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米·巴巴
霍米·巴巴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1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文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专利文献16891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青春岁月、中州大学学报、戏剧之家等;
霍米·巴巴的相关文献由11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李霞、生安锋、刘子敏等。
霍米·巴巴—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891篇
占比:99.36%
总计:16999篇
霍米·巴巴
-研究学者
- 王李霞
- 生安锋
- 刘子敏
- 尹慧灵
- 廖昱瑜
- 李成坚
- 王惠萍
- 谢诗彤
- 贺玉高
- 赵晶
- 赵秋荣
- 邓红
- 邹谜
- HUANG Haiyan
- WANG Huifei
- 丁杰
- 于丹
- 何伟娜
- 余丹
- 侯瑞敏
- 倪云
- 冯娅
- 冯洪真
- 刘华青
- 刘学云
- 刘小妹
- 刘建平
- 刘枫艳
- 刘贵珍
- 史凯迪
- 吉克罗子
- 吴庆宏
- 吴琪
- 周凌敏
- 周宇
- 周芸
- 商雨珊
- 宋为熹
- 宋伟杰
- 宋薇
- 常江
- 康孝云
- 张弛
- 张法
- 张璐
- 张芳
- 张荣梅
- 徐宏前
- 徐盼
- 曹天飞
-
-
竺丽妮
-
-
摘要:
霍米·巴巴的杂合性概念是文化领域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词语,描绘了当代文化的存在状态.一方面,杂合性因其较强的解构性质而被归属于后现代的领域;另一方面,它又被谴责为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化帝国主义之同谋.从伽迭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来看,杂合性是对文本和读者的双向强调,兼顾了西方的文化殖民意图和非西方对文化霸权的解构这两个方面,并在视域的融合之中使得杂合文化得以诞生,推动了跨文化主义的发展.杂合性的哲学解释学之维拓展了这一概念的理论维度.
-
-
尹慧灵
-
-
摘要:
后殖民主义是当代多元文化政治理论的符合性话语,倡导多元文化发展."杂糅"一词源于霍米·巴巴的理论论述,意在强调殖民关系中的文化态度和协商的过程.李昌来通过《说母语者》讲述了少数族裔自我身份追寻的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他们从两种文化影响下产生了身份危机,身份追寻过程中的困惑以及身份的建构.
-
-
尹慧灵
-
-
摘要:
后殖民主义是当代多元文化政治理论的符合性话语,倡导多元文化发展。“杂糅”一词源于霍米·巴巴的理论论述,意在强调殖民关系中的文化态度和协商的过程。李昌来通过《说母语者》讲述了少数族裔自我身份追寻的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他们从两种文化影响下产生了身份危机,身份追寻过程中的困惑以及身份的建构。
-
-
米格尔·安赫尔·赫尔南德斯·纳瓦罗
-
-
摘要:
本文初次发表于2013年12月由中间美术馆、美国康奈尔大学新媒体档案馆、静恩德凯主办的"背后的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作者米格尔·安赫尔·赫尔南德斯·纳瓦罗是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前段摘要(《向远处看》):徐冰的作品似乎在此展现了第三种场域,它是一种介于不同传统之间的场域,而非仅仅是一种混合。一些认同霍米·巴巴关于文化际观念(23)的批评家们已经在特定的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讨论了这种"第三场域"。
-
-
-
-
黄利波
-
-
摘要: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关于身份混杂的问题和“模拟人”的反抗策略,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电影《绿皮书》的钥匙。电影主人公谢利身份是黑人与白人的混杂,游离于两个稳定主体之外,霍米·巴巴称持有这一身份的群体为“模拟人”。“模拟人”的游离身份中具有殖民者的身份特征,因此动摇甚至颠覆了殖民者对自己稳固身份的认知。从霍米·巴巴这一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出发,电影主人公谢利在美国南方城镇的巡演,实际上构成了“模拟人”对殖民者的“模拟”,也因此达成了“模拟人”的反抗目的。
-
-
王李霞
-
-
摘要:
在全球化浪潮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根据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重新审视跨文化身份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混杂文化理论打破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禁锢,文化身份不再是静止和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协商和交换中形成新旧文化身份的转换更替.在混杂理论的指导下,混杂文化身份的构建其实就是一场话语权的博弈过程.
-
-
王李霞
-
-
摘要:
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主要表达的是后殖民语境下的殖民与抗争问题.他的这种在两种文化夹缝中寻求发声的策略,在当下和未来,对于平等国际规则话语权的争取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本文尝试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来梳理和论证跨文化"第三空间"教学的合理性,提出"第三空间"视域下的跨文化传播其实就是一场话语权的博弈.
-
-
王李霞
-
-
摘要:
概述翻译、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的内涵。分析霍米·巴巴文化翻译的现实意义,如摒弃任何极端化的翻译策略、使译者由隐身走向显身等。认为译者显身并不意味着译者身份是明确的,显身的译者身份仍是混杂、模棱两可的,译者身份是不断博弈的嬗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