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重要性
系统重要性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法律、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112941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当代经济科学、中国市场、财经理论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第二届银行治理研讨会等;系统重要性的相关文献由15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洋、何康、孙治等。
系统重要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112941篇
占比:100.00%
总计:4113030篇
系统重要性
-研究学者
- 刘志洋
- 何康
- 孙治
- 徐文韬
- 徐锐
- 李玥
- 杨慧
- 洪振扬
- 王素珍
- 王道平
- 王鹏
- 范小云
- 贾彦东
- 郭宏宇
- 陈剑锋
- 饶志宏
- Bu Lin
- Li Zheng
- Tu Xiaofeng
- 丁悦2
- 丁慧
- 万思杝
- 付克华
- 任若恩
- 伍燕然
- 伏军
- 余彦
- 余航
- 倪乐竞1
- 冯鸿凌
- 刘亮
- 刘文超
- 刘澜飚
- 刘羿
- 包春兵
- 卜林1
- 占煜
- 卢伊丽
- 吉敏
- 吴云峰
- 吴娅玲
- 吴康成
- 吴敏
- 吴琳琳
- 吴登生
- 吴竹君2
- 唐文
- 姜永宏
- 孙国峰
- 孟祥璐
-
-
胡可为;
安毅;
刘文超
-
-
摘要:
文章选取2007年1月至2021年4月的日数据,基于极端风险溢出视角,采用cross-quantilogram模型对我国证券、银行、保险三个金融部门与股市间的风险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重点考察各金融部门在2008年、2015年、2018年股灾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系统性风险,评估其系统重要性与脆弱性。结果表明:全样本下各金融部门与股市间存在显著的双向极端风险溢出效应;各金融部门的系统重要性与脆弱性在不同极端事件中存在着异质性特征,其中证券部门在历次极端事件中表现最强。
-
-
邹奕格;
粟芳
-
-
摘要:
随着保险公司的投资规模扩大,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风险引致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根据风险贡献和风险敞口的大小,保险公司在投资风险引致系统性风险的过程中扮演着系统重要性机构或脆弱性机构的角色。本文基于共同资产网络模型,构造出度量保险公司的系统重要性和系统脆弱性、以及保险公司间传染性的方法。根据模型推导结果,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杠杆和关联性是影响保险公司具有不同角色和不同传染关系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k均值聚类分箱和Gini系数,利用现实保险公司经营数据进行了实证验证。揭示出资产规模和杠杆分别是导致保险公司具有系统重要性和系统脆弱性的决定性因素。进而继续通过回归分析找出对不同角色具有影响的其他公司内部特征,供监管机构提前关注监控对象并防控风险。
-
-
金天
-
-
摘要:
金融是资本、技术和信息高度密集的行业,更是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关键领域。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蓬勃发展,金融服务形态更加复杂多变,传统的金融监管力量已略显单薄。从行业实践看,数字科技能够助力防控金融风险,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
-
-
汪洪波
-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明确了数据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性资源的地位。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算所)作为我国兼具集中清算和中央证券存管双重职能的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注重以标准化为抓手,一体推进数据治理落地生根,通过打通数据统一整合的“堵点”,解决构建完善治理体系的“难点”,消除数据安全共享的“痛点”,深入挖掘数据“富矿”应用价值,努力夯实金融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数据基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二次跨越”。
-
-
刘志洋;
孟祥璐
-
-
摘要:
选取25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9年半年度面板数据,分析杠杆率和监管资本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调整速度,并引入SIFI指数分析系统重要性对商业银行资本调整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杠杆率调整速度低于监管资本比率调整速度;系统重要性银行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资本调整方面存在异质性,系统重要性银行三种资本比率的调整速度慢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且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资本调整过程中倾向于使用权益类和资产类指标,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在资本调整过程中倾向于使用资产类和负债类指标。
-
-
-
张驰;
陈科帆;
李维颖
-
-
摘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期的监管多集中于微观视角,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和风险防范,危机中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引发监管部门对规模较大、跨区域经营、关联度较高的金融机构的关注。随着金融自由化加深和金融创新推进,为更好地应对潜在金融风险,亟需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特别是逐步搭建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文章分析和评估了美国和欧盟系统重要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评估方法和监管框架,并结合中国系统重要性机构监管沿革,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
聂思玥;
马雯霞
-
-
摘要:
基于改进的"去一法",运用前沿的?LGC(%)指标分析我国金融机构风险贡献度的截面和时序特征,并基于风险贡献度因子和规模因子构造了度量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的指标.研究结论认为:首先,相比于信托业,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风险贡献度相对较高,其中规模相对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贡献度排名靠前;其次,风险贡献度指标所呈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变动趋势与实际的金融风险事件的周期变动趋势相同,能有效识别风险事件;再次,分析影响风险贡献度的潜在因素,发现结果与现有文献相同,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规模和业务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最后,基于金融机构系统重要性指标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中排序靠前的金融机构,且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
-
洪振扬
-
-
摘要:
本文基于GARCH模型测算银行系统和14家上市银行的动态Va R、Co Va R、ΔCo Va R、%Co Va R,测度单个银行面临的风险和单银行面临极端损失时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与风险贡献度。研究发现以下结论,第一,单个银行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明显,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程度相近,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较小。以风险溢出角度来衡量系统重要性银行时,银行资产规模不能决定银行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程度;第二,银行的在险值高并不意味着银行对于系统风险的贡献程度高,以Va R衡量单个银行风险时,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水平,其排序从小到大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但是以风险溢出角度衡量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时,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最低,风险贡献率最小。
-
-
洪振扬
-
-
摘要:
本文基于GARCH模型测算银行系统和14家上市银行的动态VaR、CoVaR、ΔCoVaR、%CoVaR,测度单个银行面临的风险和单银行面临极端损失时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与风险贡献度.研究发现以下结论,第一,单个银行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明显,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程度相近,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较小.以风险溢出角度来衡量系统重要性银行时,银行资产规模不能决定银行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程度;第二,银行的在险值高并不意味着银行对于系统风险的贡献程度高,以VaR衡量单个银行风险时,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水平,其排序从小到大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但是以风险溢出角度衡量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时,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最低,风险贡献率最小.
-
-
-
-
-
-
-
-
-
-
-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公开公告日期:2016-05-11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度量方法和系统。其中,该方法至少包括:步骤1:确定银行系统的负债初始向量和非银行间资产净值初始向量;步骤2:模拟非银行间系统在第sim次模拟中,受冲击状态时受到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所导致的损失,并集成这些损失,形成总的冲击;步骤3:确定非银行间系统受到第sim次模拟冲击后的银行系统的负债向量以及非银行间资产净值向量;步骤4:确定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冲击下的系统性风险测度;步骤5:确定单个银行在第sim次模拟冲击中的系统重要性;步骤6:确定单个银行模拟冲击中的系统重要性均值。通过本发明实施例,至少解决了如何准确地度量银行系统重要性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