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人性

黑人性

黑人性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1年内共计74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文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专利文献697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黑人性的相关文献由73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礼明、何燕李、夏艳等。

黑人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9.60%

专利文献>

论文:697 占比:90.40%

总计:771篇

黑人性—发文趋势图

黑人性

-研究学者

  • 丁礼明
  • 何燕李
  • 夏艳
  • 宋银苗
  • 惠子萱
  • 戴新蕾
  • 李莉
  • 树才
  • 洛艺嘉
  • 赵纪萍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倩; 刘颖
    • 摘要: “黑人性”一概念最早出自赛泽尔的长诗《回乡札记》(1939),桑戈尔认为“黑人性”一词“代表了一种与白人文明不同但却与之平等的文明概念”。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史称“黑人性”运动。赫斯顿不仅亲身经历了“黑人性”运动,更作为一位先驱人物,积极倡导并颂扬黑人文化。她的作品在黑人民俗的基础上,秉承黑人文化传统的精髓,彰显“黑人性”特征。
    • 殷明明
    • 摘要: 《死亡与国王的侍从》中的仪式自杀在殖民者的文化压制下不仅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成为一种文化抗争.由于殖民者的阻挠和艾雷辛意志的薄弱,仪式自杀未能完成.艾雷辛之子的"替父自杀"表现出文化抗争的继续和非洲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回归.但他们对于非洲传统和欧洲文明之间的关系仍然未能有清醒的认识,回到前殖民时代的努力只能以一种悲剧的形式出现.非洲不仅要抵抗文化的殖民,也要抵抗对于失败的忘却.
    • 丁兆国
    • 摘要: 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一批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黑人知识分子著书立说,积极投身于反殖民抵抗运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后殖民理论最初并没有关注这些第三世界的反殖民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借助后结构主义的话语权力和差异性政治理论,全力批判殖民话语的权力表征、杂糅性和殖民主体性.本文通过分析塞泽尔和桑戈尔的"黑人性"身份政治观和阐述卡布拉尔和法侬的民族文化观念,揭示后殖民理论与第三世界反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关联.
    • 段维珊
    • 摘要: 早在20世纪60年代,奥斯曼·桑宾便力图在其文学及电影作品中呈现出非洲的本来面貌,而非外界加诸其上的刻板印象。他的小说《神的儿女》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1947-1948年达喀尔—尼日尔铁路工人大罢工;电影《黑女仆》讲述了一个达喀尔姑娘在法国南方做女佣的经历。在创作时,桑宾擅长将文学的写作手法与电影技巧相结合。本文将从空间与叙事手法两个方面,研究上述两部作品间的相似之处。在奥斯曼·桑宾看来,无论外部枷锁如何沉重,非洲人的自我意识都未曾泯灭,他们始终秉持开放心态,渴望得见非洲蓬勃发展并融入世界。
    • 惠子萱
    • 摘要: "黑人自传"通常被视为极具颠覆性质的"抗争文学"。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玛雅·安吉洛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兼具政治与美学经验:对传统自传文学进行革新的同时,彰显了主体的知识话语和背后的权力互动关系。同时,作者在与黑人英语、黑人音乐、黑人民俗文化和宗教等非洲黑人文化接续的过程中(宗教维度上的"重溯祖先"、罪与救赎的自我抗争等),重塑了非裔美国黑人作家的文学创作传统,颂扬黑人性。玛雅·安吉洛正是通过这些特殊经验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抗议和对传统的敬重。
    • 惠子萱
    • 摘要: “黑人自传”通常被视为极具颠覆性质的“抗争文学”.当代非裔美国女作家玛雅·安吉洛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兼具政治与美学经验:对传统自传文学进行革新的同时,彰显了主体的知识话语和背后的权力互动关系.同时,作者在与黑人英语、黑人音乐、黑人民俗文化和宗教等非洲黑人文化接续的过程中(宗教维度上的“重溯祖先”、罪与救赎的自我抗争等),重塑了非裔美国黑人作家的文学创作传统,颂扬黑人性.玛雅·安吉洛正是通过这些特殊经验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表达了对种族歧视的抗议和对传统的敬重.
    • 刘宇微
    • 摘要: 列奥波尔德·塞达·桑戈尔(1906.10.9—2001.12.20)是塞内加尔的开国总统,非洲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二战结束后发表诗集《阴影之歌》.该诗集继承了非洲文化传统,展现了对非洲和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外国殖民行径的谴责.本文节选其中一则《黑女人》——热情纯粹的黑人女性赞歌,分析其诗歌意象,展示非洲文化边缘化语境中黑人女性独立、原始、母性、超凡的美.
    • 郑春光
    • 摘要: 自大西洋奴隶贸易伊始,欧洲殖民者就已着手建构一套殖民话语,运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西方描述为先进、文明的社会,而非洲则被贴上落后、野蛮的标签,从而为海外殖民扩张提供思想上的论证.随着种族意识的觉醒,非裔群体开始与各种侮辱性的名称进行抗争,旨在实现自我命名的权力.最终,他们从注重先天生理特征转到关注社会文化因素,从一个被言说的客体转变为自我表述的主体.这种命名与被命名的过程映射出殖民与反殖民话语的消长,对非裔美国身份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徐炀妍
    • 摘要: 马尔科姆·X是与马丁·路德·金齐名的黑人民权领袖。他以自身的传奇经历领导非裔美国人打破白人世界对黑人的刻板偏见,重塑黑人身份。本文探讨了马尔科姆入狱后如何借宗教重塑自身,同时赋权黑人人文与黑人性,展现出一种先进性黑人男性气质。
    • 郑松筠
    • 摘要: 扎迪·史密斯的新作《摇摆乐时代》讲述了两位牙买加与英国混血的“棕色女孩”自童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叙事空间跨越欧洲、北美和非洲.小说标题取自同名电影,以非洲人和非裔出众的舞蹈才华为纽带,叙写了跨大西洋的当代种族创伤史.小说描绘了黑奴记忆对英美有色移民造成的隐性创伤,体现出英美一代移民和二代移民无法摆脱的种族主义阴影.同时,史密斯有意识地回归非洲大陆,展现出多面的“黑人性”,表达了打破种族主义枷锁并以“人”而非“黑人”的视角看待移民身份的希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