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资源
铜资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1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矿业工程、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45500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中国国土资源经济、中国粉体工业、采矿技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1(第二届)中国再生铜产业链发展论坛、2007年中国矿业循环经济论坛、第七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等;铜资源的相关文献由269位作者贡献,包括柳群义、陈甲斌、曹异生等。
铜资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5500篇
占比:99.83%
总计:145747篇
铜资源
-研究学者
- 柳群义
- 陈甲斌
- 曹异生
- 于润沧
- 刘广龙
- 唐建
- 张希忠
- 张莓
- 王恭敏
- 陈其慎
- 黄仲权
- 余良晖
- 刘国平
- 叶大钊
- 周国立
- 姚海琳
- 孙学森
- 孙晓峰
- 左治兴
- 左绿水
- 左铁军
- 张克利
- 徐新
- 文博杰
- 方国芳
- 朱灏
- 李宇圣
- 杨涌
- 杨爱凤
- 欧胜
- 王勇
- 王安建
- 王昶
- 王欢
- 羊建波
- 肖红星
- 胡平杰
- 舒良
- 蒋力
- 许梦阳
- 赵越
- 邴文政
- 郭正训
- 陆金忠
- 陈克新
- 马茁卉
- 高东瑞
- 高云芳
- 黄师强
- 丁万鱼
-
-
陈红伟
-
-
摘要:
文章在阐述全球铜资源现状的同时,对2020年和2021年全球铜产量做了对比,认为疫情对2021年全球铜产量的影响有限;结合目前全球疫情现状,预测2022年全球矿山铜产量相对于2021年继续小幅增长,约为2200万吨。
-
-
陈甲斌
-
-
摘要:
我国铜矿资源禀赋较差,对外依存度持续多年超过70%。“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铜需求继续增加,需求峰值可能出现在2030—2035年,铜资源供应“大头在外”的格局不可逆转。当前,全球已形成以智利、秘鲁等少数国家为主导的全球采矿和以中国为主导的集中冶炼生产格局,叠加全球资源问题政治化、近期资源民族主义全球化、矿产品价格金融化等因素影响,我国铜资源保供形势更为严峻。对增强铜资源保供能力的政策建议:①需要实施国家专项政策,充分释放国内保供潜能,以便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处置能力;②需要分区加强海外资源勘查开发合作,并主动适应资源东道国产业链本土化要求,保障海外投资合法权益,稳定增长海外供应份额;③丰富平抑资源价格政策工具来应对市场风险,维护全球资源市场稳定。
-
-
罗小林
-
-
摘要:
经由多年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开始进入转型阶段,对选矿工艺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铜硫矿的角分析,首先阐述了我国铜资源概况,其后详细分析了我国铜硫矿类型与选矿工艺,最后围绕铜硫矿选矿工艺试验展开具体探讨,切实提高铜产品质量,获得高品位精矿。
-
-
肖瑶
-
-
摘要:
铜矿资源丰富,开采量有限而铜消费与日俱增,因此铜资源的有效回收具有重要意义。铜渣的回收方式有三种,浮选法是应用最广泛的,而在浮选流程冷却过程至关重要。目前,关于铜渣缓冷的研究仅限于实验和少量数值仿真,数值仿真的可行性高,建议就铜渣的缓冷过程中进行数值模拟,以优化铜渣回收过程中的缓冷技术,为提高铜渣回收率提供重要依据。
-
-
韩见;
夏鹏;
邢佳韵;
朱清;
武海炜;
潘志君;
王芳
-
-
摘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每年消耗全球近一半的铜资源.但国内铜矿资源紧缺,产量相对有限,2019年对外依存度高达78%.本文主要从中国铜资源供需形势、进口来源地风险分析、铜资源公司综合竞争力、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铜资源供应影响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中国铜资源供应形势,并给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加大国内铜资源的勘查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力争保障国内关键产业铜资源的自给;二是加强多边国际合作,降低铜资源的进口集中度;三是给予在海外投资的中资企业相应的政策和金融支持,积极扩大海外冶炼产能,打通非洲铜资源上下游产业链.
