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雷电定位

雷电定位

雷电定位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大气科学(气象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2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375045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气象水文海洋仪器、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科技纵横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大地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大地测量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八届中国国际防雷论坛等;雷电定位的相关文献由59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磊、冯万兴、许远根等。

雷电定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2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5045 占比:99.96%

总计:375181篇

雷电定位—发文趋势图

雷电定位

-研究学者

  • 王磊
  • 冯万兴
  • 许远根
  • 申元
  • 陈家宏
  • 黄然
  • 吴维宁
  • 周瑜
  • 梁仕斌
  • 章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骆瑶莹; 卞宏志; 刘全桢; 刘保全; 傅正财; 张建勋; 刘亚坤
    • 摘要: 在时差信息冗余情况下求解非线性方程时,采用到达时差定位法(TDOA)的雷电定位系统会出现求解发散问题,而我国油罐系统等雷电敏感系统多经历了雷声和电磁探测的雷电定位技术发展过程.对此,提出一种有效融合雷电声波信号和放电电磁信号的TDOA雷电定位改进方法.根据已有站点信息将目标区域划分为16个子区域,在子区域内利用L-M迭代算法实现监测目标区域的雷电定位,提升TDOA雷电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和抗误差扰动能力.结果表明:传统法的雷电定位误差均值为203.2 m;所提方法经过声波信息融合和L-M算法改进后,雷电定位误差均值减小为108.4 m,监测目标区域边缘雷电定位精度提高了51.2%.研究对改进已有雷电定位系统和有效利用声波信息具有实际意义.
    • 麦瑞山
    • 摘要: 有效运用雷电定位系统,能够提高雷电灾害防御和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水平。基于此,本文由雷电定位系统运行原理展开论述,从雷电灾害预警、雷电防御工程建设、雷电灾害监测评估这几个方面,探析了雷电定位系统在雷电灾害防御和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实现了对雷电定位系统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雷电灾害防御、预警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
    • 牛有田; 王磊; 李文奇; 郭松浩; 熊雯; 刘睿; 沈宇
    • 摘要: 雷电定位算法直接影响着雷电定位的结果.针对传统雷电定位算法易发散、迭代次数多、定位精度低的情况,基于波导模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导模理论与果蝇算法(Modified Fruit Fly Optimization Algorithm,MFOA)的雷电甚低频定位研究技术.在探测站与雷电位置距离较远的时候,采用甚低频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的相速、群速,修正算法中的光速,更接近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的真实速度,提高定位的精确度.通过仿真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收敛、跳出局部最优,定位精度高.
    • Maria Temming; 王麒(译)
    • 摘要: 气候变化或许会在北极引发更多的闪电。来自于遍布世界的闪电感应网络的数据显示出北极地区的雷击频率在过去10多年间增加了很多,研究人员于3月22日在线发表的《地球物理研究通讯》上就此作了报告。从历史上看,北极地区过于寒冷,以至于没有足够的“燃料”引发如此多的雷击,但是目前这一情况的产生可能是因为这一区域受到的加热速度是世界上其他区域的2倍。最新的分析使用的是来自于环球雷电定位网络的观测值,这一网络拥有遍布全球的传感器,它们监测闪电发出的无线电波。研究人员记录了从2010-2020年北极地区6-8月暴风雨月份产生的雷击。考察队将北纬65°以上的区域,包括穿越阿拉斯加中部的地区都视为北极区域。
    • 朱剑锋; 陆安山; 吴秋瑜
    • 摘要: 通过沿高压输电线旁布设低成本的闪电传感器,能检测高压输电线沿线的闪电落区,减少长距离输电线雷击定位系统的测试时间.现采用集成闪电传感器和分布式检测技术构建了一个结构简单的输电线雷电预警和雷电落区定位系统,并利用多个传感器同时同地检测的方式,显著提高了雷电检测效率,提升系统的可靠性.该系统的功耗低且体积小,能准确判断输电线附近的雷电活动并定位雷电区域.
    • 郭晓静; 程玉景
    • 摘要: 根据克拉玛依闪电定位雷电数据2012―2020年资料,利用表格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克拉玛依雷电月、年分布时间变化、雷电频次、电流强度的变化特征,为做好克拉玛依区域雷电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工作及雷电防护减灾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 邓苏; 宋润武
    • 摘要: 摘 要:为解决雷电定位系统大体积和不方便安装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新型闪电传感器AS3935设计雷电定位系统的新方法.当闪电发生时,GPS模块获取经纬度、高度、时间,AS3935测量地闪到探测器的距离.探测器把数据打包,以无线TCP通信方式传输到中心站.中心站利用多圆相交法计算闪电的经纬度和高度,然后使用C#语言和JavaScript语言在中心站软件上实现定位.Google地图利用经纬度获取闪电的地址,同时中心站把闪电信息存入数据库.实验表明,该系统定位性能良好,减少了探测器的体积,降低系统成本,适合于实际运用.
    • 邓苏; 宋润武
    • 摘要: 为解决雷电定位系统大体积和不方便安装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新型闪电传感器AS3935设计雷电定位系统的新方法。当闪电发生时,GPS模块获取经纬度、高度、时间,AS3935测量地闪到探测器的距离。探测器把数据打包,以无线TCP通信方式传输到中心站。中心站利用多圆相交法计算闪电的经纬度和高度,然后使用C#语言和JavaScript语言在中心站软件上实现定位。Google地图利用经纬度获取闪电的地址,同时中心站把闪电信息存入数据库。实验表明,该系统定位性能良好,减少了探测器的体积,降低系统成本,适合于实际运用。
    • 梁丽; 雷勇; 张帅弛; 李涛; 庞文静; 王志超
    • 摘要: 定位精度是评价雷电定位网络的重要指标之一,定位算法直接影响雷电探测结果的精度.雷电监测系统探测数据误差不可避免,传统定位算法不具备抗误差干扰能力,迭代计算易发散,定位结果精度不高.为了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提出一种新的雷电定位算法DG-LLA (DBSCAN and grid-search lighting location algorithm),在定位计算中引入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方法与网格搜索方法.通过仿真与国家雷电监测网实际定位结果对比分析定位算法性能.结果表明:到达时间差(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TDOA)法和Taylor级数展开法定位误差较大,仿真区域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982 m和668 m;定位中引入DBSCAN方法后,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为406 m,引入DBSCAN方法和网格搜索方法后,均方根误差减小为349 m;在相同回击数据条件下,算法DG-LLA与国家雷电监测网相比定位数量更多,回击数据的利用率从43.4%提升到51.5%,新增定位结果周围雷达回波特征较强,定位精度更高.
    • 张浩; 杨鸿珍; 邵炜平; 姚继明
    • 摘要: 智能电网雷电定位系统是一项重要的电力业务,其雷电定位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间同步的精度.研究并比较了3种北斗授时方式,发现RNSS授时方式最适合应用于雷电定位系统.进而研究了RNSS授时的原理和特点,并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用户终端授时软硬件架构和算法,利用经过卡尔曼滤波的北斗秒脉冲信号,通过PID算法,校准用户时钟并调节压控温补晶振,使得用户终端时间和GNSS时间的偏差在任何时刻都控制在100 ns以下,以满足雷电定位系统的精度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