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窃行为
偷窃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教育、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专利文献25875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女性天地、班主任之友:中学版等;
偷窃行为的相关文献由137位作者贡献,包括金光发、戴金梅、史云等。
偷窃行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875篇
占比:99.47%
总计:26014篇
偷窃行为
-研究学者
- 金光发
- 戴金梅
- 史云
- 曹君
- 丹·阿里利
- 于洁
- 云燕
- 付笛
- 伍娜
- 何光沪
- 余怡葶
- 佚名
- 侗芷
- 关梅林
- 刘录护
- 刘桂芝
- 刘炎
- 刘颖
- 匡嗣清
- 卢以微
- 古言
- 史耀芳
- 叶雨岑
- 吕川
- 吴亮
- 吴学军
- 吴湘韩
- 孙健鹏
- 孙娟
- 孙建兴
- 孙王国
- 安玲
- 宝宝树
- 将光宇
- 尤为
- 尹成荣
- 尹晖英
- 岳俊琳
- 岳淑婧
- 弗拉基米尔·列奇特斯基
- 张传书
- 张兆利
- 张波
- 张燕
- 张蓓
- 张静
- 彭春英
- 徐维祥
- 文泽杨
- 方巍
-
-
陈蒙盛
-
-
摘要:
因二孩出生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化对大孩的心理与行为适应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有必要加强对大孩心理与行为的疏导,促进其适应新环境。一名三年级女生因妹妹出生、家人更关注妹妹而出现心理失衡,引发了问题行为——屡次偷拿别人的东西,家长和班主任多次对她进行批评教育均无效。心理教师引导她敞开心扉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宣泄负面情绪,然后帮助她矫正不合理的认知,同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具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效果较好。
-
-
王晓敏
-
-
摘要:
当今社会心理问题正趋向低龄化,偷窃行为在小学生中时常出现.对小学生的偷窃行为我们该如何处理,才能做到既不伤害学生,又能从思想上彻底根除呢?我认为必须深入分析学生"偷窃"时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法治教育,才可以达到彻底根除的目的.
-
-
陶新华
-
-
摘要:
cqvip:在大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真是一件既富挑战又幸福的职业,学生来访者让我见识了各种在临床心理学书上写的疑难杂症,让我有机会陪伴他们成长。学生A就是这样一名独特的学生,她现在已经毕业许多年了,有了幸福的家庭和非常体面的工作,在管理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一、案例概况第一次见面时,A是这样说的:"老师,我的问题很严重,很变态的,你要用精神分析的技术对我进行治疗。""啊,这样啊,你怎么知道我会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呢,你怎么相信我可以治疗你呢?
-
-
云燕
-
-
摘要: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从2岁到10岁,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要经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孩子的偷窃行为发生在不同阶段,原因各异,家长的对策也要有所不同。自我为中心,没有物权概念,所谓“偷”,其实是“拿”4岁男孩阳阳经常把幼儿园的玩具偷偷拿回家,有时是一个积木块,有时是一支马克笔。阳阳妈没当一回事,第二天送还给老师了事。
-
-
侗芷
-
-
摘要:
老人因偷拿两枚鸡蛋被超市员工制止时意外猝死。死者家属以超市粗暴处理与顾客纠纷,导致亲人意外死亡为由,要求超市赔偿。超市方则认为员工制止偷窃行为,是在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并没有超出合理合法的限度。
-
-
余怡葶
-
-
摘要:
【案例描述】体育课后,妍妍一脸泪痕地找到我,说自己刚买的十支“钻石”笔不见了。事情很快调查清楚,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偷拿“钻石”笔的竟然是成绩优异、办事得力的小丫。案子破了,可这并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开始。看着沉默不语的小丫,我知道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只会让她将偷窃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包裹得更紧,之后我再想追根求源就更难了。
-
-
-
-
戴金梅
-
-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幼儿偷窃行为的研究,分析幼儿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地防治幼儿偷窃行为,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采用文献法.通过文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幼儿产生偷窃行为的原因主要有几点:1.认识水平的因素.2.心理的需求.3.受他人的教唆或指使.4.不良环境与教育因素的影响.(二)幼儿的偷窃行为的防治与矫正:1.幼儿偷窃行为的矫正必须遵循几个原则.2.幼儿偷窃行为的防治与矫正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