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雨养农业区

雨养农业区

雨养农业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6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3771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生态学报、中国种业、西北园艺(果树)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等;雨养农业区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宋伟、常磊、柴守玺等。

雨养农业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3771 占比:99.95%

总计:123837篇

雨养农业区—发文趋势图

雨养农业区

-研究学者

  • 宋伟
  • 常磊
  • 柴守玺
  • 李广
  • 杨长刚
  • 王婧
  • 郭铌
  • 黄彩霞
  • 侯琼
  • 刘士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尹晓宁; 刘兴禄; 董铁; 牛军强; 孙文泰; 马明
    • 摘要: 以平凉、庆阳为主的陇东苹果主栽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干旱,7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9月份,年均降雨量450 mm左右,年际间降水分配不均,雨水资源利用率仅30%,大部分经径流和无效蒸发损失掉。该产区基本无灌溉条件,是典型的旱作雨养农业区,干旱成为制约当地苹果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充分利用自然降雨,采用各种保墒措施成为发展当地苹果生产,提高产量品质的必由之路。
    • 王石磊; 何俊涛
    • 摘要: 渑池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山坡、丘陵多,土地贫瘠,立地条件差,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自2002年以来,渑池县开始发展花椒种植,随着花椒价格的上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同时群众顾虑花椒栽种前期收益的不足,在花椒生产的第一、二年在行间间种柴胡,不仅能弥补前期收益不足,还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花椒间种柴胡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一、适地栽种在栽种前首先要考虑栽植区域的自然环境、人工、机械化作业、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GAP)的相关要求等。
    • 卓玛草; 李广; 马维伟; 王钧; 刘强
    • 摘要: 为了探索影响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气象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55个气象站1971—2015年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空间插值及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以0.36°C·10a-1的速率显著增暖,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快速增温阶段,且在1996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存在强烈波动变化,以-2.57 mm·10a-1的速率缓慢下降,1988年发生突变.从空间分布来看,年均气温总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的规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气温倾向率呈现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减的规律,以甘南高海拔地区增温速率最大,达0.47°C·10a-1;研究区降水量空间变化不规律,呈现出研究区中部地区降水少,四周降水较多的空间格局,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逐渐增大,而降水倾向率自西向东递减,陇东半干旱地区出现降水量小幅度的增加,变化速率为2.54 mm·10a-1,气温及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陇东地区呈现暖湿化态势,其他区域整体朝着暖干化方向发展.
    • 卓玛草; 袁建钰; 韩博; 李广; 马维伟; 王钧; 刘强
    • 摘要: 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55个气象站1971—2015年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发育对气象条件的需求,运用综合评判法筛选出7月平均气温、≥10°C积温和年降水量作为玉米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及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气候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突变进行了分析,结合玉米种植地理分布信息,建立适宜度评价模型,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种植适宜区的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45 a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7月平均气温和≥10°C积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以0.29、98.13°C·10 a-1的速率显著增暖,并分别于1994年、2000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存在强烈波动变化,以-2.57 mm·10 a-1的速率缓慢下降,1988年发生突变.(2)从空间分布来看,7月平均气温和≥10°C积温总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的格局;降水量空间变化不规律,研究区中部降水少,四周降水较多.(3)气候变化导致研究区玉米可种植区域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海拔上移了500 m,玉米种植的界限发生了较明显的空间位移,北移、西扩显著,从陇中、陇东、陇南地区扩展至甘南地区,适宜于种植的耕地总面积达2.27×106 hm2,比2000年前增加了5.85×104 hm2,在总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增加了2.4%,其中最适宜区增加最为显著,达15.9%.玉米种植适宜程度区划的区域分配有差异,2000年后甘肃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种植最适宜区耕地面积较之前增加3.84×105 hm2,次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耕地面积分别缩小2.54×105 hm2、7.1×104 hm2和5.9×104 hm2.
    • 刘芬; 胡霞; 王玉安
    • 摘要: 杏风味浓郁、营养丰富,既可鲜食,又宜加工,是人们喜爱的“时令、功能营养型”水果。常食鲜杏、杏仁等,具有润肺止咳、延缓衰老、防癌治癌等积极疗效。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干旱少雨,光照充足,是我国杏主产省份之一。目前,甘肃省鲜食杏栽培总面积3.0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庆阳、平凉的浅山丘陵区,兼有“生态、经济”功能,在地方生态建设及产业扶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闫英杰; 周宏飞; 朱薇; 姚林林
