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住宅
健康住宅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59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9篇、会议论文38篇、专利文献37533篇;相关期刊265种,包括安家、北京房地产、规划师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3第六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 、第14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2010中国房地产技术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论坛等;健康住宅的相关文献由620位作者贡献,包括仲继寿、开彦、赵旭等。
健康住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7533篇
占比:98.46%
总计:38120篇
健康住宅
-研究学者
- 仲继寿
- 开彦
- 赵旭
- 李新军
- 胡文硕
- 贾丽
- 于重重
- 刘燕辉
- 张文华
- 楼杰
- 杨继瑞
- 丁库克
- 尚兵
- 崔宏星
- 张哲
- 张磊
- 杨斌
- 欧阳艳艳
- 王勇
- 王晓涛
- 王环宇
- 王莹
- 霍鑫博
- 顾启浩
- 严永红
- 付玉珍
- 冀志江
- 刘启建
- 刘小虎
- 刘曼红
- 周敏
- 周薇
- 周雪芬
- 周青萍
- 张乔
- 张元端
- 张宇飞
- 张智海
- 张耀
- 彭海龙
- 曹秋颖
- 朱黎山
- 李书琴
- 李平
- 李成
- 李晓璠
- 李江林
- 李睿
- 杨劲松
- 杨靖
-
-
李茜;
叶清;
史雨青
-
-
摘要:
人们在应对新冠疫情的居家防护过程中,对住宅建筑表达出了多重体验的需求,居住空间的功能布局、空间设计、环境安全等方面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基于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发展态势,人们已经正式进入到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时代。为了确保有序地应对疫情反扑的突发卫生事件,住宅建筑空间布局的适应性与可变性尤为重要。结合皖南地区的居住空间设计展开理论论述,尝试以典型户型案例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探究后疫情时期防控常态化中健康住宅建筑的空间可变性设计的有效实践方法和措施。
-
-
刘小虎;
郭娇妮;
司玉立;
万应荣;
冯勇;
陈秋瑜
-
-
摘要:
从SARS到COVID-19,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持续加剧。新冠疫情让居家隔离成为应对疫情传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更多时间的居家生活,凸显了住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针对住区及住宅对于应对疫情传播的重要性及其薄弱环节,文章基于“防疫住宅”理念,从中国传统健康观出发,通过分析住宅预防病毒传播和改善身心健康的途径,分别从住区、楼栋和家居层面提出防疫对策。研究关注点从具体技术手段逐渐上升到对“气”和“阳”的传统居住哲学思考,研究思想经历了“术—道”的过程,研究方法则遵循区别于循证设计的体验—回溯经典—定性—定量研究。
-
-
-
张磊;
周敏;
韩瑞
-
-
摘要:
健康住宅强调对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健康需求的满足,随着健康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和融合,极大地推动了健康住宅管理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开展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健康住宅信息化系统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标准编制工作,目的是要明确健康住宅信息化系统功能定位,强化信息技术在健康住宅安全、健康、智慧和舒适四方面属性特征中的应用赋能,实现用户健康行为主动养成、健康环境主动营造和健康服务智慧推送等目标,指导和规范健康住宅项目信息化工程建设。
-
-
无
-
-
摘要:
对房企而言,疫情夹缝中衍生出更多产品创新空间。紧贴客户需求,从室内空间的储物收纳、多套房设计、宽尺度阳台、LDK一体化、洄游动线串联,到社区的无接触通行、快递消杀收取、精细化物业服务、注重参与感的景观打造等,都为打造身心灵全方位的健康住宅赋能。与此同时,企业产品系持续迭代升级,推成出新,绿色、健康、科技成为趋势标签。
-
-
汪泽荃
-
-
摘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老龄化不断加剧,人们对老年居住环境的标准和要求一直在不断提高,老年住宅的健康性和安全保障性一直是建筑设计者的重大课题.2019年末开始爆发的新冠疫情,至今,疫情防控常态化已是必然,世卫组织及卫健委对于老年人的居家隔离防护提出了保持良好通风、减少出门聚集、适度锻炼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指导意见,疫情防控常态化对现有的老年住宅设计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本文在老年人住宅通用设计的基础上,结合老年人防控要点进行归纳整理,探讨面向未来多维度的健康老年住宅设计趋势.
-
-
郭佩艳;
易敏;
吕太锋;
王宇;
刘庭风
-
-
摘要:
良好的室内自然通风是健康住宅的基础,调研发现诸多户型设计中的自然通风开口模式有待优化.本文基于建成住宅现状和居住者日常生理需求分析了住宅开口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现状问题选取典型户型,依据户型中不同的房间格局特点设定5种类型相对应12种开口工况,运用CFD模拟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不同开口工况下的风速和空气龄比较评价,提出了设计中可以提升室内自然通风状况的5项开口模式优化策略,为户型中相应房间格局的开口设计提供参考,从而优化未来住宅的室内自然通风.
-
-
凌薇;
戈亮;
郝爽;
李黛浓;
董建锴
-
-
摘要:
以提高住宅空气质量为目的,分析住宅封闭式厨房空间界面尺寸限值和部品参数要求,建立厨房系统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软件Fluent,探究空间比例、门窗与灶具布局对污染物分布的影响,提出厨房空间设计参数优化策略.在设计精细化进程中为建筑师方案决策提供参考.
-
-
张双;
李春红;
黄裔;
胡越
-
-
摘要: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神州大地.举国上下齐心协力直面疫情,并取得重大胜利.新冠病毒的特殊性以及国外疫情持续蔓延,导致国内进入"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常态期,社区成为防疫的主战场.基于多年住宅小区设计经验,在社区防疫的大背景下,研究健康防疫住宅小区的四重结构体系,并根据现有小区大门在特殊期、常态期的管理模式,描绘出小区大门的功能与结构,并形成标准化模块,可为后疫情时期住宅小区出入口设计提供参考.
