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驱替实验

驱替实验

驱替实验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7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49809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泡沫流体提高油气开采效率技术研讨会、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等;驱替实验的相关文献由97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兴隆、张可、马德胜等。

驱替实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9809 占比:99.94%

总计:149894篇

驱替实验—发文趋势图

驱替实验

-研究学者

  • 陈兴隆
  • 张可
  • 马德胜
  • 李实
  • 秦积舜
  • 吴康云
  • 伦增珉
  • 吕伟峰
  • 易雷浩
  • 韩海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宪波; 唐洪; 张章; 杨竣杰; 张俊
    • 摘要: 海洋油田狭窄的开发环境与高开发成本,促进了水平井开发方式在海上油田注水开发中广泛应用。针对中国海上油田储层多为三角洲碎屑岩沉积,储层非均质性强,目前采用平行水平井网注水开发效果欠佳,大量剩余油存在的实际情况,采用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驱替速度和储层非均质性对平行水平井网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均质储层中的采出程度较非均质储层高,剩余油分布于采油井趾部附近;驱替速度的变化不会影响均质储层剩余油分布位置;在渗透率级差不同的平面非均质储层中,级差大、储层高渗透带的渗透率较小的非均质储层见水晚,最终采出程度和平均驱油效率略高于级差小、渗透率较高的储层,剩余油均主要位于中、低渗透区采油井跟部中部附近区域;级差小,渗透率高的储层中剩余油分布于低渗透区采油井跟部附近区域。平行井网更适合在较低的驱替速度;平行水平井网更适合于级差较大、储层渗透率最大值较小的非均质储层,该研究为油田水平井井网设计方案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 袁征; 黄杰; 袁文奎; 张斌斌
    • 摘要: 裂缝导流能力是计算压裂增产效果和有效期的重要参数。受地层应力影响,裂缝导流能力随时间不断下降,而下降规律受应力大小、岩石性质、铺设厚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为研究裂缝长期导流能力变化规律,该研究以岩板性质、驱替液类型、铺设浓度及闭合压力为研究因素,共开展6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破胶液和岩板组合时,裂缝导流能力下降幅度大且较快;清水和无岩板组合时,裂缝导流能力下降相对平稳。破胶液、岩板及低铺设浓度下,裂缝导流能力衰退最严重,闭合54 h后下降幅度为90.15%;清水、无岩板及低铺设浓度下,裂缝导流能力衰退最弱,闭合54 h后下降幅度为23.12%。该实验研究阐述了支撑裂缝长期导流能力随时间的衰退规律,可为评价压后产能、压裂有效期及压裂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 王果; 董永久; 郑永仙; 王妍芝; 苏绍华; 毛建英
    • 摘要: 利用核磁共振T_(2)谱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岩心的孔喉大小、分布及岩心中流体的分布状态、可动流体含量等信息,是研究孔隙结构及流体分布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而渗流实验是研究储层渗流能力、残余油分布、驱油效率等重要的开发实验。结合油–水两相渗流实验和核磁共振T_(2)谱,用MnCl_(2)溶液(锰水)对岩心进行驱替,发现用锰水驱替后可以较好地屏蔽岩心中水的核磁信号,且锰水驱替相比于锰水浸泡具有更好的屏蔽效果,锰水驱替实验还可以反映出饱和油和残余油的核磁信号,为研究残余油的分布提供一种较为直观的实验方法。
    • 余莉; 陈艳平; 何计彬; 叶成明
    • 摘要: 泥质粉砂岩层中储存了大量的油、气与水资源,但其开采一直受其低渗透条件和防砂所制约.基于此,通过设置N2驱替防砂实验,分析其防砂、产气规律.在对比实验前后的驱替储层垂直方向的颗粒级配曲线后,发现实验前后颗粒级配曲线不重合,说明实验后储层颗粒发生了运移和重新排列,形成了细粒与砂拱相结合的结构为"泥皮十砂拱"结构,它以稳定的砂拱作为支撑,以其细粒结构作为阻砂结构,共同阻挡细粒物质的运移.在通过电镜扫描观察后,发现细粒层存在针孔状孔隙,保证了持续产气的功能,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依据.
    • 黄振才; 黄涛梅; 吴淑辉
    • 摘要: 南海某油田1井区W3V油组储层埋藏浅,为中孔高渗储层,地下原油粘度高,前期研究选取合适的完井对油井开发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该井区探井测井资料、岩心粒度的分析,结合各井全寿命生产周期的生产计划进行出砂预测,表明本区块需采取防砂措施.并采用saucier理论分析和驱替实验方法两种方式进行论证分析,优选本区块防砂方式为独立筛管防砂,挡砂精度为105μm.该研究可为南海某油田1井区的合理开发起到指导作用,为类似油田进行防砂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思路.
    • 孙廷彬; 林承焰; 王玲
    • 摘要: 为揭示塔里木盆地石炭系A油藏水驱开发末期剩余油潜力,综合利用水驱过程的CT扫描检测、高温高压条件下水驱后含油薄片观察和高温高压微观刻蚀模型水驱油实验3种实验手段,揭示了西部某A油藏石炭系底部的海相储层剩余油形成机理,明确了水驱开发末期的剩余油类型及潜力分布,并提出了三次采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受注入水剥离作用、突进分隔作用、绕流作用和捕获作用影响,剩余油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斑块状富集的特点;剩余油类型可划分为孔喉充填型、孔内半充填型、孔壁油膜型、分散油滴型、喉道滞留型和角隅型6种.其中,水驱中水洗区域的孔内半充填型和分散油滴型剩余油,呈分散状,占65.4%,潜力最大;水驱未波及区域内的孔喉充填型剩余油,呈斑块状富集,占21.0%,潜力次之.建议用表面活性剂驱或天然气驱进行挖潜.
    • 刘向斌
    • 摘要: 为了分析聚合物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封堵规律,利用岩心实验结合核磁共振(NMR)、扫描电镜(SEM)微观分析技术,从聚合物浓度、注入速度及注入量的角度研究凝胶对岩心的封堵效果.结果 表明:在一定的凝胶体系实验条件下,当凝胶浓度升高时,突破压力和封堵率提高,核磁共振T2谱峰面积逐渐缩小,水占岩心孔隙度分量逐渐下降,凝胶在岩心中的运移能力变弱,胶体滞留量增多,封堵性能变好;较快的凝胶注入速度会导致岩心突破压力和封堵率降低,核磁共振T2谱峰面积增大,水占孔隙度分量升高,岩心中的凝胶滞留量减少,封堵效果变差;当凝胶注入量增加时,压力曲线变化幅度逐渐增大,突破压力和封堵率提高,核磁共振T2谱峰面积逐渐减小,水占孔隙度分量下降,岩心中各处的凝胶滞留量大幅提高,胶体的运移能力下降,封堵效果变好.
    • 张舒琴
    • 摘要: 针对辽河油田J16块聚/表复合驱驱替不均,且复合驱后期剩余油仍存在局部富集的情况,将CT扫描技术与聚/表复合驱驱替室内实验相结合,通过对不同阶段岩心进行CT扫描来了解聚/表复合驱在不同阶段孔隙结构及剩余油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聚/表复合驱能够使岩心孔隙度、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增大,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水驱残余油饱和度,增加驱油效率;同时聚/表复合驱的主段塞驱替阶段是剩余油下降的主要阶段,动用的是相对较大水驱剩余油滴,小油滴难以被驱替,网络状及多孔状剩余油被驱替,并变得分散.研究成果为聚/表复合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研究方向及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