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控制
信用风险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448908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合作经济与科技、中国集体经济、中国乡镇企业会计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8年金融机构与风险管理会议、辽宁省通信学会2008年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年会、2004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等;信用风险控制的相关文献由12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英、崔金艳、田涛等。
信用风险控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48908篇
占比:99.99%
总计:1448998篇
信用风险控制
-研究学者
- 刘志英
- 崔金艳
- 田涛
- 齐红
- 丁敏
- 亓晖
- 任兴洲
- 伏丽12
- 何宇
- 刘倩倩
- 刘剑平2
- 刘宪卫
- 刘彩云
- 刘炜
- 刘登举2
- 刘贵斌1
- 卢艳玲
- 史金召
- 叶永刚
- 周丽丽
- 姜利兵
- 姜涛
- 姜焰
- 姜煦
- 孙飞
- 宋乐
- 左亚琦
- 师远志
- 常晓夫
- 张德本
- 张浩
- 张静
- 张风云
- 张骅
- 徐雪林
- 戴国强
- 文春阳
- 方先明
- 方冬
- 施佳宏
- 曹红辉
- 曾江洪
- 曾艳丽
- 朱佩枫
- 朱冠胤
- 李东霞1
- 李啸
- 李崇南
- 李思夏
- 李新庚
-
-
王小兵;
蒋淑雯;
黄爽
-
-
摘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基于B2B电商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开始兴起。然而,违约率的攀升使相关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信用风险控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线上供应链金融突出的信用风险问题,分析案例企业在信用风险控制上的措施及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为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信用风险模型构建提出建议。
-
-
鲍新中;
陈柏彤;
潘肇新
-
-
摘要:
以“QYSJ知识产权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和“RXZL2017年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为例,研究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风险控制问题。首先通过分析交易结构和产品设计,对比两案例的风险分散和控制情况;其次基于证券化前后的财务数据,通过Z值变动判断资产证券化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分析专项计划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合理选择基础资产、使用信用增级措施和采用供应链这种交易结构均能够对证券化项目的信用风险防范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同时,借鉴QYSJ-ABS的成功经验,从证券化项目交易结构的设计、证券化项目基础资产的选择和信用增级举措的选择三方面总结了版权证券化的风险管理流程。最后,从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入手,对未来拟进行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的企业提出发展建议。
-
-
杨培蓓;
王晓光
-
-
摘要:
传统船舶抵押融资模式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航运市场的持续低迷更是加重了航运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及不可篡改等特点契合了现有的船舶抵押融资业务的场景,为此提出在船舶抵押融资中引入区块链技术以实现其信用风险的测度和控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梳理区块链与融资结合的相关文献并总结船舶抵押融资的信用风险及区块链在其中的控制作用,然后根据VaR-GARCH(1,1)模型对船舶抵押融资的信用风险进行测度,接着通过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和PoS共识机制实现船舶抵押融资信用风险的控制,再将其实际应用于某航运企业并与传统模式对比,对区块链技术在船舶抵押融资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
-
-
-
-
-
陈思远
-
-
摘要:
中国的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设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尽管建设银行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金融案件与不良资产时有发生体现了建设银行在经营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纰漏.本文对建设银行内部控制完善研究,对银行内部控制建设、重视信息纰漏,为银行改进业务流程中的内部控制提供思路,反思银行治理内控存在的相应问题,提高银行监管水平,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理性决策.
-
-
刘贵斌1;
李东霞1
-
-
摘要:
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金融业务创新方面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管理,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建立信用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大学生信用行为的异常,积极采取对应的风险规避手段,把信用风险控制在最小状态。
-
-
魏亚慧1
-
-
摘要:
在中国,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设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尽管建设银行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内控能力有所提升,但金融大案、不良资产的增加仍在发生,这无疑暴露出建设银行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
-
-
郑洪波
- 《辽宁省通信学会2008年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随着移动业务的快速发展,欠费呈现出新交化的情况下,传统的信用风险控制方法也已显示出了诸多局限,影响了用户满意度.本文针对移动业务支撑网的特点,在用户群细分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多维度信用控制体系、建立VIP用户信控机制、建立信誉度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信誉度自动更新机制、建立高风险营销案的分账户管理机制、优化业务系统处理流程等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有效降低了用户的欠费风险并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
-
-
王璐
- 《2017“互联网+、大数据与商业创新国际会议”》
| 2017年
-
摘要: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得益于相关政策的导向作用、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参与金融机构的增加.但由于缺乏健全的个人信用机制,我国个人消费信贷规模的扩大也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本文首先通过VECM模型验证了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是消费和工业增加值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然后分析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主要信用风险,最后提出降低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金融科技方案: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用信息采集、存储和共享系统可以解决由借款人信用状况和金融机构操作过程引发的信用风险,而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贷款保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
-
戴国强
- 《2004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去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之后就对《新巴塞尔协议》在全国广泛地征求意见,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中国银监会的这种积极举措是超乎寻常的。《新巴塞尔协议》是在原来的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巴塞尔协议的发展进程。1984年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以国际银行业的监管作为主要任务;1988年形成“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主要针对当时各国对资本充足率规定的差异性所引起的竞争上的不公平性,同时考虑到当时信用风险比较严重提出的,所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控制;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注意到市场风险对银行、金融的影响.提出了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强调在金融创新浪潮下银行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重视和管理;1998年又提出“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2001年《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银行风险监管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本文就《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