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建筑
健康建筑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4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工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7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368150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城市建筑、低温建筑技术、建设科技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2010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论坛、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建筑热工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等;健康建筑的相关文献由587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冲、李占稳、杨靖等。
健康建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8150篇
占比:99.91%
总计:368466篇
健康建筑
-研究学者
- 孟冲
- 李占稳
- 杨靖
- 梁斌
- 李国柱
- 王清勤
- 孙大伟
- 宋义涛
- 何建树
- 唐文华
- 李燕微
- 杜小光
- 杨阳
- 褚云生
- 吴青
- 唐建
- 李禹成
- 盖轶静
- 赵凌云
- 卿宁
- 周云
- 李帆
- 杨泽生
- 林姗
- 欧阳振图
- 欧阳玉章
- 毛璐
- 王佛松
- 王静
- 赵乃妮
- 马永梅
- 于昌勇
- 何中凯
- 倪梁峰
- 刘小虎
- 刘慧慧
- 刘茂林
- 刘赟
- 张霖
- 张高锋
- 张鹏
- 戴珊珊
- 曾宇
- 朱一铭
- 李成
- 潘星
- 田浩
- 谢琳娜
- 赵志坚
- 陈一傲
-
-
郭娇妮;
刘小虎;
刘晗;
陈秋瑜
-
-
摘要:
建筑环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COVID-19疫情全球蔓延使得长期居家隔离更凸显了建筑环境对人体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的影响,建筑领域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改善建筑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随着对健康概念理解的逐步深入,缺乏从整体视角对健康建筑的演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评述。通过使用CiteSpace等分析软件对国内外健康建筑相关文献及研究结果进行统计,从文献的分布、演变、热点等方面展开科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2015年-2020年国内外针对健康建筑的发文年度总量分别增长42%和37%;(2)有关健康建筑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污染评估方面,而国内则集中于分析制定健康住宅和评价标准;(3)健康建筑的研究热点可归纳为针对地域性需求、社会问题、影响因素,绿色建筑健康性四个方面。未来可进一步基于地域特征进行溯因解释研究,并从统筹整体观角度解析动态机制,研究基于使用者行为的人因交互机制,以及基于循证的健康建筑设计研究与评价。成果可为健康建筑相关研究方向和实践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
-
黄建焕
-
-
摘要:
随着大型国际机场航空运输的迅速发展,航站区商业已经成为航站楼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健康建筑视野,从核心区交通、商业发展、开发模式等方面分析其商业规划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的规划设计策略以及后疫情时期商业健康建筑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大型机场商业核心区设计提供参考。
-
-
王静;
叶桂明;
钟冠球
-
-
摘要:
分析联合办公楼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办公模式、空间特征和声音干扰问题,为建设良好声环境提供借鉴。通过案例调研与文献综述,归纳分析联合办公使用者对声环境的需求以及声音干扰的影响,探索声音干扰问题产生的源头与使用者交流需求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基于此,提出在联合办公楼中设置通话空间,通过这种私密交流空间来缓解使用者被动接受声音干扰的问题;进而,研究基于联合办公楼的健康声环境分析通话空间的营造策略,具体从设计思路、空间布局、建造方式、外部尺寸与隔音设置这5个方面展开设计策略内容。
-
-
魏嘉媛
-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办公空间的需求愈加多元化。健康建筑作为建筑领域内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的重要载体,有助于促进办公空间的健康、生态化发展。该文通过文献归纳法归纳总结国内外健康建筑、办公空间的相关研究现状;运用对比研究方法比较国外WELL建筑标准与我国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总结我国健康建筑评价体系的特点与办公空间健康化设计的发展趋势;通过案例调研法,在已通过健康建筑认证的项目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分析,总结提出办公空间健康化设计可从总体规划、功能布局、人性化公共空间配置、健康技术的运用四方面进行。
-
-
汤倩秋
-
-
摘要:
从对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建筑语言、智慧工地等理论分析入手,基于后疫情时代的背景,探究未来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并以车站及公园等设计为例,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
-
-
袁军
-
-
摘要:
基于建筑通过满足人各层次的需求以促进人的健康的认知,提出健康建筑应该成为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双向交互的有益介质,旨在探索健康建筑的设计路径,并分析介绍了以“品质建构和功能拓展”为具体方向的健康建筑设计实践。
-
-
李芳;
林姗;
史珍妮
-
-
摘要:
以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莘庄10号楼办公室项目为例,介绍了其关键健康技术的应用实践,通过现场性能检测和满意度调研深入分析其运行效果。结果表明:经过精细化的设计优化和材料选控,项目的空气和光环境等指标均能较好地满足现行健康建筑标准的要求,室内环境总体满意率在88%以上。该项目以人为本的健康设计理念和技术实践可以为其他建筑项目提供借鉴和依据,助力健康建筑的发展。
-
-
汤莉;
唐旻雨
-
-
摘要:
建筑热环境是健康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获得苏北地区办公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变化状况及办公人员的热舒适评价,选取盐城市××城镇的政府行政办公楼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办公建筑的现状进行现场实测,其次对室内热环境参数进行为期2周的连续测量,并同步进行对办公人员的主观问卷调查,最后通过线性拟合方法客观呈现测试人群的热感觉变化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办公人员对冬季室内热环境的不满意度稍高,将结合实际健康需求提出对应改进措施,以促进该地区冬季办公室内热环境的健康设计与优化研究。
-
-
戴瑞烨;
王果;
孟冲;
陈煜珩;
盖轶静
-
-
摘要:
建筑健康可持续运行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理、心理健康,引导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项目实践经验,总结凝练建筑健康性能相关指标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围绕照明、污染物、围护结构隔声性能、设备能效等相关检测形成关键技术总结,以期为建筑工程建设方、咨询单位和检测机构提供工作参考。
-
-
王果;
盖轶静;
孟冲;
赵乃妮
-
-
摘要:
本文针对健康建筑可持续运行管理作出了简单的论述,提出了健康建筑运行管理策略;对建筑的空气品质、水质品质、舒适品质、健身设施、人文设施、服务管理进行了浅析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运行管理策略,希望能够为健康建筑可持续运行提供相关的参考基础。
-
-
-
Zhou Wei;
周伟
- 《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三届建筑物理学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中国传统易道及堪舆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以“物质十意识”的思维模式探索宇宙世界的朴素认识论.同时,五行学说又基于古代天文观测的数据与时空模型,总结了“物质与时空”对人和建筑空间的物理作用和影响.本文通过传统五行理论研究,提出五行对建筑空间物理环境的关联与作用;建立起建筑空间的建筑物理要素及其五行的对应关系;并尝试阐述其对建筑健康性及空间中人的影响意义,希望以此探索健康建筑与传统五行理论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
-
-
-
-
GUO Qingjun;
郭庆军;
ZHAO Xin;
赵鑫;
JIA Zhe;
贾哲
- 《2017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健康建筑对建筑的健康性能要求更高,关注节能环保的同时把人的健康放在建筑生命周期的核心位置.本文分析健康建筑的内涵,梳理健康建筑的发展历程,提出当前健康建筑的需求,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健康建筑在中国有强烈的发展需求与广阔前景,绿色建筑应向健康建筑方向发展.在符合建筑基本要求基础上健康建筑突出健康要素,秉承建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建筑使用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多方面的需求,为使用者营建一处健康、安全、舒适的高品质建筑空间。也就是说,健康建筑应是能使使用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建筑。因此,可将健康建筑解释为:体现在建筑使用环境,它不仅包括与使用相关联的物理量值,如温度、湿度、空气、噪音、通风换气和光照质量等,更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像建筑空间结构、私密保护、感官色彩、视野景观、材料选择等,关注健康、关注社会、回归自然,避免因建筑而引起的疾病,营养健康,增进人际关系。
-
-
He Yifeng;
霍一峰;
Jia Luyu;
贾蕗宇
- 《2017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健康建筑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深层需求,建筑的健康性能受到了广泛关注.传统建筑中,各类相关健康的物理指标,如空气、水质、光等均通过量化,定义为有利健康或者不利健康.随着物联网、传感器等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健康性能物理指标可以被有效采集、处理,进而判断建筑的健康性能,并联动相关设备作用于建筑本身,从而真正实现建筑的健康性能达标,促进人的健康.本文以最近颁布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了智能信息对于建设或实现健康建筑的重要作用。随着健康建筑在国内的新兴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平台会逐步应用于广大建筑项目中,本文提出了基本的发展需求与网络构架。
-
-
蒋勇波;
张瑞华;
张锰洋
- 《第七届中国建筑技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健康建筑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与绿色建筑要求的基础上,对健康要素的又一次提炼,进一步提高了住宅品质与生活质量.但健康建筑的评价更多是一个"质"的评估,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均能产生健康威胁或健康隐患,因此,健康性能的实现依赖生命周期内各个环节严格精准的技术与材料保障."智慧工地"是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智慧工地的普及,尤其是RFID和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在建筑的材料选择、加工、运输、施工、运营和拆除的各个阶段全面实现建筑的健康诉求.
-
-
WU Haoqi;
吴浩麒;
TIAN Yuan;
田园
- 《2017“电力土建转型与发展”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绿色电厂是电厂建设的发展趋势,它强调的是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健康建筑是绿色建筑发展更深层次的需求,不仅为人们提供满足功能要求的活动空间,更能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绿色电厂健康建筑建设,可以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同时,保证电厂员工的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根据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具体要求,提出健康建筑理念在电厂建筑建设中的应用策略,探讨全面发展绿色健康电厂建筑的可能途径.
-
-
张磊
-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第27届(江西)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室内设计不仅要美观,更重要的是舒适、健康.继绿色建筑之后,健康建筑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中国建筑学会发布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将成为室内设计遵循的新导则,空间品质与性能的要求需要室内设计师深入思考和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