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52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口腔科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12174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兽医导刊、家禽科学、畜牧兽医科技信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华东区第十九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2007年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论坛等;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相关文献由1088位作者贡献,包括伍锐、尹人杰、文心田等。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12174篇
占比:99.91%
总计:512619篇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研究学者
- 伍锐
- 尹人杰
- 文心田
- 文翼平
- 曹三杰
- 赵松
- 邓静
- 黄小波
- 刘芳
- 常晓霞
- 张仙
- 邢兰君
- 郑亚玲
- 孟艳
- 安同伟
- 杨秀女
- 陈庆忠
- 陈红英
- 刘家欣
- 刘鼎阔
- 史秋梅
- 孙凌志
- 孟志敏
- 尹凤阁
- 岳华
- 张瑛
- 张铁
- 曹立辉
- 李定刚
- 李建正
- 李连缺
- 李鑫
- 杨霞
- 武秋双
- 王哲
- 王春光
- 米同国
- 许英民
- 赵克强
- 郑文波
- 陈宝秋
- 陈庆勋
- 陈文新
- 黄占欣
- 丁娟娟
- 于洋
- 冯志肖
- 刘丽娟
- 刘丽艳
- 刘慕欣
-
-
温晓丹
-
-
摘要: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简称鸡传喉,是一种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主要感染蛋鸡、种鸡和黄羽肉鸡等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上1925年首次报道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严重影响肉鸡生产性能,蛋鸡产蛋率后期下降可达40%~60%,生产中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地域上该病在我国多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及东北地区。冬春季节比夏秋季节发病率高。
-
-
-
闫超越;
李欣
-
-
摘要:
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喉气管炎是鸡场常见的2种鸡呼吸道疾病,发病时症状不具有代表性,临床诊断时极易混淆和误诊,从而耽误补救时机。为降低这2种疾病对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喉气管炎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的鉴别,概述了临床症状,提出了防控措施,以期为相关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
陈琳;
吴恩奇
-
-
摘要: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鸡只感染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由于该疾病多发于混合感染,传播速度快,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一旦在饲养过程中发生该种传播疾病,常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
-
李玉兰
-
-
摘要: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一种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引发的以伸颈呼吸,有高吸气鼻音,呼吸困难,咳嗽和咳血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鸡的接触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主要的病变在喉头和气管部分,病鸡常因喉和气管部位黏膜出血、糜烂、产生假膜、形成干酪样栓子而窒息死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在鸡场的一种多发病,本病一旦发生,就很快会在鸡群中传播,较短时间就可以造成全群的发病。给养鸡场的饲养管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困惑,甚至会导致养鸡场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阐明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病原简介、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为该病的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供广大养鸡场在养殖时进行防控本病的参考。
-
-
范磊;
高延娜;
周世春;
鞠小凤;
宋丽霞
-
-
摘要: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常发性、高发性的病毒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养殖场中的发病率通常在85%~100%,一旦受到病毒的感染就会将会引发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不能正常呼吸,咳嗽、气喘。春季节到来后,由于外界因基因素不断增多,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传播流行概率大大增强,需要养殖管理人员提高重视程度。该文探讨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
-
祝坤龙;
陈均;
陈启青;
赵福琼;
刘泉生;
王昌儒;
温贵兰;
马卫红
-
-
摘要: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鸡疱疹病毒Ⅰ型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1]。该病传播迅速,感染率可达90%~100%,死亡率为5%~70%[2],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鸡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高,该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3],且发病鸡日龄偏小,有时呈地方性流行性暴发。
-
-
朱胜
-
-
摘要: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死亡率较高,给养殖场(户)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出现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那么就会有极快的传播速度,在不长的时间内有可能会导致全群发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养鸡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现场诊断,其次,深入探讨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防治措施。
-
-
-
李嘉玲;
陈磊
-
-
摘要: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通过接触传播,发病速度与传播速度快,并且四季均可发病,无感染的群体性特征,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均可感染,尤其是急性型在短时间内就可完成群体感染,导致病鸡的大面积死亡。该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临床主要表现出呼吸道症状,容易在诊断中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导致误诊,并影响后续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剖检变化等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了药物治疗、疫苗免疫该病以及加强饲养管理等防治手段,供参考。
-
-
-
董运书
- 《2007年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论坛》
| 2007年
-
摘要:
春季通过对当地鸡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不同日龄鸡发生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剖检可见喉头部和气管粘膜肿胀、糜烂、坏死和大面积出血为特征,并且有较高的死亡率。通过参与大量文献和自身实践经验,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和实验室诊断等,确诊此病是由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并对鸡群进行了预防和治疗。
-
-
-
-
李海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弱毒活疫苗接种可以有效保护鸡群,是当前防控鸡传染性喉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AILT)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以LMH细胞感染ILTV为模型,通过转录组分析结合功能学研究,鉴定SRC-FAK共激活是维持ILTV感染细胞存活及ILTV高效增殖的重要宿主决定机制,抑制SRC或FAK活性均可以促进宿主细胞凋亡并有效抑制病毒增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ILTV通过旁分泌途径抑制制惑染细胞回信号通路,进而诱导非感染细胞凋亡。本研究拓展了当前对于ILTV与宿主互作机制的认识,也为现有AILT防控体系的优化提拱了新的切入点。
-
-
-
-
王云峰;
智海东;
王玫;
仇华吉;
周艳君;
田志军;
张绍杰;
童光志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为了检测表达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糖蛋白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FPV-ILTVgB)的稳定性,我们对重组病毒第6代和16代进行克隆纯化,对纯化后的病毒通过转瓶连续培养传代20代.结果发现第6代纯化病毒(rFPV-ILTVgB-C6)在传代过程中有白斑出现,说明病毒纯度不够;经过16代纯化的病毒(rFPV-ILTVgB-C16)对细胞的嗜性加强,病毒的效价进一步升高,20代传代后蓝斑率仍然为100﹪,PCR的检测进一步证明插入的外源基因能在病毒的长期传代过程中稳定地遗传.抽取病毒细胞传代过程中的5,10,15,20代次的病毒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皮下接种2周龄SPF鸡,20天后分为两组,分别用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WG株和鸡痘病毒102株攻击,结果不同代次的重组病毒均可以使免疫鸡抗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和鸡痘病毒强毒的攻击.鸡体内病毒传代试验表明,重组病毒在接种部位仅存在6天,之后就检测不到病毒,重组病毒通过SPF鸡连续传代,不存在病毒返祖的可能.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rFPV-ILTVg在结构上和免疫原性上是稳定的,无论是在体外传代,还是在体内均可以稳定遗传,不存在因为接种重组疫苗而给免疫鸡群带来安全威胁的可能,完全可以作为疫苗毒株进行商品化开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