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进城农民工

进城农民工

进城农民工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6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7篇;相关期刊275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人权、瞭望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宁波市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七次社会医学学术年会、第三届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论坛等;进城农民工的相关文献由364位作者贡献,包括崔传义、斯人、左学金等。

进城农民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5 占比:72.2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59%

专利文献>

论文:137 占比:27.13%

总计:505篇

进城农民工—发文趋势图

进城农民工

-研究学者

  • 崔传义
  • 斯人
  • 左学金
  • 朱志胜
  • 王艳华
  • 老言
  • 陈瑶
  • 高文书
  • 刘金伟
  • 叶旭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楠(整理)
    • 摘要: 29251万人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比上年增加213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2079万人,比上年增加478万人,增长4.1%。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309万人,比上年增加208万人,增长1.6%。
    • 汤勇
    • 摘要: 在面临信息、知识及实物等多重约束下,进城农民工通过社会资本以更低成本获得支持是保障自雇成功的重要途径。在经典社会资本三维度基础上,结合进城农民工典型的“二元特征”,将“人情关系”纳入社会资本范畴,探索中国情境下农民工社会资本影响自雇选择及自雇行为影响社会资本的机制。主要结论有:农民工社会资本可划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及“人情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均正向显著影响农民工自雇选择,且关系维度影响更大;认知维度区分为基于社会整体价值信念的社会认知和基于亲属价值信念的家庭认知,其中社会认知负向影响自雇选择,但家庭认知可能有效抵消社会认知影响,从而促进个体选择自雇。基于“常来常往、互惠互利”和“面子”的“人情关系”能作为自雇的重要资源供给、保障及优化机制,能显著提升农民工自雇选择的可能性。从自雇与社会资本形成的关系可以发现,进城农民工主要是利用进城前的乡缘、血缘等社会资本在城市开展自雇,而难以通过自雇行为在城市建立更丰富的社会资本以提升自雇。
    • 詹智俊; 钟雅琦; 马铭; 程婧月; 刘融天; 彭继权
    • 摘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已彻底得到解决,贫困治理重心转向相对贫困。进城农民工受城乡二元结构及其他因素制约,过去一直处于贫困治理的真空地带,现已成为城市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缓解农民工相对贫困现状不仅能预防返贫,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对未来扶贫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社会资本作为继传统实物资本之后的又一重要减贫因素,其对农民工相对贫困是否具有缓解作用值得探究。因此,本文运用2018年CFPS数据构建农民工相对贫困指标体系,采用2SLS和IVProbit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影响,并使用Bootstrap法中介效应检验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相对贫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资本水平每提高1%,农民工相对贫困程度降低0.48%,相对贫困的概率降低17.8%。从异质性分析来看,社会信任对缓解农民工相对贫困程度作用最大,社会声望能最大程度降低农民工相对贫困的概率;社会资本减贫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性,对老一代、非建筑业、女性以及已婚农民工的减贫作用更大。从作用机制检验来看,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提升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来缓解其相对贫困,其部分中介效应大小为11.7%。因此,应注重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提升,通过心理援助等方式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增强减贫信心,从而促进农民工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
    • 刘金伟; 刘庆华
    • 摘要: 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线性和有序概率的方法,分析土地对进城农民工落户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村拥有承包地和宅基地降低了进城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意愿,土地带来的价值越大,其在城市落户的意愿越低。土地对老一代、本省流动、就业层次低和没有城镇医疗保险的农民工群体落户意愿的影响更显著。应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的退出机制,增加土地的财产属性,提高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
    • 张笑寒; 李金萍
    • 摘要: 鼓励进城农民工自主创业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和测算的数字经济指数,实证检验社会交往内卷化对进城农民工创业的影响,以及数字经济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社会交往内卷化显著抑制了进城农民工创业,且对机会型创业的抑制效应更大;数字经济负向影响进城农民工的生存型创业,而对机会型创业的影响为正向;数字经济有助于缓解社会交往内卷化对进城农民工机会型创业的不利影响。
    • 艾小青; 程笑; 李国正
    • 摘要: 农民工在流入地定居关乎城镇化质量和市民化水平,是促进经济内生性增长以及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综合运用Probit、有序logit以及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剖析了身份认同视角下社会歧视对进城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歧视对农民工定居意愿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其内在逻辑是“社会歧视→身份认同→定居意愿”.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水平、住房性质、福利保障及社会关系等因素是社会歧视产生的重要来源.提升农民工身份认同能促进其城市定居,而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社区活动建设等措施则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受歧视问题,进而提升其定居意愿.
    • 何志鹏; 余康; 刘强; 李雷
    • 摘要: 从"只身外出"到"举家迁徙"的农民工流动趋势转变,子女是否随迁逐渐成为进城农民工家庭面临的重要选择.本文利用"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和食品需求"调查数据,考察了子女随迁对进城农民工营养摄入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收入和劳动强度等因素后,与子女未随迁的农民工相比,有子女随迁农民工的热量摄入量显著增加了4.9%,从营养摄入结构看,子女随迁显著增加了农民工的脂肪与蛋白质的摄入量,分别增加了12.6%、6%,但对农民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无显著影响,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支持这一结论.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民工有1个子女随迁会显著增加其脂肪、蛋白质和热量摄入量,而有2个及以上子女随迁无显著影响;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工子女随迁对其热量摄入的增加效应并无显著差异;跨省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随迁对其热量摄入的增加效应,明显小于省内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随迁.可见,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子女随迁政策,这不仅能促进子女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农民工营养改善.
    • 朱志胜
    • 摘要: 面对复杂多变的创业环境和日趋密切的人际交往需求,创业者的非认知能力愈发受到市场的重视.基于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专题调查数据,沿用"大五"人格指标构建非认知能力,采用三阶段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农民工城市创业回报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进城农民工的创业回报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随着收入分位点的提高,非认知能力的创业回报率逐步提升.不同市场条件下非认知能力的市场价值存在差异,来自非一线城市以及服务行业创业的农民工获得了相对更高的"能力溢价".上述结论在同时考虑内生性及样本选择偏差后依旧稳健.进一步对非认知能力影响创业回报的三种潜在机制进行检验,证实了社会资本效应、教育边际效应以及配置结构效应的存在,非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强化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水平,提高其教育边际收益,扩大该群体进入机会型创业活动的概率,进而促进农民工城市创业回报的提升.
    • 王玲芝; 陈文静
    • 摘要: 加强对进城农民的创新创业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发展,是南阳市推进城镇化跨越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南阳市进城农民创业培训中存在着不足.相关政府部门的宣传引导和政策带动必不可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