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育政策

体育政策

体育政策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68篇,主要集中在体育、信息与知识传播、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4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7197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体育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首都高等学校第十七届体育科学学术论文报告会、全国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第13届学术年会等;体育政策的相关文献由51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文鹏、马宣建、许晓峰等。

体育政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4 占比:2.02%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7197 占比:97.90%

总计:17565篇

体育政策—发文趋势图

体育政策

-研究学者

  • 张文鹏
  • 马宣建
  • 许晓峰
  • 刘会平
  • 肖焕禹
  • 陈善平
  • 吴贻刚
  • 张中江
  • 景俊杰
  • 浦义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邰峰; 尹博文; 王小凡; 于世波
    • 摘要: 目前我国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只有15.41%[1]。中国学者对老年人体育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针对此现状,一批学者关注到发达国家优秀体育政策,如杨凡等[2],认为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状况受前倾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影响;范成文等[3]认为发达国家特别重视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构建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不同国家的政策各有特色,也存在共同之处;湛冰等[4]认为美国老年体育政策具有重视个体需求和科学研究的特点;陈思远等[5]认为日本老年体育政策主要推进策略为建设综合性社区体育俱乐部,建立体育活动中心来鼓励老年人参与体育运动。
    • 谢尚森; 张婧茹
    • 摘要: 为更好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体育健康政策的法律化,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对美、日两个国家的体育健康政策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全健康”理念要融入到身体活动和体育健康政策;基于多元治理下的各领域协作发展是实现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整合相关资源,提高资金利用率;注重科学调查,引入循证科学方法;加强政策绩效管理,构建科学政策评估体系。另外,要注重沿海和内陆国民体质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提高体育健康政策的契合度和覆盖面;开放高校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等公共体育场所;在体育健康政策制定与执行中注重和解决运动公平问题,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作为工作的重点。
    • 刘红建; 高奎亭; 徐百超
    • 摘要: 加快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亟需梳理我国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演进历程,揭示其内在逻辑和经验优势。研究认为:中国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演进历程包括启动探索阶段、全面推进阶段以及提档升级阶段。中国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优势特征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主导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渐进式变迁,始终以人民体育需求调整全民健身政策体系,以政府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政策主体特征初步显现,以法规、战略、计划等为要素的政策框架体系逐步成型,以全民健身与多业态融合发展为格调的政策内容日渐明晰,以及全区域、全人群、全周期的全民健身政策供给趋于完善。新时代推进全民健身政策体系向治理效能转化的路径主要有:强化全民健身政策体系的宣传解释,优化全民健身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打造全民健身发展多元治理共同体,推进全民健身政策由文本转向实践以及构建基于人民满意度的政策评估体系。
    • 王家宏; 王茜; 赵毅; 陈华荣; 郭树理; 熊瑛子; 辜德宏; 姜熙; 张大志
    • 摘要: 建设体育强国需要强大的法治保障、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需要法治规范引导、全面依法治国应补齐体育法治短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体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构成了中国体育法治建设的战略背景。体育法治要服务于体育发展战略大局、体育法治要为体育深化改革保驾护航、体育法治要与体育政策良性互动、体育法治要融入体育治理过程指引了中国体育法治建设的战略走向。在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社会团体、体育产业等体育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对法治的需求日益强烈,亟待补齐当前体育法治发展的短板。由此,应充分利用当前《体育法》修改契机,在外部充分接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内部充分完善体育法律规范体系,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完善中国体育法治建设,为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制度支撑。
