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银行规模

银行规模

银行规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0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2458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首席财务官、当代经济科学、经济与管理评论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银行治理研讨会、金融创新、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等;银行规模的相关文献由198位作者贡献,包括曲洪建、廉永辉、张琳等。

银行规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0.6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458 占比:99.34%

总计:22608篇

银行规模—发文趋势图

银行规模

-研究学者

  • 曲洪建
  • 廉永辉
  • 张琳
  • 付强
  • 刘奕峰
  • 吴鹏
  • 张相贤
  • 杨冰
  • 王建平
  • 胡世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波
    • 摘要: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制度环境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能否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解答这一问题可以为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研究发现:存款保险制度弱化了净息差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负向关系,加强了非利息收入占比和银行规模与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负向关系,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效。
    • 卫梦洁
    • 摘要: 银行业作为国内金融发展的重要部门,面临着来自金融开放所带来的国内外的竞争,这些竞争势必会对银行的经营收入、成本和市场份额等产生影响,由此会改变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因此,文章选取2011—2019年中国55家商业银行数据,站在法定和事实金融开放的角度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的变动,并探索了金融开放—银行规模—银行市场实力的中介机制,丰富了金融开放对于银行业结构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拓展了金融开放的研究视角,为推动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提供了微观证据。
    • 赵胜民; 屠堃泰
    •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渗透,各家银行陆续布局金融科技。技术的进步与运用是否有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和文本分析技术构建了金融科技度量指标,并基于2010—2019年我国60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通过面板门限模型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金融科技与银行风险存在非线性关系,其影响因银行规模而异,即随着银行规模的增加,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的抑制效果由无效转为有效,随后非线性增强,具有显著的双重门限特征。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引起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化是影响其风险水平的有效途径。先进技术显著提升了大型银行的利息收入水平(资产端)和客户存款比例(负债端),银行风险降低。而中小型银行自身具有局限性,科技的投入尚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提升,风险改善不明显。拓展分析表明,在常规业务之外,金融科技也给影子银行业务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影子银行规模扩张,这可能会导致银行的隐性风险提高。
    • 董奋义; 申涵
    • 摘要: 选取2009—2018年28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基于银行类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研究高管团队(TMT)多样性与银行创新能力的关系,剖析股权集中度与银行规模对上述关系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TMT年龄、学历和任期多样性对银行创新能力均有负向影响;而TMT性别多样性与银行创新能力正相关.②股权集中度弱化了TMT任期多样性对银行创新能力的负向影响,强化了TMT性别多样性对银行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银行规模能够弱化TMT年龄和学历多样性对银行创新能力的负向影响.
    • 王丽珍; 张简荻; 陈华
    • 摘要: 针对银行挤兑风险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单一银行内部客户的取款行为,或者两个相同规模银行的挤兑风险传染问题.本文基于DD模型设计不同信息透明度下存在两个不同规模银行主体的经济学实验,研究银行保险制度背景下银行挤兑风险从大银行传染至小银行以及从小银行传染至大银行的潜在原因和传染路径.研究表明:当信息透明度较高时,大银行客户倾向于关注银行基本面信息,以银行流动性水平作为取款动机的决策依据,而小银行客户的取款行为则主要取决于与银行其他存款人的内部协调;当信息透明度不足时,银行存款人易受外界信息干扰而出现恐慌挤兑行为,无论大小银行是否存在关联,挤兑风险由小银行传染至大银行的可能性较低,但由大银行传染至小银行的可能性很高;当信息透明度极低时,银行存款人的利益很可能受到损害.本研究为银行“羊群效应”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防范与化解提供了理论借鉴.
    • 张瑜; 吴静怡; 王新军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2011—2018年期间的静态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数据探究存款保险制度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破产风险的影响;从银行性质和银行规模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存款保险制度对于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破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存款保险制度总体上显著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破产风险;对于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均降低了银行破产风险;但是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存款保险制度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影响较小;与大中型银行相比,存款保险制度对小型银行影响较小.
    • 盛天翔; 朱政廷; 李祎雯
    • 摘要: 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资问题一直受到高度关注.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主要采用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受制于信息获取效率、处理成本和风险识别能力等因素,传统的两类贷款技术无法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近年来,金融科技被逐步运用于小微企业信贷,对传统贷款技术产生较大推动作用.但是,对于金融科技影响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的实际效果及作用机制尚缺乏足够的讨论和检验.基于贷款技术视角,采用2015年中国小微企业调查数据和北京大学普惠金融指数,以4177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如何通过贷款技术影响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经过回归模型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替代和内生性处理等稳健性检验,验证研究结论是否稳定.研究结果表明,①金融科技运用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②金融科技有利于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递,改变传统贷款技术,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并且对基于硬信息的交易型贷款技术提升作用更明显.③金融科技有助于大型银行升级传统贷款技术,提升小微企业信贷供给能力,可能改变中小银行优势现象.④受金融科技发展程度和应用环境影响,金融科技促进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效果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效果最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研究结果丰富了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相关理论,为贷款技术优势之争和银行规模优势之争提供了新的依据,为金融科技促进小微企业信贷供给的理论机制补充经验证据,对金融科技的运用和银行业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曾懿亮; 王亚楠; 张定胜; 傅强
    • 摘要: 笔者基于Sharpe (1990)提出的商业银行贷款与隐藏合约基础模型,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规模和特点,引入商业银行贷款额度的假设条件,分析大型商业银行和小型商业银行的借贷特征和行为,探究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多期均衡中所采取的最优贷款利率定价策略.在均衡结果中得到,在高额贷款需求和较低不良贷款率的市场借贷环境中,大型商业银行将采取竞争定价策略,小型商业银行将更注重发展关系型借贷的结论.论文的实证部分,结合北京地区2014-2017年27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数据对理论命题进行了假设检验,实证结果与理论模型的结论相符,大、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的贷款定价存在较强的竞争行为.建立信息透明、定价合理的贷款市场对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政策方面建议以提高贷款供给和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为主.
    • 谭春枝; 耿晓旭; 许桂华
    • 摘要: 构建流动性风险传染理论模型,利用129家银行的数据,从流动性短缺银行数、短缺额度及风险传染轮数模拟了风险传染的动态演化,并检验了银行规模、关联度对流动性风险传染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面对流动性冲击,我国银行系统是脆弱的,且从2014年开始,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加大;国有控股银行作为流动性危机触发因素会引起较大传染效应,民生银行等全国股份制银行及北京银行等城商行若出现流动性危机,也会致较多银行出现流动性短缺;银行资产关联度越高,流动性风险传染越严重;银行相对规模对流动性风险传染具有异质性的负向影响,即对于上市银行,相对规模越小,其流动性风险传染效应越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