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哲学解释学

哲学解释学

哲学解释学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34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教育、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5073篇;相关期刊262种,包括现代哲学、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全国第九届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术年会、2013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哲学解释学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蒋平、李颖、何卫平等。

哲学解释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9 占比:2.1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5073 占比:97.83%

总计:15407篇

哲学解释学—发文趋势图

哲学解释学

-研究学者

  • 蒋平
  • 李颖
  • 何卫平
  • 刘炬航
  • 李洪星
  • 金元浦
  • 高常营
  • 刘艳
  • 吴琼
  • 杨旦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布里安·特里诺; 何卫平(译)
    • 摘要: 环境解释学的历史并不长,只有短短几十年,然而在西方却发展迅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愈来愈重要并日益受到关注。环境解释学本身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涵盖文学、宗教、哲学等众多领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当代现象学和哲学解释学的影响,包容性强,方兴未艾,其核心在于它的两大构件“环境”和“解释学”及其关系。与环境现象学一样,环境解释学隶属环境哲学,并包含环境伦理学的因素,其内容十分丰富,它从一个方面让人们进一步看到了解释学的普遍性。
    • 韩丽瑶
    • 摘要: 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是教育学领域探讨的永恒话题,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这一对核心关系的处理关系到整个教育活动的成败。伴随信息化时代发展,教师不再是拥有知识的唯一个体,学生的主动性显著增强,传统二元对立师生关系进入了困境,全球化时代对于学生个性的侵蚀更值得反思,怎样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发展更为有利。哲学解释学视角所关注的“理解”及“对话”对于改善传统师生关系大有裨益,为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处理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将师生关系重构为“我与你”的关系,注重师生之间情境生成,在对话中达到视界融合。
    • 袁艺文
    • 摘要: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本,发生在历史语境中,却永远面朝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们开放。哲学解释学强调理解文本需要置身于文本存在的历史语境中,与自身所处的当代语境形成对话融合,这才是对文本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多个层面都体现出与哲学解释学观点的适切性,分别表现为传承过程中的语境性、主体间性和视域融合性。本文以具体民间音乐“徐州琴书”的田野调查情况为例,基于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来明晰徐州琴书传承过程中蕴含的深层内涵。
    • 王文东
    • 摘要: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魏强博士的专著《历史与构境:从哲学解释学走向出场学之路》于2019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讨论的问题较为集中地表现为历史与思想的关系,或者说,思想的意义、解释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历史的出场或者说如何看待历史的出场,成为意义解释坐标中的关键环节,在伽达默尔看来,狄尔泰等人由于强调解释者与文本意义之间的历史间距而使当代解释者的自我消融在对文本原初意义的屈从之中。
    • 时毅
    • 摘要: 跨文化传播的难度在于"关系信息"的传达,从技术与文化的双重视角来看,应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构文化主体间性关系,促进文化主体的互惠性理解。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开创了哲学解释学,他将理解视作一种主体间性关系的中介,而非实现目的的工具,这种对"理解"的深刻认识可以应用到对跨文化传播的解读。以成功"出海"的李子柒系列视频为例,结合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来看,我国的跨文化传播要坚定文化自信,寻找与受众共同的经验与意义,通过开放性的对话促进文化主体间的情感交流。
    • 竺丽妮
    • 摘要: 霍米·巴巴的杂合性概念是文化领域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词语,描绘了当代文化的存在状态.一方面,杂合性因其较强的解构性质而被归属于后现代的领域;另一方面,它又被谴责为具有现代性特征的文化帝国主义之同谋.从伽迭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来看,杂合性是对文本和读者的双向强调,兼顾了西方的文化殖民意图和非西方对文化霸权的解构这两个方面,并在视域的融合之中使得杂合文化得以诞生,推动了跨文化主义的发展.杂合性的哲学解释学之维拓展了这一概念的理论维度.
    • 时毅
    • 摘要: 跨文化传播的难度在于"关系信息"的传达,从技术与文化的双重视角来看,应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构文化主体间性关系,促进文化主体的互惠性理解.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开创了哲学解释学,他将理解视作一种主体间性关系的中介,而非实现目的的工具,这种对"理解"的深刻认识可以应用到对跨文化传播的解读.以成功"出海"的李子柒系列视频为例,结合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来看,我国的跨文化传播要坚定文化自信,寻找与受众共同的经验与意义,通过开放性的对话促进文化主体间的情感交流.
    • 赵文平
    • 摘要: 教学论发展史孕育着"解释"的基因,教学论本体遭遇着"规律"的束缚,教学论迎接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时代,确立一种解释取向的教学论是必然的.在解释取向的教学论研究中,教学论的旨趣在于理解个性化的教学意义和精神,教学现象或行为是教学论有待于解释的"文本",教学论研究过程是一个突出主体前见的主体间视界融合过程,教学论研究成果是语言范式下的教学知识体系.解释取向的教学论研究路径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从谁来做教学论研究来看,从高校教授到一线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拓展;从教学论研究什么来看,问题域扩展和聚焦课堂中的价值问题;从如何做教学论研究来看,理解作为教学论研究方法论.
    • 周小李
    • 摘要: 互联网作为新型信息传播媒介对当今教育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苏格拉底文字观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早有关媒介的教育哲思,相关研究为网络媒介时代教育变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梳理国内外有关苏格拉底文字观的教育学解释,发现同时存在认同与批判两种观点.以哲学解释学视域融合为方法论指引,"初始视域"中的苏格拉底文字观可以被理解为"好的书写",其所表达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文字书写之道德目标而非科学远景的关切;而在"当前视域"中,"好的书写"则可被理解为教育技术伦理,蕴含着苏格拉底对于教育技术与人、教育技术与社会之关系的伦理追问.基于上述理解,针对当今时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进一步阐释包括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界线、对逐利资本的警惕以及对学习者利益的坚守.受苏格拉底"爱智者"的启发,培育数字公民,实现教育与网络信息社会的良性互动是网络时代教育应对技术变迁社会各种伦理问题的有益之举,也是新时代教育引领社会良性发展的可行路径.
    • 王中华; 周洁方
    • 摘要: "理解"是哲学解释的中心话语,其人的意义生成、视域融合、主体间性等理论阐释对我们反思当前校长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向.以"理解"为基础先后分析了校长评价的理解需求和理解现状之间的现实矛盾,并在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在评价中促进校长的自我筹划、在生成标准中提高评价认可度、在主客对话中实现视域融合、在阐释与反馈中推进创生发展等评价策略重塑校长评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