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量品质

产量品质

产量品质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596篇,主要集中在园艺、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2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24973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农业开发与装备、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五届全国桃学术年会、第二届全国复合肥料研究开发暨产业化应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交流研讨会、2013年耕地地力培育与农产品安全学术研讨会等;产量品质的相关文献由191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向东、杨彬、周录英等。

产量品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2 占比:1.47%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24973 占比:98.40%

总计:25380篇

产量品质—发文趋势图

产量品质

-研究学者

  • 李向东
  • 杨彬
  • 周录英
  • 张强
  • 陈修斌
  • 侯扶江
  • 张洁
  • 张磊
  • 李桥旺
  • 林英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艳杰; 张丽娟; 韩建; 倪玉雪; 李记园; 武文斌; 王琛
    • 摘要: 为明确河北省苹果园行间生草现状,探究草种适应性,为河北省果园生草栽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依据。采用调研的方法探究河北省果园行间生草的现状;在邢台市浆水镇富士苹果园,设置清耕、苜蓿、白三叶和自然生草4个处理,测定土壤有机质、无机氮、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储水量和土壤酶活性等土壤性状,分析叶绿素、叶面积和新梢长等树体生长指标以及产量、果实品质。结果表明,河北省果园以清耕管理为主,生草园占31.96%,其中自然生草园占25.77%,人工生草园占6.19%;自然生草园草种选择更多样化;果农对生草认知缺乏且获知途径单一。自然生草显著提高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分别为15.46 g/kg和8.85 g/kg;苜蓿与白三叶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且对0~40 cm土层储水量有显著影响。白三叶与自然生草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SPAD值,苜蓿与自然生草则显著增加了叶面积,苜蓿与白三叶显著增加了新梢长,连续6年生草老园叶绿素SPAD值(58.96)、叶面积(18.57 cm 2)以及新梢长(28.00 cm)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苜蓿、白三叶与自然生草显著增产7.21%~13.40%。连续6年生草老园果实Vc(182.20 mg/kg)和可溶性糖(16.93%)显著高于各处理,可滴定酸(0.309%)显著低于清耕。河北省生草技术普及度低,行间种植苜蓿与白三叶能改善土壤性状、促进树体生长,改善果品品质、增加果品产出,因此推荐河北省苹果园种植豆科植物苜蓿和白三叶。
    • 张博; 肖海兵; 郝斌; 马亚杰; 马艳; 任相亮; 马小艳; 董红强
    • 摘要: 为探索在南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质量分数为50%,水剂)在棉花控旺防徒长、增产等方面的调控效果,于2020年以新陆中82号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对照药剂25%(质量分数)甲哌水剂180 mL·hm^(-2)、人工打顶和清水喷雾为对照处理,研究了喷施矮壮素60(低剂量)、90(中剂量)、120(高剂量)、180(超高剂量)mL·hm^(-2),对棉花顶芽、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矮壮素处理均能抑制顶点生长,降低株高,使棉花株型紧凑。其中,使用50%矮壮素水剂120和180 mL·hm^(-2)处理对控制棉花旺长的效果最明显:棉花顶芽枯死率达到100%,采收期棉花株高为74~79 cm,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处理,与人工打顶效果无显著差异。50%矮壮素高剂量和超高剂量处理可以使棉花株型更紧凑,并且均具有增产效果。因此,在生产应用中,可以使用50%矮壮素水剂120~180 mL·hm^(-2)对棉花进行化控。
    • 何世智; 郑健
    • 摘要: 为探索分根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沼液一体化施用方式对番茄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两季盆栽试验,以番茄为研究对象,在水/沼液一体分根交替灌溉基础上,采用地表灌溉(APRI-B)和穴孔灌溉(APRI-X)2种灌溉方式,探求不同灌溉方式对番茄生长指标、干物质质量分配以及产量品质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APRI-X处理能够显著促进番茄株高和茎粗的增加,且较APRI-B处理能获得更好的光合速率,有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与APRI-B处理相比,能够增加总根干物质量23%以上,并能促进番茄根系更好地向土壤深层生长,获得更好的根冠比。此外,APRI-X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APRI-B处理,其果实的可滴定酸、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实硬度等指标均优于APRI-B处理,能够调节番茄的口感,改善番茄营养品质,提高番茄的储存和长途运输能力,是水/沼液一体化灌溉的有效方式,建议在分根交替灌溉条件下采用穴孔的方式进行灌溉。
