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伤害
道路交通伤害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3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公路运输、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48256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疾病监测、上海预防医学、中国健康教育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届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会议 、中国·国际第11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江西省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十一次流行病学学术交流会议等;道路交通伤害的相关文献由422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蔚、张永青、李小宁等。
道路交通伤害—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8256篇
占比:99.88%
总计:148429篇
道路交通伤害
-研究学者
- 吴蔚
- 张永青
- 李小宁
- 沈孝兵
- 黄明豪
- 王声湧
- 张徐军
- 郭春燕
- 喻彦
- 杨国平
- 段蕾蕾
- 蒋岳
- 俞敏
- 刘辉
- 姜伟
- 崔梦晶
- 杨莉
- 梅丹
- 王森
- 王湘苏
- 胡国清
- 胡壮俐
- 谭鸿
- 赵鸣
- 邓晓
- 邓艳华
- 鄢涛
- 顾月
- 孔斌
- 庞媛媛
- 李丽萍
- 李黎
- 涂志斌
- 田丹平
- 袁萍
- 邓欣
- 钟节鸣
- 陈永维
- 高林
- 黄思兴
- 黄渊秀
- 丁可
- 丛黎明
- 于长久
- 何作顺
- 何琼
- 侯心一
- 农乐颁
- 刘勇
- 刘宽林
-
-
张梦;
刘剑君;
么鸿雁;
于石成;
亓晓;
郑文静;
王琦琦
-
-
摘要:
目的了解代驾司机驾驶相关健康问题并识别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在北京、天津、杭州和遵义四个地区通过招募选取代驾司机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其过去12个月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道路交通伤害、过去30天内感觉疲劳、身体不适这三种与驾驶相关健康问题的发生情况,并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代驾司机驾驶相关健康问题(道路交通伤害、感觉疲劳或身体不适)发生率为52.29%。过去12个月内发生道路交通伤害、过去30天内感觉疲劳和过去30天内身体不适的发生率分别为4.59%、50.46%和6.12%。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兼职、每周锻炼2次及以下、不按时吃三餐、有长时间驾驶经历和有睡眠问题的代驾司机发生驾驶相关健康问题的风险较高(P<0.05),OR值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1.922(1.013,3.647)、2.032(1.213,3.402),3.187(1.556,6.529)、2.006(1.124,3.581)和3.240(1.733,6.059)。结论本研究发现代驾司机在驾驶过程感觉疲劳的发生率较高,感觉身体不适和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率较低。兼职代驾司机发生驾驶相关健康问题的风险更高。
-
-
马艺函;
胡明
-
-
摘要:
道路交通伤害(road traffic injury,RTI)是涉及世界各国最重要的健康和社会政策问题之一。健康教育是道路交通伤害预防涉及工程(engineering)、执法(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环境(environment)和评估(evaluation)“5E”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降低人群道路事故发生风险的可行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不同人群RTI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具体措施以及发展前景,总结现有干预的不足,以期为从事RTI干预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新颖的研究视角和基础的研究资料。
-
-
向珍君;
计玉容;
于海玲;
杨桦;
邵石雨
-
-
摘要:
基于北京市120院前医疗急救道路交通伤害相关资料,分析道路交通伤害的区域差异,指出道路交通伤害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存在中度以上的空间聚集,对于指导区域内院前医疗急救资源配置和“绿色通道”建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
-
阴衍哲
-
-
摘要:
研究表明,汽车在时速50公里情况下若发生碰撞,车内物体在碰撞瞬间会产生大约30倍自身重量的惯性力。不难想象,若儿童在后排“飞”出去,撞上玻璃、椅背、仪表台等,必将造成无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18.63万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伤害,其中,超过1/3死于乘车过程中。
-
-
李心仪;
叶佳欣;
林爽;
端木呈瑶;
吕丹;
方晓伟
-
-
摘要:
本文采用Eviews软件对浙江省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进行预测,初步对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有一定的掌握,并为控制道路交通死亡人数提供一定依据.通过收集2004-2019年浙江省的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数据,并运用ARMA模型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未来浙江省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呈缓慢的下降趋势.
