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工心脏起搏

人工心脏起搏

人工心脏起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6791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医药与保健、中国保健、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六次学术双年会等;人工心脏起搏的相关文献由329位作者贡献,包括尹立雪、崔长琮、向红菊等。

人工心脏起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6791 占比:99.84%

总计:76915篇

人工心脏起搏—发文趋势图

人工心脏起搏

-研究学者

  • 尹立雪
  • 崔长琮
  • 向红菊
  • 周春蕾
  • 宁佩萸
  • 宋祥红
  • 左明良
  • 张青华
  • 徐华
  • 朱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倩; 侯锦婷; 于波
    • 摘要: 目的 评价抗心动过速起搏(rATP)干预心房高频事件的有效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置入DDDRP起搏器(Medtronic,A3DR01)同时合并心房颤动(AF)的患者49例,依据其起搏器植入指征分为病窦综合征(SSS)组和房室传导阻滞(AVB)组两组,rATP功能在置入术后1个月随访时打开,记录房性心动过速(AT)/AF负荷基线值,3个月后再次随访记录AT/AF负荷,比较在rATP功能开启前后患者AF/AT负荷的差异;rATP降低AT/AF负荷的患者有效率;rATP终止AT/AF事件的有效率以及影响rATP干预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 49例患者分为SSS组(34例)和AVB组(15例)两组,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均无起搏器相关并发症,于起搏器植入术后1个月程控随访时记录AT/AF负荷基线7.1%(1.6%,15.7%),并打开rATP功能,3个月后再次随访程控记录房颤负荷为6.2%(1.0%,15.1%),rATP功能打开后AT/AF负荷较打开前减小(P值0.003).AT/AF负荷改善32例(65.3%),其中SSS组23例(67.7%)与AVB组9例(60.0%),两组之间患者有效率无差异.rATP治疗的总阵数约5088阵,其中有效终止AT/AF事件的rATP阵数约3076阵,rATP干预的有效性约60.5%.rATP的干预效果与AT/AF事件发生时心房频率的规整性相关[规整78.6%(22/28)vs不规整47.6%(10/21)].结论 rATP可有效降低AT/AF负荷;rATP的干预效果与AT/AF事件发生时心房频率的规整性密切相关.
    • 陶四明; 韩明华; 魏巍; 郑甲林; 杨志刚
    • 摘要: 目的 评价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探讨一种简化的起搏导线定位方法.方法 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48例病态窦房结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患者(n=24例)采用经过简化塑型导丝引导主动固定起搏导线行低位房间隔定位起搏;另外一组患者(n=24例)采用传统被动固定起搏导线行右心耳起搏.观察两组患者心房起搏导线植入时间,植入成功率,测试起搏器植入即刻、术后1周、1月及3月起搏相关参数;观察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症(电极脱位,起搏器囊袋感染,积血及心包积液).结果 LAS组心房起搏导线定位成功21例,3例失败,RAA组心房导线全部定位成功.LAS组平均心房起搏导线定位成功时间为6.3±0.8min(3~15.5 min),显著长于RAA组患者(3.5±0.5) min (1.2~ 8.3) min.术中即刻,术后1周、1月及3月的各项起搏参数均稳定,2组间未见显著差异.随访3月期间2组患者均为发生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证.结论 双弯J行导丝的简化设计可协助低位房间隔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成功定位,同时证实应用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实施低位房间隔是安全,可行的.
    • 陶四明; 韩明华; 魏巍; 郑甲林; 杨志刚
    • 摘要: 目的评价低位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并探讨一种简化的起搏导线定位方法.方法选择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48例病态窦房结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患者(n=24例)采用经过简化塑型导丝引导主动固定起搏导线行低位房间隔定位起搏;另外一组患者(n=24例)采用传统被动固定起搏导线行右心耳起搏.观察两组患者心房起搏导线植入时间,植入成功率,测试起搏器植入即刻、术后1周、1月及3月起搏相关参数;观察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症(电极脱位,起搏器囊袋感染,积血及心包积液).结果 LAS组心房起搏导线定位成功21例,3例失败,RAA组心房导线全部定位成功.LAS组平均心房起搏导线定位成功时间为6.3±0.8min(3~15.5 min),显著长于RAA组患者(3.5±0.5)min(1.2~8.3)min.术中即刻,术后1周、1月及3月的各项起搏参数均稳定,2组间未见显著差异.随访3月期间2组患者均为发生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证.结论双弯J行导丝的简化设计可协助低位房间隔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成功定位,同时证实应用主动固定起搏导线实施低位房间隔是安全,可行的.
    • 尹平; 叶昌伦; 蒙力
    • 摘要: 目的 分析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80例采用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所有患者1年期间定期进行随访程控,总结所有患者1年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8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有2例患者出现心室电极脱住,有1例患者出现心房电极脱位,有2例患者术后1小时候发现囊袋血肿,采用第二次手术彻底止血.随访发现有1例患者出现起搏器突然失效,有13例患者出现起搏器心动过速,均经起搏器自动识别后终止.且患者出后心房、心室电极导线阈值、阻抗、感知敏感度变化较小.结论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由于心律失常导致的头晕、心悸等情况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 用一定形式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称人工心脏起搏,所用的仪器称心脏起搏器,其发出的一定形式的微弱电流,代替正常心脏起搏点激动心肌,使心房或心室按一定频率有效地收缩。
    • 孙倩
    • 摘要: 右室心尖部是心脏起搏电极置入的传统部位,但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舒张末容积增大、心输出量降低、二尖瓣反流及心肌重构。近年来希氏束和希氏束旁起搏、右室间隔部起搏用于临床。本文就人工心脏起搏部位的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向红菊; 詹洪吉; 王福军