    • 赵映莲; 赵永林; 马晶; 罗兆昌; 赵美琼; 李冬云
    • 摘要: 为解决华宁县早熟柑橘品种结构单一,销售集中上市,季节性过剩等问题,华宁县柑桔科学研究所2015年从重庆科正果苗有限公司引进爱媛38号,引种5年后表现为适应华宁县气候条件、长势较强、一年多次抽梢、形成树冠快、早结丰产、外观漂亮、品质优良、果实甜酸适中、风味浓郁。在华宁种植9月上旬上市,较四川等地提前30~40 d。与本地主栽品种温州蜜橘品种兴津成熟期基本一致,但爱媛38号高产稳产,果实品质明显优于兴津,销售价格高且稳定,初步判定引种成功,对华宁县早熟柑橘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 温越; 王振华
    • 摘要: 【目的】探寻极端干旱区无核白葡萄的适宜水肥制度。【方法】在萌芽期充分供水条件下,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溉为对照(CK),设置新梢生长期(W1)、开花期(W2)、果实膨大期(W3)、着色成熟期(W4)4个亏水处理(θ_(f)=65%~90%),同时设置3个施肥配比,分别为:N施量、P_(2)O_(5)施量、K_(2)O施量为275.0、275.0、275.0kg/hm^(2)(F1),235.7、235.7、353.6 kg/hm^(2)(F2),330.0、165.0、330.0 kg/hm^(2)(F3),共1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水肥配比对滴灌葡萄产量、品质和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灌水是影响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因素,果实膨大期调亏灌溉土壤含水率波动最明显;在果实膨大期进行调亏灌溉,会造成大幅减产和品质降低,而在着色成熟期进行调亏灌溉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且可以显著提高还原性糖量和可溶性固形物量,F2施肥处理产量、还原性糖量和可溶性固形物量均达到最大值。CKF2处理产量最大,为28003kg/hm^(2),W4F2处理产量与最大处理无显著差异,但还原性糖量和可溶性固形物量取得最大值,分别为23.00%和23.50%,W3F3处理产量和还原性糖量最低,较CKF2处理和W4F2处理降低34.29%和28.70%。果实膨大期是无核白葡萄的需水关键期,调亏灌溉会大幅降低生育期耗水强度和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量随氮肥施用增加而逐渐增大。【结论】W4F2处理,即在着色成熟期进行调亏灌溉,且N施量、P2O5施量、K2O施量分别为235.7、235.7kg/hm^(2)和353.6kg/hm^(2)(F2),可作为极端干旱区无核白葡萄的适宜水肥制度。
    • 张向东; 张建
    • 摘要: 麦田套种花生的种植方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获得了花生种植者们的认可,并于20世纪80年代被广泛应用。但是,麦田套种花生的栽培技术依旧不够完善,花生的产量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对麦田套种花生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花生种植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 孙怀恩; 谭旭良; 张俊超; 雷映霞; 汪辉; 田莉华; 周青平
    • 摘要: 研究并明确不同施氮量对燕麦倒伏性状的影响以及植物调节剂对燕麦抗倒伏性能、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变化特征,旨在为燕麦生产中合理施氮和抗倒伏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优质燕麦品种(青引2号)为材料,设置4个(80、100、120、140kg/hm^(2))施氮水平,并在各施肥水平下均增设植物生长调节剂(5%调环酸钙、矮壮素)喷洒处理。研究发现田间实际倒伏率与燕麦株高、重心高度、重心高度与株高之比、穗下节长和基部第二节壁厚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喷施5%调环酸钙会降低株高和相对重心高度,喷施矮壮素会降低相对重心高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青干草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种子产量先增后减,粗蛋白质含量增加,酸性洗涤纤维和粗脂肪含量降低;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会降低干草产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增加穗粒数、千粒重、种子产量、粗蛋白含量、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提高燕麦相对饲喂价值。合理施氮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洒处理能优化燕麦茎秆结构,降低倒伏发生风险,并保障产量品质协同提升,可在燕麦栽培技术中推广应用。