    • 尤传豹; 刘红建; 周杨; 沈晓莲
    • 摘要: 推动全民健身有序开展,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全民健康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从政策学视角分析了国外大众体育与卫生健康融合发展的政策经验,审视了我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政策进程,并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政策路径。从政策进程看我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经历了由长期分离到融合发展的过程,二者的深度融合还存在制约因素。研究认为新时代要以满足人民运动健康需求为目标,修订完善法律法规,构建科学的政策体系,要明确政策主体,瞄准重要政策问题,优化整合政策资源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同时要秉承弱势补偿原则,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走向均衡。
    • 吴楼; 云玲
    • 摘要: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我国目前冰雪运动发展的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出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纲要(2018-2022年)》。为深入了解《纲要》的政策目标,本研究从政策工具理论的视角,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规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纲要》的政策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纲要》的具体条款进行编码、分类、统计分析发现,《纲要》内容综合运用了自愿性政策工具、混合性政策工具和强制性政策工具,但各类政策工具运用的比例有较大的区别。其中,强制性政策工具运用最为频繁,占整个政策工具运用的54%;混合性政策工具的运用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占比为37%;自愿性政策工具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占比仅为9%。通过结合政策工具理论对以上政策工具的使用现状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政策工具理论的政策工具运用及优化建议,以期为未来进一步发展冰雪运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周雪华
    • 摘要: 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644篇“体育政策”研究主题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图谱方法,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可视化图谱,梳理我国体育政策研究的基本特征、热点聚焦、主题嬗变以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体育政策研究的发文呈线性指数发展趋势,分为萌芽探索期、快速发展期、繁荣稳定期,载文核心期刊群已基本建立;核心作者多出自高等院校,体育类专业院校是我国体育政策研究的核心机构,机构间与作者间具有一定合作关系,但多元、有效的合作机制并未建立;热点聚焦在体育政策学科基础理论、体育产业政策、竞技体育政策、学校体育政策、群众体育政策以及国外体育政策经验及启示六个方面;研究主题历经“学科体系构建——多元主题共存——注重政策实践”的嬗变历程。最后,基于中国体育政策研究回溯,提出挖掘中国故事,重视微观视角;加强学科融合,探索方法创新;关注政策过程,增强实证研究;建立合作网络,形成研究合力的研究展望。
    • 郭小鹏; 庞龙; 戴羽
    • 摘要: 梳理2005年至今的日本女性体育政策的驱动因素、内容及实施效果,并分析其对我国女性体育政策的启示。研究认为,进入21世纪后,日本女性体育政策在女性社会政策、女性社会组织、奥运筹办以及女子竞技成绩提升的驱动下逐步完善。当前日本已形成完整的女性体育政策体系,包括为顶级女性运动员提供专业支持的竞技体育政策,改善青少年女性运动习惯的学校体育政策,提升女性体育参与度的社会体育政策,以及增加女性话语权的体育组织政策等。各政策主题目标明晰,实施路径多样,可操作性强,均取得较高达成度。对我国的启示:出台专门女性体育政策,构筑完整的女性体育政策体系;促进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等不同主题女性体育政策的良性循环,使政策惠及全体女性;拓宽女性体育政策的实施路径,以政策目标为抓手加强政策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制定应具备国际化视野,借鉴国外女性体育政策的有益经验。
    • 梁云山; 全晶; 覃绍兵; 席峰
    •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CNKI收录的我国对全民健身背景下老龄化时代,老年人体育政策的相关文献进行探究,主要从我国老年人体育政策研究的特征、问题与未来期望等3个方面进行论述。结果表明,关于老龄化以来老年人体育政策的研究过少,整体呈一个缓慢上升急速下降趋势,研究类型逐渐扩宽,但研究方向范围以及研究手段还有待提高,在贫困农村老年人体育政策的研究格外稀少,相关进展缓慢。建议拓宽研究领域,加快全方位发展进程;研究方法与思维要创新化,形成新的创新思维模式;目前研究对象的范围偏小,建议要多注重城乡差异化研究,形成对比,从而强化体育政策治理的保障,夯实基层治理。
    • 杨凡
    • 摘要: 体育政策是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合理运用体育政策对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法,通过对CNKI期刊数据库收集的1063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人员合作偏少,合作团队成区域化分布.核心机构主要是体育类高校或综合类高校的体育院系,研究热点覆盖了体育的各个方面,并通过研究热点分析得出该领域研究的脉络演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