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键级

键级

键级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6131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化学第八届量子化学学术会议等;键级的相关文献由175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志刚、秦渝、肖鹤鸣等。

键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6131 占比:99.91%

总计:106227篇

键级—发文趋势图

键级

-研究学者

  • 方志刚
  • 秦渝
  • 肖鹤鸣
  • 王娟
  • 许友
  • 廖薇
  • 李金山
  • 朱依文
  • 胡宗球
  • 井润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代霞; 方志刚; 宋静丽; 王倩; 刘立娥; 朱依文
    • 摘要: 为了分析研究团簇FePS_(3)的成键情况及稳定性,在B3LYP/def2-tzvp水平下,运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团簇FePS_(3)进行全参数优化计算,得到二、四重态下共12种稳定构型。平面五边形构型1(4)的校正能、结合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均最小,热力学稳定性最优。从各原子间化学键的平均键级、平均键长和成键键级贡献率分析发现,团簇FePS_(3)各原子间成键键级贡献率的顺序为:P-S键>Fe-S键>S-S键>Fe-P键。其中P-S键的平均键级较大,平均键长较短,成键强度最大,对团簇FePS_(3)总成键键级贡献率也最大。研究结果可为非晶态合金Fe-P-S三元体系的磁性、电子性质及催化性质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王美玲; 方志刚; 廖薇
    • 摘要: 在B3LYP/Lanl2dz水平下,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团簇NiMo3P进行优化计算,得到四重态4种、二重态5种,共9种稳定构型.其中三角双锥型为团簇NiMo3P的优势构型.对团簇NiMo3P的稳定性与键长、键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型1(4)的热力学稳定性最好,自发形成的趋势最大;团簇NiMo3P各原子间成键强度大小顺序为Ni—P键>Mo—P键>Mo—Mo键>Ni—Mo键;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间的成键强度、对团簇稳定性的贡献度远大于金属-金属原子,但金属原子间的成键对于团簇NiMo3P稳定性的贡献同样不可忽略.
    • 吴庭慧; 方志刚; 王智瑶; 秦渝
    • 摘要: 为了探究微观状态下团簇Co2Mo2P3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中B3LYP/Lanl2dz方法对初始构型进行优化分析,最终得到8种稳定构型,二重态和四重态各4种.通过对校正能和吉布斯自由能等参数进行分析,得出构型1(2)热力学稳定性最好,最不稳定的是构型4(2);键长和键级分析表明,Co-Mo键和Co-P键存在拮抗作用,Co-Co键和Mo-P键具有协同作用.
    • 朱依文; 方志刚; 许友; 候欠欠; 王思怡
    • 摘要: 为研究团簇Mo3S4的成键作用及电子性质,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在B3LYP水平上进行优化计算,得到8种稳定构型,其中单、三重态各4种.对键长、键级、电荷量以及电子自旋密度分布分析表明,各构型中成键强度由大到小为:金属-非金属键(Mo-S)>金属-金属键(Mo-Mo)>非金属-非金属键(S-S);其中Mo-S键作为稳定性的主要贡献者,具有较强的成键作用.团簇呈电中性,且电子均由Mo原子流向S原子,电子流动性的大小为:3(1)<4(3)<2(3)<2(1)<1(3)<1(1)<4(1)<3(3).构型1(3)的电子自旋密度图的对称性与重叠程度均优于其他三重态构型,由此说明构型1(3)的稳定性最好.
    • 朱依文; 方志刚; 许友; 候欠欠; 王思怡
    • 摘要: 为研究团簇Mo_(3)S_(4)的成键作用及电子性质,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在B3LYP水平上进行优化计算,得到8种稳定构型,其中单、三重态各4种。对键长、键级、电荷量以及电子自旋密度分布分析表明,各构型中成键强度由大到小为:金属-非金属键(Mo-S)>金属-金属键(Mo-Mo)>非金属-非金属键(S-S);其中Mo-S键作为稳定性的主要贡献者,具有较强的成键作用。团簇呈电中性,且电子均由Mo原子流向S原子,电子流动性的大小为:3^((1))<4^((3))<2^((3))<2^((1))<1^((3))<1^((1))<4^((1))<3^((3))。构型1(3)的电子自旋密度图的对称性与重叠程度均优于其他三重态构型,由此说明构型1^((3))的稳定性最好。
    • 许友; 方志刚; 秦渝; 廖薇
    • 摘要: 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分别以二、四重态对团簇CoMg2B2存在的所有构型进行全参数优化.排除虚频和相同构型后,得出7种优化构型.其中,二重态构型4种,四重态构型3种.对团簇CoMg2B2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构型1(2)和1(4)分别是二重态和四重态下最稳定结构;Mg-B键和Co-B键有较强的成键作用;不管是二重态构型还是四重态构型,Co-B键和B-B键的键级都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所有构型的电子都是由Mg原子流向Co原子和B原子;优化构型中电子流动性大小的排序为:4^(2)>3^(4)>2^(4)>3^(2)>1^(4)>1^(2)>2^(2).
    • 井润田; 方志刚; 秦渝
    • 摘要: 为深入了解团簇Ti4P的结构稳定性及成键性质,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Lan12方法对设计出的初始构型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了七种优化构型.从能量学角度分析团簇Ti4P各构型的校正能、吉布斯自由能变、结合能可以得到构型1(4)是最稳定的优化构型.对团簇Ti4P的成键性质进行分析发现,Ti-Ti键与Ti-P键键级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其中对团簇Ti4P成键做出较大贡献的为Ti-P键.此外无论从能量学角度还是成键性质上分析,重态的多样性都不是影响优化构型稳定性和Ti-Ti键、Ti-P键键长、键级的主要因素.
    • 井润田; 方志刚; 秦渝
    • 摘要: 为深入了解团簇Ti4P的结构稳定性及成键性质,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Lan12方法对设计出的初始构型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了7种优化构型.从能量学角度分析团簇Ti4P各构型的校正能、吉布斯自由能变、结合能可以得到构型1(4)是最稳定的优化构型.对团簇Ti4P的成键性质进行分析发现,Ti-Ti键与Ti-P键键级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其中对团簇Ti4P成键作出较大贡献的为Ti-P键.此外无论从能量学角度还是成键性质上分析,重态的多样性都不是影响优化构型稳定性和Ti-Ti键、Ti-P键键长、键级的主要因素.
    • 许友; 方志刚; 廖薇; 秦渝
    • 摘要: 为深入了解Co-P非晶态合金的特性,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Lanl2dz水平下对团簇Co4 P模型进行优化,最终得到6种优化构型.分别通过键长、键级以及态密度对团簇Co4 P的成键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Co-P键对团簇Co4 P构型的稳定性提供了较大贡献;Co-P键的杂化方式包括p-d、p-p和p-p-d 3种,其中Co-3d轨道与P-3p轨道形成了较强p-d杂化作用,进一步促进了Co-P键的稳定形成;Co-4s轨道、P-3s轨道及P-3d轨道对团簇Co4 P的贡献极小.另外,通过对Co、P原子的HOMO及LUMO轨道贡献率进行分析,发现Co原子是团簇Co4 P的潜在催化活性位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