-
-
孙晓峰;
梁帅表;
高飞;
陆金忠
-
-
摘要:
西藏已探明的铜矿资源储量占全国铜资源储量的一半以上,因而成为我国重要的铜矿资源战略储备基地.西藏地区铜资源主要集中在藏东的玉龙铜成矿带、拉萨至日喀则的冈底斯东段铜成矿带、阿里地区班公湖至那曲地区怒江源的班公湖-怒江铜成矿带.通过分析各成矿带周边地区的工业基础、发展重点、建厂条件和物资运输成本,建议玉龙铜矿的铜精矿全部放在昌都藏东产业园内冶炼加工,拉萨地区和阿里地区的铜精矿运至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内冶炼加工.最后,从建厂规模、冶炼工艺、副产品硫的去向以及污染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建议在昌都建设一座铜冶炼厂,冶炼规模为35万t/a,冶炼工艺采用富氧底吹、侧吹工艺,冶炼烟气中的SO2用于制备硫酸.
-
-
-
刘晨曦1
-
-
摘要:
北宋初年用了大约30余年的时间在江南开发铜矿,并在饶、池、江、建四州建立骨干铸钱监。这次开发改变了之前唐代铜矿开采的地理分布格局,宋初铜矿开采和铜钱铸造的中心彻底转移到江南地区,这也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缩影。宋初在江南开发铜矿和铸造铜钱,既是因为时人观念中认为"江南多出铜",也是统一货币,实现国家经济统一的需要。江南地区具有开发铜矿和进行铜钱铸造的先天优势。矿产资源的丰富蕴藏为开发铜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产铜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又为资源开发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并且便于产品的运输。
-
-
-
-
摘要:
各国国旗上面的每个细小图案,包括颜色都是有着特定含义的。甚至,我们还能通过国旗知道这个国家盛产哪些矿产。塞浦路斯是一个很小的岛国,它的国旗是一面由铜色塞浦路斯岛地形图、绿色橄榄枝和白色的背景组成的旗帜。由于塞浦路斯盛产铜,因此黄色代表着该国的铜资源。
-
-
-
-
唐建;
于润沧
- 《第七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中国矿情决定铜资源必须靠"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面对全球资源丰富,垄断和再分配日渐明显的格局,我国应尽快建立起铜资源多元、稳定、安全、经济的供应体系.制定规划,立足国内建立战略储备机制;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支持境外开发;按照国际通行作法,激励企业利用全球资源.
-
-
张希忠
- 《2005年第二届中国国际金属回收市场及技术论坛》
| 2005年
-
摘要:
中国一直是铜资源紧缺的国家。计划经济时期,为了缓解铜供需之间的矛盾,国家一直采用“限制用铜”的政策。市场经济之后,铜的利用已经不受任何限制,因此铜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消费量逐年增加,铜资源供需的矛盾也在加剧。尽管铜产量逐年增加,但还没有从根本上缓解铜资源紧缺的局面。rn 目前中国铜资源不足主要依靠进口铜精矿、精铜、铜材和废铜来补充,而且进口量据高不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资源进口国。铜资源紧张的局面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困扰铜工业的发展。
-
-
王恭敏
- 《中国国际铜业论坛》
| 2004年
-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有色金属工业在今年1-8月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它的影响,然后重点论述了铜资源的供需、进出口情况,针对国内铜资源紧张的状况提出了国内铜资源找矿勘探和开采、国外联合进口、以及利用再生资源等解决铜资源供求矛盾,加快铜循环经济发展的解决办法.
-
-
张希忠
- 《中国国际铜业论坛》
| 2004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铜资源和再生铜资源情况的分析,指出中国未来十年铜产量还不能满足消费的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外废杂铜资源,是弥补铜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但在发展再生铜产业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和重视世界废铜资源的可供量、再生铜熔炼技术、再生铜环境保护等问题,使中国再生铜产业规范有序地发展.
-
-
-
叶锦华;
芮宗瑶;
孙延绵;
张莓;
孟祥金
-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
| 2005年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铜年消费量不断上升,需求增长加快,特别是到1999年以后呈现增长快速攀升趋势。1992~2003年,我国铜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4.8%。1992年我国铜年消费量突破100万吨,1999年突破了200万吨,9年间翻了一番;2002年突破400万吨,3年间又翻了一番。2003年我国铜消费量达到460万吨,约占世界铜消费量1544万吨的30%。我国铜的年消费量已经超过美国(227万吨)、日本(121万吨)和德国(111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本文对我国铜矿的资源形势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在我国应该主要找寻的铜矿类型,浅谈了我国最有远景潜力的铜矿成矿区带。
-
-
李淳中
- 《2002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会议》
| 2002年
-
摘要:
就西部铜资源及行业现状,特别是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论述了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西部省区如何开发铜资源、建设铜工业.提出了西部铜工业发展要依托现有基地,整合资源配置;加强地质勘探、稳定原料自给;发展湿法炼铜技术,提升产业水平;培育上市板块、增强竞争能力等相应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