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产业网络

产业网络

产业网络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27333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当代经济科学、产业与科技论坛、经济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6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9年年会、东北三省博士生学术论坛等;产业网络的相关文献由21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丹宁、王茂军、李守伟等。

产业网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7333 占比:99.96%

总计:327475篇

产业网络—发文趋势图

产业网络

-研究学者

  • 张丹宁
  • 王茂军
  • 李守伟
  • 盖翊中
  • 唐晓华
  • 赵炳新
  • 郭南芸
  • 隋广军
  • 文嫮
  • 龙永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文嫮; 谭迎君
    • 摘要: 以中国2017年公映的305部“院线电影”和上线的1025部“网络电影”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维度比较分析了两类电影企业分布和产业网络联系差异,并运用计量和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回归分析,测度了互联网对两类电影企业分布和产业网络联系的影响。结果发现:1)互联网没有带来地理终结。两类电影企业分布的空间基尼系数都高达0.9以上,皆存在高度聚集,但网络电影企业空间分布相对略微分散。2)相对于院线电影,网络电影产业网络联系的规模和平均最短路径皆更大,连通度和中心势皆更小。3)计量回归分析表明:互联网发展更好的城市,集聚的电影生产企业更多,尤其能对网络电影企业产生更强的吸引。QAP回归分析表明:互联网发展更好的城市之间更容易建立产业网络联系,尤其是建立“网络电影”生产的分工联系。
    • 朱学红; 刘瑾睿; 曾安琪; 谌金宇
    • 摘要: 为增强中国钴资源相关产业链的安全性、协同性和高效性,全面解析我国产业间钴消费的特征及演变规律,构建中国2007年和2017年环境拓展投入产出表,核算产业间隐含钴消费量,在此基础上建立2007年和2017年中国隐含钴消费产业关联网络(ECIN)。结果表明,2017年中国隐含钴消费结构较2007年更加紧密,呈现出向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趋势;电池部门的关键性大幅提高,占据了ECIN中40%的钴输出;关键隐含钴消费路径由建筑业需求驱动转变为交通运输和消费电子品行业需求驱动,且二者所引致的关键路径贡献率分别为13.9%和10.1%。建议针对钴产业链不同部门采取差异化措施,尽量防范和化解核心部门可能的钴供给短缺问题,同时采取联动措施加强对关键路径上各部门的协同管理。
    • 张慧泽; 高启杰
    • 摘要: 新农人是指原来在都市生活或就业的人口,在自动自愿、有选择的基础上,秉持生态农业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以不同形式来到农村进行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群体.新农人与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有所区别,是一群城市再造乡村精英,因政策信息的可获得性、技术运用的可实现性和农业产业的可操作性而成功返乡入乡创业.新农人不是替代农民而是与农民共同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就业的多重发展,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构建乡村人才振兴机制,重点是要让新农人真正能在农村"留的下、留的住",社会网络和产业网络是新农人创业并持续成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双重网络的培育是构建乡村人才振兴机制的主要路径.得出的结论是:新农人为了创业成长支付额外的"网络经营成本"负担会使其陷入创业成长困境,政府引导是降低"网络经营成本"的主要途径.
    • 马政
    • 摘要: 本文基于1962—2017年全球贸易数据构建全球产业网络,建立随机行动者模型,在研究网络演化基本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分析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带动作用.网络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突破瓶颈的传统产业更倾向于与高技术产业建立联系,高技术产业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命周期,促使传统产业重获发展动力.
    • 华婧倩; 徐占东; 段俊涛
    • 摘要: 构建创业产业网络、实践学习和创新绩效之间的理论关系模型,加入创业文化的因素,使用层次线性回归方法验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创业文化的调节作用.基于656份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样本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创业产业网络的网络强度、网络异质性与网络信任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实践学习在产业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文化在大学生创业产业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在网络信任与创新绩效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
    • 徐映梅; 张雯婷
    • 摘要: 数字经济作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了深入研究数字产业在中国的经济地位、产业结构特征以及主要辐射产业范围,根据中国2007、2012和2017年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了产业关联网络,采用最大生成树算法、Louvain团体挖掘算法、阈值网络算法分析中国数字产业在整个产业网络中的结构特征,为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推进提供了产业层面的实证支撑.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根据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数字产业并非中国经济的核心产业或龙头产业,但具有较大潜力和发展空间.未来可以考虑从宏观经济结构层面进行调整,加强数字技术在核心产业的应用,将数字技术推广至更多产业类型,提升其整体经济地位.第二,从数字产业的主要辐射范围看,各产业数字化程度存在差异,实际政策中需要区别对待.目前中国数字产业发展侧重数字硬件制造,数字软件及服务和数字资料领域发展不足.因此,全面发展数字经济不仅要侧重普通产业的数字硬件购置和升级,更需要加强软件定制、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应用,同时兼顾经济活动中海量数据的知识化,实现数字产业更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从产业网络角度,实证分析了中国数字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度量了不同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并筛选出数字产业的主要作用产业类型,为有效制定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 秦娅风; 郭建科; 董梦如; 郭姝
    • 摘要: 采用2018年中国沿海城市企业跨区域投资数据建立城际产业投资网络,通过刻画产业网络的联系特性,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及各产业网络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依据产业投资和城市出入度,将中国沿海城市划分为资本输出型、综合型和资本输入型三类.受基础设施和规模效益的影响,城市投资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集聚特征,跨区投资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和热点城市.(2)各产业联系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也出现了跨区域的产业转移和集聚.一般传统产业倾向于在邻近区域进行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则倾向于跨区域投资.(3)长三角沿海城市群内部产业联系最为密切,形成的城市网络最为复杂,产业资本活跃程度高;珠三角沿海城市群内部产业联系次之;环渤海沿海城市群内部产业联系相对较弱.产业网络空间联系分化较为严重.
    • 温度; 吴开尧
    • 摘要: 本研究以2018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改良了重要系数分析(ICA)方法,以完全需求系数的经验值0.01为阙值,建立产业网络模型.依据疫情对住宿和餐饮行业产生直接影响的背景,假设与住宿和餐饮行业相关的中间投入与产出数值分别减少24%与16.7%,构建疫情后产业网络模型.两者对比分析,得出疫情会对我国农产品部门传递较大的风险,同时一定的弱关联将会断裂,也会产生新的弱关联.而疫情对产业网络的核心层面冲击有限.并为缓解后疫情时代的压力提出一定的建议.
    • 陈燕娜
    • 摘要: 课题组选取宁波地区的200个成立1年-3年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的1247名创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团队目标、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产业网络、5G有用性等因素均对大学生的创业绩效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学生的团队目标和其所处的文化环境还影响着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基于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建议,从团队目标、产业网络、5G有用性、文化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性探讨提升大学生创业绩效的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