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

第三世界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外交、国际关系、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96095篇;相关期刊872种,包括国际展望、国际问题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论坛等;第三世界的相关文献由142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光兴、卫建林、殷之光等。

第三世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0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6095 占比:99.64%

总计:397541篇

第三世界—发文趋势图

第三世界

-研究学者

  • 陈光兴
  • 卫建林
  • 殷之光
  • 刘润为
  • 司马白
  • 杨文雄
  • 于民
  • 刘国柱
  • 张颐武
  • 徐世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烨
    • 摘要: 文章将新中国早期(毛泽东时代)援外建筑置放于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政治团结的语境中。通过梳理三条线索,即风格的输入与输出、作用于物质基础的生产空间的形塑与热带建筑带来的对域外地理的认识问题,作为该历史实践理论化的尝试。建筑与空间在海外的形塑并非中国单方面施加的作用力,也是海外信息的反馈及其内化于中国的一种表现,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与世界内外交织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置身其中的全球史的视野下认识早期的援外实践,也能为今日一带一路倡议下继续国际合作提供长时段的自我定位与反思。
    • 张重岗
    • 摘要: 叶荣钟先生的思想,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文学层面,以中国新文学为参照,提出“第三文学”的观念,主张面向大众的启蒙式论述,继而以汉诗的政治对殖民统治地区的文化取向进行了批评;二是在历史层面,回顾日据时期的民族运动经验和社会经济状况,完成《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近代台湾金融经济发展史》《台湾人物群像》等著作,建构了抵抗殖民的社会文化史观;三是在世界层面,基于对战后世界演变的观察,从第三世界的立场出发,生发出文明史观的视野,完成了对台湾悲情史观的超越。以上思想的展开,打通了日据时期和战后的抗争经验,对于台湾的民族主义问题作出了富于历史深度的回答。在叶荣钟看来,台湾地区民族主义属于中华民族主义的范畴,由此打开了文明的视野。他对于中华文明的期待,不仅表现于日据时期的祖国情怀,也表现在战后对于世界局势的观察分析之中。
    • 王树江
    • 摘要: 阿吉兹·阿罕默德以“第三世界”为起点,借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对后殖民理论进行了批判。他把“第三世界”界定成一个保留了“阶级之民族性”、实践着社会主义文化与“第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文化相对立的文化共同体。在构思“第三世界”文化大团结的过程中,阿罕默德还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决定性”、分析了马克思对殖民主义和印度的论述,并就马克思对阶级和民族性的认识提出了新的看法。阿罕默德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渗透着“第三世界”意味,他的“第三世界马克思主义”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殷之光
    • 摘要: 本文追溯了现有国际关系、国际法领域内对主权平等问题的认识。在西方主流理论话语中,存在明确的霸权中心主义问题。这种以霸权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认识,也是从西方历史经验出发得出的推理。避免国际秩序变成少数霸权暴政的重要前提,需要将主权平等原则历史化、语境化,并且将谋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诉求,作为“主权平等”的理想目标,而不仅仅止步于法律形式主义上的平等。而达成这一任务的理论前提,是需要将第三世界反抗霸权的政治实践以及寻求发展的现代化经验,纳入主权平等观念的讨论中,丰富其政治与历史内涵。
    • 龚世星
    • 摘要: 在客观的世界现代化运动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孕育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历史土壤;在世界历史的宏阔框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实现了“世界观史上的变革”,进而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行了理论论析和实践初探。在此深厚历史土壤和科学理论依据的有机结合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紧围绕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摆脱依附性命运,不断展现、持续积蓄、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而生成了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 雷江梅; 皇甫海涛
    •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代表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事业的成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于世界的普遍性意义的认识,无论是对扩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意义空间,还是对推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体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的普遍性意义可以从拓展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和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引力等三个维度展开。
    • 孙锡莲
    • 摘要: 2020年11月13日的《雅各宾》杂志的网站上,刊载了针对罗森·佳佳洛夫的访谈,题为《亚非作家如何找到苏联读者》,访谈围绕佳佳洛夫2020年的新著《从国际主义到后殖民主义: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文学与电影》展开。
    • 丁兆国
    • 摘要: 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一批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黑人知识分子著书立说,积极投身于反殖民抵抗运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后殖民理论最初并没有关注这些第三世界的反殖民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借助后结构主义的话语权力和差异性政治理论,全力批判殖民话语的权力表征、杂糅性和殖民主体性.本文通过分析塞泽尔和桑戈尔的"黑人性"身份政治观和阐述卡布拉尔和法侬的民族文化观念,揭示后殖民理论与第三世界反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关联.
    • 张墨研
    • 摘要: 阿罕默德于1987年发表文章对詹姆逊的"民族寓言"概念做出激烈和全面的批判,由此开启了所谓"詹姆逊-阿罕默德论争",该论争的历史不仅涉及对詹姆逊思想、第三世界政治和文学等方面的理解,且在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造成了现实政治的转向。通过对詹姆逊2019年的新作《寓言与意识形态》及这一论争史中重要文本的再讨论可知,这一论争的不可调和性就埋藏在其缘起之中,而上述副作用则成了历史的遗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