    • 摘要: Not only persistent or recurrent tachycardia,but also long-lasting bradyarrhythmia can induce cardiomyopathy.Its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which is possibly related to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ventricular diastole,overloaded volume,loss of atrioventricular sequential contraction, changes of ventricular activation sequence,heterogeneity of ventricular contraction,and myocardial hypoperfusion,etc.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is mainly based on a medical history of bradycardia, cardiac dilatation,and cardiac functional insufficiency.By cardiac pacemaker(especially three-chamber pacemaker)therapy,heart function can be back to normal.%不仅持续性或反复性心动过速可引发心肌病,持久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也可引起心肌病。心动过缓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心室舒张期显著延长、容量负荷过重、房室顺序收缩丧失、心室激动顺序改变、心室收缩不均一、心肌灌注不足等因素有关。诊断主要依据心动过缓病史、心脏扩大和心功能不全。主要治疗措施为心脏起搏器(特别是三腔起搏器)治疗,治疗后心功能可恢复正常。
    • 王福军; 罗亚雄; 向红菊
    • 摘要: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一直以来被定义为长期存在的心动过速损害左室功能,并导致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最终引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当患者的心率得到控制或快速性心律失常被纠正后,心功能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复,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随着心脏电生理的发展,人们发现能根治的心律失常种类越来越多,且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都能引起心肌病。因此,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概念已发展和变化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概念。而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引发机制不同,主要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In the past,arrhythm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has long been defined as a kind of clini-cal syndrome.Its pathogenic mechanism is long-standing tachycardia impairs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which results in enlarged ventricle,declined cardiac function,and finally heart failure.After heart rate or tachyarrhythmia is controlled,cardiac function can be recovered partially or fully,and the clinical syndrome can also be called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With the progress of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more and more types of arrhythmias can be cured once and for all.Various types of arrhythmias are found which can induce cardiomyopathy.Therefore,the concept of 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has developed and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concept of arrhythmia-induced cardiomyopathy.Different types of arrhythmia-induced cardiomyopathy differ in triggering mechanisms and mainstream therapies.
    • 潘震华; 徐华; 赵悦; 宋祥红; 李彦红
    • 摘要: 目的 评价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从2009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97例采用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197例随访1~6年,观察其症状、生活质量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97例患者均成功植置入心脏起搏器,无死亡病例,随访率为90.36%,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97例中,2例发生电极脱位,发生囊袋血肿和起搏器突然失灵各1例.结论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随访利于发挥起搏器的功能.
    • 潘震华; 徐华; 赵悦; 宋祥红; 李彦红
    • 摘要: 目的评价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从2009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97例采用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197例随访1-6年,观察其症状、生活质量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97例患者均成功植置入心脏起搏器,无死亡病例,随访率为90.36%,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97例中,2例发生电极脱住,发生囊袋血肿和起搏器突然失灵各1例。结论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随访利于发挥起搏器的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