    • 摘要: 据《中国南方果树》2022年第4期《菜枯与复合肥配施对常山胡柚产量、品质及抗冻性的影响》(作者姜翔鹤等)报道,为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常山胡柚生长、产量、品质及抗冻性的影响,以常山胡柚盛果期树为试材,以全年只施常规复合肥(N15%,P_(2)O_(5)13%,K_(2)O17%)为对照,连续3年进行菜枯与复合肥配施试验。
    • 刘声传; 马林红; 贺圣凌; 陈智雄; 林长松; 鄢东海; 徐霖
    • 摘要: 探究茶园不同杂草防控模式的效果,寻找成本低、效果好、无污染的措施,为茶园杂草绿色高效防控提供理论支撑。于2019~2020年在同一幼龄茶园设置清耕(CK)、间作‘茶肥1号’(T1)、防草布覆盖(T2)和黑色地膜覆盖(T3)试验,测定4个处理的杂草生物量、茶叶产量、茶叶品质成分、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并比较分析经济效率。结果表明,杂草生物量为CK>T3>T1>T2,CK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各处理间茶叶产量、品质成分无显著差异,T1产量、酚氨比略低于其他处理。T1、T2、T3的土壤湿度分别为76.5%、78.2%、63.8%,显著高于CK(49.8%)。T2的土壤pH值比CK低7.3%。T1可提高土壤肥力,T2、T3可降低土壤水解性氮、有效磷含量。土壤淀粉酶活性为T3>T1>CK>T2,T2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为T1>CK>T2>T3,各处理间差异显著。T1、T2、T3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CK低3.1%、2.8%、4.9%。T1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CK,T2、T3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略低于CK。T2的根际(T2R)、防草布边缘(T2WCE)和大行中间(T2MBL)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为29.28、57.60和17.16 mg·g^(-1)·24 h^(-1)。T2WCE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T2R、T2MBL。T2MBL的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低于T2R、T2WCE。T2MBL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T2R、T2WCE。T1、T2、T3每年每公顷总成本分别为CK的79.5%、62.6%、58.3%。可见,T2的综合效果最好,但存在有机碳、磷等元素分解相关酶的活性降低,以及反硝化作用增强等问题,还需优化完善。
    • 姜渊博; 齐广平; 银敏华; 康燕霞; 马彦麟; 汪精海; 贾琼; 唐仲霞; 汪爱霞
    • 摘要: 针对河西走廊地区水资源短缺、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和质量低下等问题,探究合理的水分调控与种植模式,以缓解草畜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采用2年大田试验,研究3种种植模式(O:红豆草单播;A:红豆草+无芒雀麦混播;B:红豆草+无芒雀麦+长穗偃麦草混播)与4种水分调控[灌水上下限以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θ_(FC)的百分比计,W0:充分灌水(75%~85%θ_(FC));W1:轻度水分亏缺(65%~75%θ_(FC));W2:中度水分亏缺(55%~65%θ_(FC));W3:重度水分亏缺(45%~55%θ_(FC))]对人工草地土壤水分特征、干草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4—9月)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且该变化趋势W2、W3较W0、W1明显,单播较混播明显,4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在空间垂直分布上,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呈先增大后减小之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3种种植模式中土壤含水量均属于中等变异,且表层与60—100 cm土层变异系数较大。(2)随着水分亏缺加剧,单混播牧草产量均逐渐减小,WUE先增大后减小,W1较W0处理牧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且WUE最高;A和B种植模式2年平均总产量分别较O提高16.01%和12.74%,2年平均WUE分别较O提升18.64%和11.19%。(3)适宜水分亏缺提升了牧草品质,混播模式较单播牧草品质改善。A和B种植模式较O种植模式2年平均ADF分别降低4.40%和2.73%,NDF分别降低2.82%和2.02%,CP分别降低3.53%和7.24%,但W0与W1水分处理,O与A种植模式CP差异不显著。A和B种植模式较O种植模式2年平均Ash分别提升18.50%和16.58%,EE分别提升23.19%和20.37%,RFV分别提升4.87%和3.20%。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得出,轻度水分亏缺下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是河西走廊地区人工草地高产优质高效的适宜水分调控与种植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