    • 摘要: 中亚地区是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关键地区,雨养农业区作为中亚重要粮食主产区,对世界和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7个全球气候模式(GCM),分析了未来30 a(2021—205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中亚雨养农业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然后根据适宜农作物种植的高程、坡度和土壤类型等条件,识别出雨养农业区宜农耕地分布;采用基于数列匹配度和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法,预估了未来中亚雨养农业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亚雨养农业区年均降水空间分布自东北向西南降低,东部地区降水呈弱增加趋势,RCP4.5和RCP8.5情景下降水增幅分别为1.10 mm·a-1和1.61 mm·a-1,西部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与RCP4.5情景相比,21世纪中期,RCP8.5情景下全年可利用降水量增加了9.8 mm.(2)宜农耕地资源丰富,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北部地区以现有耕地为主,南部和东部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充足.(3)在两种RCP情景下,中亚雨养农业区未来30 a水土资源匹配度大部分处于0.6以上,总体处于较好匹配水平,且RCP8.5情景优于RCP4.5;与全年水土匹配相比,生长季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极不均衡,东部和北部地区匹配系数大部分处于0.84以上,而南部和西部地区均低于0.70.总体上,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亚雨养农业区粮食生产产生双重影响,本文也提出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相关措施.
    • 郭铌; 芦亚玲; 韩兰英; 张某草
    • 摘要: 为了能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不同年份冬小麦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价,以甘肃陇东雨养农业区为研究区域,应用1981-2006年NASA GIMMS NDVI数据以及同期的降水、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数据,通过研究25个冬小麦生长季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特征以及与降水、土壤水分和生育期的相互联系,提出了能对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进行客观定量评价的冬小麦受旱指数WWDI(Winter wheat drought index),并根据气象数据、冬小麦产量和历史年鉴资料对WWDI监测的冬小麦受旱状况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WWDI能够很好地监测冬小麦的全生育期的受旱状况,应用WWDI确定的1981-2006年间冬小麦受旱最严重的几个年份分别是1995,2000和1992年,这几年冬小麦的受旱程度与其气象条件和农业生产状况非常一致;WWDI与冬小麦产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 001),可以作为定量评估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受旱状况的指标。
    • 李瑞; 程宏波; 王芳; 柴雨葳; 陈玉章; 常磊; 黄彩霞; 柴守玺
    • 摘要: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以露地种植为对照(CK),设置了4种玉米整秆带状覆盖方式:带状3行(MS3),带状4行(MS4),带状5行(MS5),带状6行(MS6),比较研究了不同带幅对冬小麦产量、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带幅(MS3、MS4)的秸秆带状覆盖能显著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并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MS3、MS4分别较CK增产69.1%、41.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8.1%、39.1%.MS3与MS4对土壤含水量在不同时期、不同土层均具有增墒和降墒的双重效应,但增墒效应更为突出,全生育期平均分别较CK提高土壤含水量1.00和0.35个百分点.MS3可以显著改善土壤水分在各生育时期各土层的分布情况,其在播种期~越冬期、返青期~孕穗期的供水效果,以及60cm以下土层对60 cm以上土层的水分补给效果均好于其它处理,有利于冬小麦生长、成穗,提高穗粒数,因此MS3更适合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地区的冬小麦生产.%Th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Loess Plateau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emi-arid climate and rain-fed conditions.Four belt mulching groups of whole corn stalk of MS3,MS4,MS5,MS6 were set up in contrast to open field cultivation,so 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net treatments on the winter wheat yield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ropriate straw strip mulching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as evidenced by the winter wheat yield increased by 69.1%and 41.3%re-spectively with MS3 and MS4,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by 88.1%and 39.1%,compared to CK.MS3 and MS4 had dual effects on the increase and the decrease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The increase effect on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more significant.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increased by 1.00 and 0.35 percent respectively,treated by MS3 and MS4 compared to CK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Moreover,MS3 could remarkably 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moisture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as well as water supply effect from the sowing-wintering stage to the green-booting stage.In addition,the water re-charge effect to soil layers below and above 60 cm was superior to other treatments,which was good for the grwoth,the spike formation and the increase of grain number pers pike of winter wheat.Therefore,MS3 is of greater benefit to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characterized by semi-arid climate and rain-fed conditions.
    • 秦振栓
    • 摘要: 播种是小麦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和高质量规范化播种,筛选适宜南阳盆地雨养农业区的最佳播种技术模式,我们选取机械沟播、机械等行距条播、机械宽幅匀播三种主要模式,每种播种模式安排亩播量为10 kg、12.5 kg、15 kg,以机械条播亩播15 kg为对照进行大区对比试验,并进行小麦赤霉病穗部病情调查.结果表明,机械沟播、机械宽幅匀播出苗情况优于对照;机械沟播技术模式保墒耐旱,小麦出苗质量高,苗情发育好,平均产量最高(518 kg/亩),小麦赤霉病穗部发病最轻,值得大力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