-
-
刘琳娜
-
-
摘要:
通过研究2020年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认知改变,对居住环境提出新要求,根据人们对健康住宅需求的转变,提出健康住宅应该达到的底线标准和高线标准,从空气、水、热舒适、声环境、光环境、生活方式多个方面分析健康住宅的技术要点和使用价值.
-
-
赖明
- 《健康人居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第9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很高兴参加第七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有关机构和管理部门的代表会聚一堂,探讨交流,共同探寻健康人居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此,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专家、代表致以诚挚的问候!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科技创新引领健康人居”.从穴居野处到筑巢而居,从形成聚落再到城市的形成,“安居”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理想,也是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基本问题.
-
-
仇保兴
- 《健康人居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第9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去年非典之后,健康住宅突然成为人们热捧的目标.2003年全国各地一下子冒出了250多家自称达到健康住宅标准的楼盘.但什么是健康住宅?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大多数消费者对此并不了解.2004年4月,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推出了2004年版《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算是为建筑行业提供了一个示范. 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不仅关注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如住区环境、住宅空间、绿化环境、环境卫生以及空气、热、声、光、水等五大物理环境及其相应的指标体系,更从人居环境健康的广义角度,将健康住宅理念拓展到社会环境的健康性,如住区社会功能,住区心理环境,业主健康行动,健康物业管理以及健身、保健、文化养育、社会保险、公共卫生等五大体系。它首次将可视的物质环境内容和以内心感受为主的非物质环境内容结合起来,提出以心理感受作为住区心理环境健康评价的基础,以满意度和抱怨度作为心理环境健康评价的重要指标。
-
-
-
仲继寿;
李新军
- 《健康人居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第9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本文回顾了近15年健康住宅的研究和历经11年的健康住宅试点工作,分析了健康住宅研究与试点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以及从健康住宅工程试点走向住宅健康性能评价的必然性.通过比较绿色住宅评价标准、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住宅健康性能评价体系后认为,住宅作为老百姓生活中最大的消费品,其绿色性能和健康性能同样重要.文章的最后还对中国健康住宅的研究与发展给出了展望.
-
-
顾启浩
- 《健康人居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第9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用健康理念指导住宅建设,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促进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营造出健康、可持续的居住环境”.很显然,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以人为本,通过功能和性能的提高,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健康要素;另一方面则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于住宅建设中,节约资源,减轻环境负荷.所以说,建设健康住宅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求获取可持续健康效益.前一阶段,对健康住宅虽然制定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以统一理念和技术标准,但现有的指导性和规范性的评价方法,难以有效衡量可持续健康效益.因此,为了健康住宅的发展,必须研究和构建可持续健康效益评价体系.
-
-
修龙
- 《健康人居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第9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各位朋友,健康住宅是“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构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的30年黄金期.中国的商品住宅市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人均住房面积由当时的几平方米发展到人均住房面积30m2以上,基本解决了几亿人的基本住房需求.各位朋友,实践证明,推动健康住宅的发展,设计标准的建立是前提和关键。设计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是推动健康住宅的核心节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行业发展的推动者,经过60余年的研究与积淀,对健康住宅的多项技术都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并已形成了成套的技术体系。因此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并加快健康住宅示范工程建设,尽快研究制定我国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的发展规划,并根据各地气候、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形,积极推广国家层面的健康住宅示范工程,探索健康住宅建设新模式,以健康住宅示范作为优化城镇人居生活环境的突破口,通过健康社区和健康住宅的示范建设,最终形成全民健康居住的浓厚氛围,实现从人人知晓居住健康,人人重视居住健康,到人人享有居住健康的转变。
-
-
赵旭;
贾丽
- 《健康人居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第9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现代文明的发展一方面让享受了当代文明,同时又使容易忽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阳光、空气和水.过分依赖现代科技的生活方式,削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亲密关系.与人居环境和居住生活行为有关的种种疾病困扰着,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生活.住宅本身在规划设计上的缺陷、在物理性能方面存在的不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居民的身体健康。住宅产品市场缺乏强制性规范。健康的人居环境建设需要科学的引导。住宅的建设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支撑才能实施,许多技术目前是已经成熟、直接可以引用的,有的研制出已经应用,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行业之间的缺乏沟通和联系,使得这些成果不能及时地得到转化和应用。
-
-
-
柳孝图
- 《健康人居与产业发展国际论坛暨第9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人们总是处在需要听闻和不需要听闻的声环境中,任何其他形式的能量都不像声音这样遍及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几十年来,噪声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日益关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住宅建设已从20世纪80年代主要考虑实用、经济转变为现今讲求人居环境品质.人居声环境无疑是所讲求的环境品质的基本内容.依“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阐述的健康住宅的建设理念,健康住宅不仅要达到“可以接受的”安静标准,还应努力创造安静、私密和愉悦的声环境品质.除了声源本身而外,适宜的人居声环境主要决定于城镇的总体规划、从声环境考虑的功能分区、交通运输系统、建筑群(居住区)的合理布局以及单体建筑设计、建筑外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的选择等。但是从投资和获取的效益分析,如果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认真考虑保证声环境品质,当可获得最好的效益。
-
-
曾雁
- 《2018年中美卫生与健康高层论坛》
| 2018年
-
摘要:
英国《卫报》说,19世纪英国教会了世界怎么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了世界怎么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必须教会世界怎么可持续.在可持续方面,联合国提出了从2015年到2030年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3条就说到"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