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院前急救模式

院前急救模式

院前急救模式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1年内共计7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4115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院前急救模式的相关文献由119位作者贡献,包括宋红丽、杨兴会、杨凯等。

院前急救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4115 占比:99.90%

总计:74187篇

院前急救模式—发文趋势图

院前急救模式

-研究学者

  • 宋红丽
  • 杨兴会
  • 杨凯
  • 杨凯1
  • 王春
  • 管一平
  • 丁亚琴
  • 仲昕
  • 何文亭
  • 全松梅

院前急救模式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堂凯; 罗瑞明; 周正文
    • 摘要: 目的 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用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抽取该中心于2017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31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开展该次研究,以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作为分组依据,将31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9例用常规院前急救模式,基于此,观察组160例增加院前病情评估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检测指标、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C反应蛋白(17.2±1.6)mg/L、肌钙蛋白T(0.4±0.1)μg/L、肌钙蛋白I(1.8±0.2)μg/L、肌红蛋白水平(3.3±2.1)μg/L明显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21.4±1.9)mg/L、肌钙蛋白T(0.6±0.1)μg/L、肌钙蛋白I(2.2±0.2)μg/L、肌红蛋白水平(21.5±1.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49、17.860、17.860、36.574,P<0.05);观察组现场病情诊断(96.9%)、急救成功率(95.0%)、急诊延续抢救成功率(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现场病情诊断(65.4%)、急救成功率(73.0%)、急诊延续抢救成功率(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710、28.850、35.970,P<0.05),且病死率(3.1%)明显低于对照组(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9%)低于对照组(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30,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8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40,P<0.05).结论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院前急救过程中,配合院前病情评估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急救效果,还可改善患者机体检测指标水平、减少并发症,提高家属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韩云
    • 摘要: 目的 对比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急救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 6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根据院前急救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应用先转运后治疗的院前急救模式,观察组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同时间段的生命体征指标以及预后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63%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车急救时、到医院时,观察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96.88% 高于对照组的78.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先治疗再转运模式应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抢救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 姜爱华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76例入组对象均筛选自本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研究时间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根据不同的院前急救方式分组,每组38例,对照组转运与治疗同时进行,观察组先治疗,然后转运,分析效果.结果:在上救护车、到达医院时,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较对照组低,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高,观察组出现不良事件情况少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来说,在治疗后进行转运能提升安全度,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有利,应重视.
    • 王春; 杨兴会
    • 摘要: 目的 研究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应用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50例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救治模式进行分组,每组125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急诊救治模式,给予实验组院前急救模式,对比两组救治患者时间、救治效果和各项指标.结果 对比救治患者时间,实验组各项救治患者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0.05);对比救治效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100.00%)、满意度(99.20%)和医患纠纷发生率(0.80%)均优于参照组(P<0.05);对比各项指标及评分,实验组生命体征恢复时间(6.03±1.72)天、住院时间(11.42±2.03)天,参照组生命体征恢复时间(9.89±2.03)天、住院时间(16.75±2.45)天,实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在为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患者救治时,应用院前急救模式能够加快出诊时间,并做出相应救治措施,为院内救治预留更多时间,增加抢救成功率,提升家属满意度和减少医护纠纷,值得推广和应用.
    • 王春; 杨兴会
    • 摘要: 目的研究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病人应用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方法将本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50例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救治模式进行分组,每组125例。给予参照组常规急诊救治模式,给予实验组院前急救模式,对比两组救治患者时间、救治效果和各项指标。结果对比救治患者时间,实验组各项救治患者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0.05);对比救治效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100.00%)、满意度(99.20%)和医患纠纷发生率(0.80%)均优于参照组(P<0.05);对比各项指标及评分,实验组生命体征恢复时间(6.03±1.72)天、住院时间(11.42±2.03)天,参照组生命体征恢复时间(9.89±2.03)天、住院时间(16.75±2.45)天,实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为车祸所致多发性骨损伤患者救治时,应用院前急救模式能够加快出诊时间,并做出相应救治措施,为院内救治预留更多时间,增加抢救成功率,提升家属满意度和减少医护纠纷,值得推广和应用。
    • 陈默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接收的1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月至12月接收的90例AMI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12月接收的99例AMI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诊后给予心理护理及氧气吸入等基础生命支持,然后协助转运至病房或急诊介入手术室;观察组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同时协助医师进行镇静、止痛、溶栓、抗凝等治疗,并观察用药反应,然后在协助患者转运,做进一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前后生命体征改善情况、急救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接诊时两组患者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应急救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急救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早实施急救干预,先配合急救治疗再实施转运,可及时纠正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提升急救效果,降低严重并发症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宋红丽
    • 摘要: 目的 探究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急救中心接收的6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按急救方法进行分组:实施边治疗边转运的急救模式的30例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先治疗再转运的急救模式的30例患者,归为研究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恶化率分别为76.67%、3.33%,与对照组的63.33%、13.33%对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上急救车时、到达医院时改良早期预警(MEW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先治疗后转运的院前急救模式能够初步控制病情发展,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恶化率,对于改善此类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 刘晓曼
    • 摘要: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模式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0月到2020年8月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共8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取院前急救模式.比较两组脑出血至获得救治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压情况、NHISS评分、GCS评分、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脑出血至获得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血压情况、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确切,可缩短救治的时间,控制患者血压和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和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