阳
  • Anders Wallensten
  • BELETSKY A B
  • BELETSKY A. B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许少怡; 肖锐; 柴文波; 王保战; 逯慧杰
    • 摘要: 全程硝化菌是近期微生物氮循环领域的重大发现之一,引发了对其全球分布、系统发育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全程硝化菌在土壤、地表水、废水处理系统等生境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子;并从底物亲和力、代谢多样性等方面阐述了其与传统硝化微生物间的竞争互作和生态位分离机制;基于上述特征提出全程硝化菌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可能与其他脱氮微生物如反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和厌氧甲烷氧化菌等耦合实现在低氨氮、低溶解氧条件下的污水深度脱氮,从而节省能耗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未来研究应继续深入研究全程硝化菌的生理生化特性,评价其生态功能和对氮素地球化学循环的贡献,并探索其在生物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 马重阳
    •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机器学习作为其关键核心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揭示机器学习技术发展趋势、发掘核心技术热点、识别重要申请人,基于IncoPat数据库对全球机器学习技术专利进行计量分析.从专利的申请/公开趋势、全球竞争情况分布、中国竞争情况分布、中美专利对比分析等维度进行剖析,分析得出机器学习专利处于快速增长期,全球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系统、电数字处理、数据识别等方向.美国在机器学习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竞争优势明显.在中国大陆地区,地区经济状况对机器学习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影响,腾讯公司是机器学习领域较为优质的中国企业.
    • 刘吉平; 金晶; 李晟铭; 宋开山
    • 摘要: 基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3期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全球不同气候带典型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数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 1995—2015年全球典型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增加了2.32%,数量减少了2.26%,其中以小型湖泊(50 km~2)面积变化最为剧烈,中型湖泊(1~50 km~2)面积则相对稳定,1995—2005年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与数量的变化速率相比2005—2015年较快。(2) 1995—2015年热带、亚热带、温带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与数量均在增加,其中以热带冰川补给型湖泊变化最为剧烈,其面积上升了20.62%,数量上升了25.32%,亚寒带与寒带冰川补给型湖泊面积与数量均减少,其中以寒带冰川补给型湖泊变化最为明显,其面积减少了11.3%,数量下降了18.97%。可为全球典型冰川补给型湖泊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 熊梓翔; 朱俊江; 杨国明; 王长盛; 贾仲佳; 欧小林; 李三忠
    • 摘要: 新近纪大洋红层是一种在氧化条件下形成的红色-粉色-棕色海洋沉积物.白垩纪大洋红层研究成果众多,然而新近纪大洋红层研究缺乏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以新近纪大洋红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球大洋钻探井位资料的分析,发现39个钻井含有新近纪大洋红层.通过对不同大洋区域、不同钻井内93个红层离散样品的主量元素CaO,Al2O3和SiO2含量进行三元图投点分析,将新近纪大洋红层分为铝质和钙质大洋红层,其中绝大多数为铝质大洋红层.进一步分析了部分钻井中离散样品的磁化率变化、反射光谱一阶导数曲线、热退磁曲线和交变磁场退磁曲线变化,结果表明新近纪大洋红层的致色矿物以赤铁矿为主.12个钻井中新近纪大洋红层离散样品的低总有机碳含量和低CaCO3含量指示较低的生物生产力,此外19个钻井中红层的沉积速率平均为4 mm/ka,而非红层的沉积速率平均为85.3 mm/ka,指示红层的沉积速率相对较低.总结和分析新近纪大洋红层的以上特征,本文认为较低的有机质堆积速率为铁氧化物(赤铁矿)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氧化条件,使得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在成岩阶段得以保存,最终形成全球分布的新近纪大洋红层.
    • 马重阳
    •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机器学习作为其关键核心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揭示机器学习技术发展趋势、发掘核心技术热点、识别重要申请人,基于IncoPat数据库对全球机器学习技术专利进行计量分析。从专利的申请/公开趋势、全球竞争情况分布、中国竞争情况分布、中美专利对比分析等维度进行剖析,分析得出机器学习专利处于快速增长期,全球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计算机系统、电数字处理、数据识别等方向。美国在机器学习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竞争优势明显。在中国大陆地区,地区经济状况对机器学习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影响,腾讯公司是机器学习领域较为优质的中国企业。
    • 郭文杰; 姚志刚; 杨钧烽; 胡雄
    • 摘要: 利用2012-2014年1月和7月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第79通道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平流层重力波活动强弱的全球分布以及重力波发生频率的全球分布;分析了重力波活动随纬度和经度的变化特征,给出了重力波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热点区域及其活动强度;对比了白天与夜间的重力波活动强度及发生频率.研究表明重力波活动强度呈现出随纬度变化的特征,在低纬度地区(0°-30°),冬季半球重力波活动强度低,夏季半球重力波活动高;在中高纬度地区,冬季半球重力波活动强度高而夏季半球重力波活动强度低.在1月,全球重力波活动有4个突出的热点区域,分别为50°N附近欧洲大陆与大西洋交接地带、北美洲与大西洋交接地,20°S附近南美洲与大西洋交接地区、非洲与印度洋交接地区.在7月,重力波活动突出的地方为巴塔哥尼亚至南极半岛地区,以及50°S和75°E附近的印度洋区域.重力波活动强度在夜间大于白天,但是夜间的强重力波活动区域小于白天.