-
-
-
张乾通;
廖海东
-
-
摘要:
目的 了解近年来海岛城市道路交通伤害院前医疗急救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以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由该中心受理的道路交通伤害患者7136例为对象,把损伤部位及人群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作为调查指标,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136例中男4109例,女3027例,男女比例为1.4︰1;年龄2~69岁,主要年龄分布范围20~40岁,占50.4%.道路交通伤害以6、7、9、10月份高发,发生率均在10%左右;以7:00~、13:00~、17:00~高发,发生率均在15.0%左右.伤害发生部位以头面部(40.4%)及四肢(下肢20.1%,上肢19.7%)为主.结论 控制与预防道路交通伤害需做好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是致力于海岛旅游城市道路交通伤害预防的当务之急.同时,根据不同时段、不同伤害部位采取相应管理办法,完善海岛旅游城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
-
-
韩梦霄
-
-
摘要:
“根据《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状况研究报告》,2013年涉及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接近2万,其中超过3900名儿童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如果按照每个家庭有两个儿童估计,平均每天有30个家庭将承受交通事故带来的伤害。”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首席代表和执行总监崔民彦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她对于儿童出行安全的深深担忧。
-
-
赵情;
王亚飞
-
-
摘要: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正式印发为我国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迈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方向和策略支撑.实现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目标,需要我们对目前交通状况全面分析、庖丁解牛,针对各项问题"对症下药".其中,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中国儿童第二位伤害死因,儿童交通安全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交通强国"目标的实现必然也需要对儿童交通安全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并逐步改善儿童交通状况.本文从儿童交通事故的原因、特点和措施三个层面来分析,探讨如何提升儿童交通安全,为"交通强国"要求的"切实提高交通安全水平、营造文明交通环境,推动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提供策略参考.
-
-
SUN Jinwei;
孙晋伟;
Zhang Guangxin;
张广昕
- 《第十届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全球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每年有124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2000到5000万人受伤.目前,全球在导致人类十大伤残死亡原因中,道路交通伤害排在第十位,该排名预计到2020年上升到第三位.2008年,发展中国家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占全球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85%以上,其中96%为儿童死亡.此外,全球因交通事故导致的残疾中,发展中国家大约占90%.由于机动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道路交通伤害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日益严重.
-
-
张徐军;
顾月;
柯维夏;
崔梦晶;
涂志斌
- 《江西省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十一次流行病学学术交流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中、美两国道路交通伤害的情况,分析中国道路交通伤害的现状以及道路交通伤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我国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9年中国与美国道路交通伤害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万车死亡率、10万人口死亡率、碰撞死亡比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中国及美国道路交通伤害10万人口死亡率与人均GDP的关系。结果:中国事故起教与死亡人数在2000~2002年呈上升趋势,2003~2009年呈稳定下降的趋势,10年间事故起数下降幅度为58.93%,死亡人数下降幅度为25.33%;10万人口死亡率在2000~2002年呈上升趋势(7.27~8.79人/10万人),2003~2005年开始呈现稳中有降的迹象(8.08~7.60人/10万人),2005~2009年出现明显下降趋势(7.60~5.10人/10万人);万车死亡率在2000~2009年均呈现下降趋势(15.6~3.63人/万车),年均下降1.49人/万车;碰撞死亡比总体呈上升趋势(0.15~0.28),2009年碰撞死亡比高出2000年近1倍。中国的死亡人数、万车死亡率以及碰撞死亡比明显高于美国,而事故起教、死亡人数以及万车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均快于美国;中国的10万人口死亡率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美国人均GDP与10万人口死亡率未呈现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我国目前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与美国相比依然严峻,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道路交通伤害死亡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
-
-
吴蔚;
张永青;
黄明豪;
李小宁;
沈孝兵
- 《第六届全国环境与职业医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目的]了解南京市社区居民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和态度情况,为有效开展社区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多级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调查社区,对社区居民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和态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居民道路交通伤害知识和态度的影响.[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的居民,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和态度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男性居民交通法规知晓率、非机动车行车知识正确率、电动自行车知识正确率均高于女性.居民对交通警察及交通信号认识的正确率、高速公路限速知识正确率、机动车驾驶知识正确率、非机动车行车知识正确率等均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万~4万元的居民愿意接受交通安全免费教育的人数最高.[结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应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针对性的措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