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麻醉深度指数

麻醉深度指数

麻醉深度指数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专利文献91938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医疗装备、临床麻醉学杂志、麻醉与监护论坛等; 麻醉深度指数的相关文献由240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曲练、钟涛、熊云川等。

麻醉深度指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91938 占比:99.91%

总计:92025篇

麻醉深度指数—发文趋势图

麻醉深度指数

-研究学者

  • 郭曲练
  • 钟涛
  • 熊云川
  • 邓小明
  • 唐学锋
  • 张庆敏
  • 李金宝
  • 梁宁
  • 马利
  • 黄中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迟春雷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深度指数(NTI)监测下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本院行无痛人流术的11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均实施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用Narcotrend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A组麻醉深度在D1(NTI为47-56分)水平,B组在D2(NTI为37-46分)水平,C组在E0(NTI为27-36分)水平,就三组苏醒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另分别于麻醉前、麻醉苏醒后30min时,测定并对比血清皮质醇以及肾上腺素水平。结果:B组麻醉优良率与A、C组相比明显偏高(P<0.05)。B组苏醒时间较C组短(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A、C组低(P<0.05)。三组麻醉复苏30min时的血清皮质醇及肾上腺素水平均较麻醉前升高(P<0.05),但B组较A、C组低(P<0.05)。结论:在无痛人流中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进行复合麻醉时,麻醉深度以D2水平最理想,能较好地满足手术需要,降低应激水平,加速复苏进程,并且不良反应较少。
    • 邹飞; 黄婷婷; 陈友艳
    • 摘要: 目的:研究运用麻醉深度监测在全身麻醉术中的指导用药对比观察.方法: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我院接诊的行全身麻醉手术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纳入50例,行常规麻醉),观察组(纳入50例,行双频谱脑电图监测方式)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药物的使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异丙酚、瑞芬、七氟烷、罗库溴铵的使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导(P<0.05).结论:在全身麻醉患者术中采用双频谱脑电图监测方式,对患者的麻醉深度指数进行监测,可以有效提高麻醉深度指数的检测效果,同时也能够对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更加准确的观察,实现精准用药,提高全身麻醉的质量和安全性.
    • 刘莉; 尹楠; 吴波; 薄晗; 余伊; 孙强; 严恩石
    • 摘要: 目的 观察NarcotrendTM麻醉深度指数(NTI)监测在儿童口腔舒适化门诊全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儿童口腔门诊全麻手术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经鼻插管.麻醉维持:持续泵注丙泊酚5mg· kg1·h-1,依据NTI监测吸入七氟烷,维持NTI 45~55(A组)或NTI 56~65(B组).记录术毕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出院评分系统达到9分).统计术中麻醉药物用量.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均在2h左右.A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均长于B组(P<0.05或P<0.01).两组术中丙泊酚用药量相仿,但A组七氟烷用量多于B组(P<0.01).结论 NTI监测能有效指导儿童口腔舒适化全麻门诊的麻醉用药;推荐NTI 56~65,术后苏醒早,恢复快.
    • 张志润
    •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在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中麻醉深度指数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实施全麻手术的2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分析对象,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全麻手术过程中由麻醉师根据自身临床经验结合患者情况给予麻醉剂量,观察组根据BIS(麻醉深度指数)监测麻醉深度,从而精准调整麻醉剂量.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BIS指数,比较两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 在T2、T3时刻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BIS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全麻手术后苏醒时间(22.3±0.6)min、拔管时间(46.5±1.1)min均明显早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全麻手术治疗中应用BIS监测麻醉深度有助于更好地控制麻醉给药剂量,降低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缩短麻醉清醒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 叶三春
    • 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麻醉深度指数(CSI)下拔管在全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123例患者均分为低深度组(CSI为70~74区间拔管)、中深度组(CSI为75~80区间拔管)、高深度组(CSI为81~85区间拔管),各41例.比较分析三组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指标、镇静和镇痛程度和心血管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停止泵注瑞芬太尼(T1)、拔管后10 min(T3)时,三组HR、SpO2、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除气管导管(T2)时,高深度组HR、SpO2、MAP均明显高于中深度组和低深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3时,三组PE、PN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时,高深度组和低深度组PE、PNE水平均明显高于中深度组,且高深度组均明显高于低深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深度组心血管反应发生率为24.39%,明显高于中深度组和低深度组的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患者在CSI为75~80区间进行拔管能明显稳定其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指标,降低疼痛,提高镇静程度,降低心血管反应发生率,值得广泛推广.
    • 熊开亮
    • 摘要: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在静脉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医院进行静脉全身麻醉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芬太尼进行全身麻醉,试验组则使用舒芬太尼进行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术中麻醉程度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术中麻醉深度指数(CSI)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舒芬太尼进行静脉全身麻醉的效果优于芬太尼,患者术中麻醉程度较深,术后疼痛程度较低,且不良反应较小.
    • 高彦花; 胡佳; 姚晔显; 张楠; 孙浩
    • 摘要: 目的:研究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NT)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躁狂症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行MECT治疗的躁狂症患者104例,按照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及麻醉师经验进行麻醉,实验组给予NT监测下麻醉.统计两组患者丙泊酚用量、能量抑制指数、苏醒时间,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给药10min后(T1),治疗后5min(T2)、治疗后10min(T3)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脉搏饱和度(SpO2)、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肌肉疼痛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丙泊酚用量减少,苏醒时间缩短(P0.05).实验组T1、T2、T3时间段MAP、HR、SpO2均高于对照组T1、T2、T3时间段,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T1、T2、T3时间相比,实验组CSI指数T1、T2、T3时间均升高;对照和和实验组两组CSI指数在T1、T2、T3时间均不断升高,且两组T1、T2、T3时间CSI指数均低于两组T0时间段;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后肌肉疼痛率较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T监测下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丙泊酚能减少MECT治疗躁狂症患者丙泊酚用量,减少治疗后肌肉疼痛和并发症发生,安全性较高.
    • 姚钧; 杨彦楠; 张茜利; 宣娟娟; 吴亚运; 王浩
    • 摘要: 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指数(Ai)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重症医学科在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间收治的2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Ai监测评估患者镇静深度,对照组患者采用躁动镇静(RASS)评分来评估患者镇静深度.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镇静前后不同时刻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T2和T3时刻,观察组的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刻,观察组的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T3时刻,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Ai进行镇静深度的监测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情况,及时调整镇静药物的使用情况,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 高俊琼; 王士雷
    • 摘要: 麻醉深度监测在临床麻醉中应用日益广泛。术中监测麻醉深度,既可以指导术中用药,又可以减少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麻醉深度指数(depth of anesthesia index, AI)作为一种新近研发的麻醉深度监测仪器,主要针对意识及镇静水平的变化来进行麻醉状态分析。本文总结了AI的临床应用进展,以及与临床上常用麻醉深度仪器——脑电双频指数(BIS)的比较。因为AI值是基于亚洲人的脑电数据计算出的数值,所以它更适合中国人的术中麻醉监测,可以有效防止麻醉过深,尽可能减少麻醉药物的毒副作用,缩短苏醒时间;防止麻醉过浅,可避免术中知晓,提高患者术中对重大创伤的应激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