    • 项正; 林显浩; 陈薇; 王勇; 陆鹏; 龚文颖; 马文琛; 花漫; 刘阳希子
    • 摘要: 地球表面的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可以穿透电离层泄漏进地球磁层导致内辐射带电子沉降到两极大气.因此研究人工甚低频台站信号的空间全球分布特性对于分析辐射带电子的损失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使用范阿伦双星从2013年到2018年共计6年的高质量的波动观测数据,统计了 NWC(19.8 kHz)、NAA(24.0 kHz)两个人工VLF台站信号的全球分布,分析了台站信号的电场功率谱密度对地理经纬度、磁壳值L、磁地方时MLT、地磁活动水平的依赖性.结果表明,在内磁层中,人工台站VLF信号主要沿着台站位置对应的磁力线传播,夜侧强度高于日侧,冬季高于夏季.这种日夜和夏冬差异的形成是因为夜侧和冬季的日照强度较弱,电离层电子密度较低,VLF信号较容易穿透电离层进入磁层.此外人工VLF台站信号的全球分布受地磁活动的影响很弱.这些统计观测结果给出了 NWC和NAA两个重要人工VLF台站信号强度的全球分布特征,为进一步分析人工VLF台站信号与地球辐射带电子的波粒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信息.
    • 叶胜
    • 摘要: 近些年,全球铁矿石价格的不断波动,对我国铁矿石的贸易影响很大,BIF型铁矿床是全球最重要的铁矿床类型,因此了解BIF型铁矿床的全球分布规律很有必要.本文对国外及我国BIF型铁矿床主要矿区的地质情况及有效的勘探手段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对我国铁矿勘查和铁矿石贸易有所帮助,BIF全球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范围内,受地层控制明显,后期的变质变形会造成铁矿的再富集,对于出露区的BIF型铁矿遥感和地质结合是有效的勘探方法,对于隐伏区综合物探,航磁-高精度磁法-重力-地质的联合勘探较为有效.
    • 郑景治; 庞皓
    • 摘要: 指出了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OSAT)为研究对流层的CO2浓度的全球变化提供了一个可靠而准确的数据源.利用GOSAT L3级CO2遥感反演产品对全球大气CO2浓度近10年的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近10年来全球CO2浓度是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全球年增长率为2.13×10-6/a,其中北半球的年增长率为2.21×10-6/a,南半球为1.97×10-6/a.全球近地面CO2含量夏季最低(395.62×10-6/a),春季最高(400.33×10-6/a).
    • 尉钧博; 丁于皓; 劳坪; 刘奇
    • 摘要: 利用CloudSat卫星搭载的云廓线雷达(cloud profiling radar,CPR)2007~2009年三年的观测资料,针对洋面非降水暖云有效廓线样本,分别对积云(Cu)、层云(St)、层积云(Sc)和高积云(A c)等四类云型,分析了其在全球尺度的水平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特别考察了非降水暖云液相水含量(liquid water content,LWC)的垂直变化特性.研究发现,洋面非降水暖云中四类云型的样本占比从高至低依次为层积云76.46%、层云12.48%、积云7.45%、高积云3.61%,层积云在非降水暖云的总覆盖面积中占据主导作用.在样本量全球标准化后,四类云型的空间分布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层积云与层云主要集中于北美和南美大陆西侧近岸海域,积云与高积云则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面上,且高值位于大洋中部.尽管四类云型的生消机制和宏观形态存在很大差异,但不同云型LWC呈现出较为相似的垂直结构.对经几何厚度标准化后的LWC廓线进行比较,发现在四类典型非降水暖云中,由云底到云顶LWC一致呈现为先增后减的规律.云体中下部向上近似线性递增的结构基本反映了LWC的准绝热增长特性,而云体上部及云顶附近的向上递减结构明确反映了云顶普遍受到上空干空气侵入混合的强烈影响,由此导致了自云顶向下逐层衰减的云水蒸发.以云高和云厚两个参数分类的廓线统计结果还显示,LWC垂直结构受到云顶高度和云层几何厚度的影响.云层几何厚度增大时,L WC由云底到云中的递增结构会变厚,由云中到云顶的递减结构会变薄.几何厚度相同但云顶高度不同的云层,其LWC含量也有所不同,这表明对于特定云型,在生成及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对应的LWC廓线结构也存在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