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基础设施
金融基础设施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38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5255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中国货币市场、金融会计、金融发展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八届中国破产法论坛暨《企业破产法》实施实施十周年纪念研讨会等;金融基础设施的相关文献由337位作者贡献,包括姚前、曾于瑾、何志刚等。
金融基础设施—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5255篇
占比:99.48%
总计:65593篇
金融基础设施
-研究学者
- 姚前
- 曾于瑾
- 何志刚
- 商瑾
- 山东省金融稳定报告分析小组
- 何德旭
- 姚玉洁
- 俞勇
- 刘思弘
- 刘铮
- 北方金融编辑部1
- 周永林
- 唐华云
- 姜琳
- 曾之明
- 有之炘
- 朱佳宝
- 李晓卿
- 欧阳旭东
- 潘慧
- 郑鸿
- 钟言
- 陈宁
- 丁亚华2
- 丁振辉
- 万泰雷1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
- 中国人民银行贵港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 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课题组
- 乔智
- 于添1
- 付云飞
- 付晓亮
- 任丽丽
- 任占伟
- 任鹏飞
- 何峰
- 何玲实
- 何芳
- 何虹
- 俞利强
- 关丽鸣
- 冯小龙
- 刘一楠
- 刘云昭
- 刘俊山
- 刘俊礌
- 刘凡1
- 刘川
-
-
姚前
-
-
摘要:
本次试点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数据让监管更智慧”的战略指导下,以区域性股权市场作为场外市场切入点,抓住区块链创新变革的契机,采用监管与市场同步建设方式,尝试构建全新的“监管链-业务链”双层体系,推动构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夯实多层次资本市场基石。
-
-
-
金磐石
-
-
摘要:
“无科技、不金融”,“无云计算、不科技”,云计算作为底座技术,影响金融产品的运营及创新,是构建稳健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关键。建设银行着眼于未来发展,超前布局云原生技术,建设建行云,优化敏捷研发平台,提升科技供给能力,赋能业务创新发展,助力行业生态建设。一、建行云及云原生探索之路“烟囱”式的系统、数据孤岛、重复建设等问题曾是金融信息化进程中的共性难题。
-
-
周文斌
-
-
摘要:
对照国际组织关于金融基础设施的原则,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建立了直接持有、一级托管账户体系,实现了券款对付结算和全额实时逐笔结算处理,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立足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债券市场应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在债券市场开放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更加关注风险,坚持账户本土化,坚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
-
姚前
-
-
摘要:
区块链技术发轫于10年前的数字货币浪潮,是新型的价值登记和交换技术,被誉为“信任机器”。如果说证券无纸化、电子化业务处理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一次金融基础设施革命,那么证券数字化、去中心化业务处理则将可能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第二次金融基础设施革命。
-
-
谢东伸
-
-
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功能不完备等摩擦性因素,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困难重重与可持续性不强。随着国家对普惠金融的不断重视,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成为时代必然的选择。本文从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和金融基础设施等不同角度对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对比和政策剖析得出四点主要结论:一是大型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最大、增速最高;二是农村类金融机构金融覆盖度持续扩大;三是信息不对称和担保体系不健全严重阻碍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质效;四是要密切关注大型商业银行在普惠领域的风险积聚和商业可持续。最后,提出商业银行兼顾社会效益和商业可持续、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提升服务价值、打造差异化特色普惠金融产品等多方面政策建议。
-
-
张欣;
唐洁珑
-
-
摘要:
金融科技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我国债券市场成立之初,国债以纸质形式分散托管于中介机构,市场乱象频发。中央结算公司利用信息科技,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债券无纸化转型,建立了世界领先的债券登记托管结算体系,成为金融科技助力债券市场建设的成功范例。此后,利用金融科技持续赋能登记托管结算体系建设。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金融科技不断涌现,为债券市场发展带来机会与挑战。对此,应坚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的原则,结合金融科技的本质核心和发展规律,以开放和辩证的态度,主动探索新兴技术,同时也应客观理性评估具体实践效果,实现债券市场建设质效的新提升。
-
-
-
-
摘要:
近日,上海疫情呈现区域聚集、全市散发特点。人民银行驻沪金融基础设施机构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置机制,确保金融服务不中断,为上海筑起金融抗疫防线。保金融基础设施运行“不中断”外汇交易中心开辟安全的互联网、虚拟专线网络(VPDN)等“专用道”远程接入,已有近200家重要机构实现远程接入,同时守牢安全线,实现生产系统异常监控、事件和服务请求处理等运维工作的远程操作,有效满足疫情期间机构居家、现场多点交易需求。
-
-
田昆
-
-
摘要:
2022年以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要发展普惠金融,创新信用融资服务和产品,加快信用信息共享步伐,扩大信用贷款规模,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征信系统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解决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市场化征信机构不断提升产品研发能力,为金融机构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征信产品,倡导“普”——降低信贷成本及融资门槛,助推“惠”——为经济金融市场增活力、强韧性、稳发展、促改革保驾护航。
-
-
李晓卿;
刘知鸿
-
-
摘要:
2022年3月,新冠疫情席卷全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机构业务开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承载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素市场60%交易份额的在沪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之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肩负着保障金融市场大动脉畅通的重任,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发布“抗疫保障二十条”,依托即时通讯平台iDeal提供多项便捷、安全、高效的交易、发行服务以及市场管理、政策操作和市场支持服务,多措并举保障银行间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本刊组织专题,介绍科技赋能金融抗疫的各项服务。
-
-
陈本菲
- 《第八届中国破产法论坛暨《企业破产法》实施实施十周年纪念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就我国个人破产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工作,理论研究深入,立法建议清晰明确.本文试图从金融基础设施的角度出发,围绕个人破产与金融基础设施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我国个人破产立法的价值以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个人破产立法提供的制度支撑,从而论证我国个人破产立法的正当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