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高寒
高原高寒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60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军事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678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科技资讯、中国科技纵横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七届年会、2010年路基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等;高原高寒的相关文献由74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佟、刘本仕、刘海峰等。
高原高寒
-研究学者
- 王佟
- 刘本仕
- 刘海峰
- 周平
- 孙杰
- 尧命发
- 张华
- 李飞
- 杨庆祝
- 王毅
- 胡秀军
- 赵斌
- 马俊生
- 马桂香
- 丁庆
- 向江涛
- 宁康超
- 张亚星
- 张毅
- 李厦
- 杨春杰
- 杨晓然
- 王伟超
- 王长庭
- 白宇
- 胡川
- 蔡成林
- 解佩星
- 郭赞洪
- 陈鸿
- 丁浩航
- 丁路明
- 丁郑军
- 严宝兴
- 于国庆
- 任成杰
- 何健敏
- 何十美
- 何博
- 何婧
- 何庆
- 何碧
- 余天超
- 余辉
- 余龙超
- 先锐
- 兰昌绪
- 冯欢欢
- 刘丹
- 刘伟
-
-
耿明;
罗小华;
朱冬
-
-
摘要:
关角隧道是地处高原高寒地区的特长隧道,其养护维修经验对于我国高原高寒地区铁路建设意义重大。从关角隧道病害入手,研究分析了养护维修机构、定员、作业机具等配置内容,提出了高原高寒长大隧道养护的建议与对策。
-
-
邓旭艳;
苟万康;
丁庆
-
-
摘要:
针对高原高寒地区混凝土施工期受冻害问题,提出采取室内试验和现场验证的方式,研究防冻剂对干硬性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防冻剂具有降低冰点、促进早期硬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早期强度;掺防冻剂混凝土需要早期预养,否则会影响防冻剂效果。通过论证,掺防冻剂的现场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且应用效果较好。
-
-
无
-
-
摘要:
2021年12月26日,2021年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学术交流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主题为“高原高寒牵引供电系统工程技术暨智能运维学术交流”。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电部副主任张润宝,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勇烈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中国铁道学会电气化委员会秘书长许建国主持,会议特邀请了10位专家在线作了主题交流。
-
-
许泰;
鄂崇毅
-
-
摘要:
高原高寒露天煤矿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状况,与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方案的制定密切相关。以青海省木里露天煤矿区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矿坑周边土壤和矿坑外围未受人为扰动和污染的草甸土壤样品共计54个,分析各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矿坑周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各矿坑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与背景值差异并不明显,仅Zn、Cd、Pb、Cr和Hg的平均含量高于背景值。矿区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总体表现为P_(Pb)>P_(Hg)=P_(Cr)>P_(Cd)>P_(Zn)>P_(Cu)>P_(Ni)>P_(As),在清洁安全范围内。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在0.55-2.52,平均值为1.39,属于轻度污染,局部处于清洁、警戒线和中度状态。所有重金属地质累积指数平均值均为负值,污染级别为0级。重金属单项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Hg>Cd>As>Pb>Cu>Ni>Cr>Zn,综合潜在风险生态指数平均值为110.38,以轻微风险为主。矿区周边土壤中Cu与Cr、Pb、Cd、Zn,Cr与Zn、Cd、Pb、Ni,Zn与Cd之间相关性显著,在空间分布上相互依存,具有相对专一的来源。总体来看,除了局部有轻度污染的迹象,矿区周边土壤并未受到重金属污染,但是Hg和As对露天开采、矸石堆积等人类活动表现敏感,在后期生态环境监测与修复治理过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
-
-
杨金东;
杨延军;
吴万军
-
-
摘要:
本文从解决高原高寒贫困地区供电质量常规技术手段出发,分析现有手段存在的局限性,引出采用微电网技术解决高原高寒贫困地区供电质量的新趋势,结合国内外微电网技术研究现状,提出了适用于高原高寒贫困地区微电网典型模式,阐述了高原高寒贫困地区微电网规划设计、控制、设备测试及选型和电能质量治理等关键技术及存在问题与考虑,为微电网技术在该类地区的应用提供参考。
-
-
李顶顶
-
-
摘要:
箱梁质量对桥梁正常使用影响较大,对桥梁工程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质量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对高原高寒地区冬期施工时的箱梁质量须采取有效控制。本文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合高速箱梁预制为例,分析了高原高寒地区箱梁冬期施工质量的各影响因素,探讨了高原高寒地区冬期施工的箱梁质量控制措施,对提升高原高寒地区冬期施工时的箱梁质量提供借鉴。
-
-
-
费鸿禄;
甄帅;
李文焱;
胡刚;
聂寒
-
-
摘要:
为解决高原多年含水冻岩区露天矿山爆破作业过程中炮孔出现涌水、冰冻无法装药问题,以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露天矿为对象,基于弹性力学、达西定律、数学物理方法等理论,通过COMSOL-Multiphysics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矿区成孔后温度变化模型,并利用SG-DTS-84U光纤测温仪现场试验结果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对比后发现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由此证实了该模拟结果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改变数值模型相关参数对不同外界环境下炮孔成孔后温度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即分析炮孔成孔后温度-水分场耦合作用下24 h内不同地表温度、不同渗流速度对孔内温度的影响过程,研究矿区孔内温度场变化规律,以期进一步寻找根本解决冰冻孔装药的技术难题。通过研究结果表明:炮孔成孔后孔内冰冻深度主要受地表温度及渗流水速度控制,且地表深度≤6 m时孔内温度受外界温度影响大,深度>6 m时孔内温度主要受渗流水速度及孔壁原始温度影响;炮孔成孔后孔内温度在8 h时逐渐趋于稳定,其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渗流水速度≤5 m/h时渗流速度的变化对矿区温度场的发展规律具有显著影响,渗流水速度>5 m/h时渗流速度的变化对炮孔内温度场影响减弱。
-
-
赵斌;
梁告;
姜孟浩;
王力;
孔琴;
王炳强
-
-
摘要:
西藏地处高原高寒地区,太阳能资源极其丰富,建设光储电站有利于改善当地电源结构。然而,高原高寒的恶劣环境对光储设备影响较大。通过对西藏电网结构和日喀则市太阳能资源进行分析,评估建设光储电站的可行性;以朗明桑珠孜50 MW并网光储电站为例,提出适用于高原高寒地区的光储电站设计方案;以光储电站日弃电量最小为目标,进行储能容量配置;并结合光储电站运行数据对电站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分析。研究表明:光储电站的设计方案在高原高寒地区具有适用性,50 MW光伏发电系统配置12.5 MW/100 MW·h电池储能较为合理,单日可减少约60 MW·h弃电量。研究结果可为高原高寒地区并网光储电站的设计提供参考。
-
-
陈馈;
冯欢欢;
贺飞
-
-
摘要:
川藏铁路具有显著的地形高差、强烈的板块活动、频发的山地灾害、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的高寒缺氧等特征,是目前国内外最具有挑战性的铁路工程.为充分应对川藏铁路隧道建设过程中将面临的长大隧道多、地应力高、活动断层频繁等重大挑战,详细阐述各类复杂工况下采用TBM施工所面临的相应挑战.系统分析川藏铁路TBM创新设计理念及特点,从高原高寒、长距离硬岩掘进、岩爆、断层破碎带、大变形、突泥涌水、高岩温等方面进行TBM针对性创新设计分析,并提出:1)超前地质探测和处理是用于川藏铁路隧道TBM施工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2)对于以岩爆为主的隧道,创新设计"双护盾+锚喷支护"的双护盾TBM或双支护TBM显得尤为重要;3)对于以大变形为主的隧道,宜首选双结构的敞开式TBM或进行其他结构方面的创新设计.
-
-
马栋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七届年会》
| 2012年
-
摘要:
西格二线关角隧道是目前国内最长的铁路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隧道,施工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风险高,技术难度大.文章对隧道特殊地质地段的开挖支护、长距离大水量反坡抽排水、高原高寒条件下的施工通风排烟及二衬混凝土耐久性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介绍,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
李志荣
-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
| 2004年
-
摘要:
十六标段高冰冻土地段按照以上施工工艺进行施工,通过去年和今年的路基变形观测得出结论:路基未发生明显的沉降变化,沉降范围20~30mm,路堑部分比路堤部分沉降稍大,边坡未发生横向位移、塌滑、裂缝等现象,施工质量优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