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信息与知识传播、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92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群文天地、声屏世界、新闻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辛德勒的名单》的相关文献由139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丽娜、张霞、李荣君等。
《辛德勒的名单》
-研究学者
- 孙丽娜
- 张霞
- 李荣君
- 王荣
- 谭云剑
- 银晓明
- Grey
- Richard Morrison
- Rogerius
- Ron Chan
- S.蔡利安
- Zenia
- tintin
- 亓彬
- 付文琪
- 何培琴
- 何宝怡1
- 何晴霞
- 关丽娜
- 刁俊春
- 刘亦实
- 刘墉
- 刘娟
- 刘明辉
- 刘涛(编译)
- 刘畅
- 刘英爽
- 卢大海
- 卫毅
- 吴倩
- 周怡
- 周瑾1
- 周甜
- 周翎
- 图宾根木匠
- 太清华
- 姜甜甜
- 姜雪
- 孙志杰
- 孙灵芝
- 孙璐
- 孙艺琳
- 孟静
- 宇平
- 宋菲
- 小麦
- 岑嵘
- 康妮
- 康有金
- 张一玮
-
-
桑也然
-
-
摘要:
电影是富有人文关怀的艺术,每部电影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而这种人文关怀是通过影片中的符号来展现的。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出现过很多具有人文关怀情感的影片,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和《我不是药神》在不同的创作时代背景下,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影片在符号运用、人物塑造、叙事策略等创作特点上具有共通之处,能够为未来具有人文关怀的影片创作提供一些借鉴。基于此,本文以《辛德勒的名单》和《我不是药神》为例,分析人文关怀语境下剧情片的符号意义建构策略,以期为剧情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
-
王伊如
-
-
摘要:
在人类电影史上众多的优秀剪辑代表作中,《辛德勒的名单》绝对是不得不提的一部,其干净利落的流畅剪辑、娴熟的蒙太奇运用以及精准的声画关系处理一直为人所称道.文章以该片为例,对剪辑艺术在电影中的运用进行阐述与分析.
-
-
毛佳琪
-
-
摘要:
《辛德勒的名单》自1993年上映以来,斩获多项重量级大奖.其中电影音乐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甚至为这部黑白影片增色不少.在反复观看电影之后,笔者发现,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音乐可以对影片色彩起到至关重要的填补作用.
-
-
张达明
-
-
摘要:
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基尼利没有想到,他用偶然得到的一个素材写成的小说《辛德勒方舟》,讲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与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 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在1993年由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后,竟包揽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7大奖项及第51届金球奖的几项大奖。
-
-
郭佳晟;
张明浩
-
-
摘要:
拯救者是中外电影中经常设置的人物形象.中国电影中的拯救者大体可以分为传统革命英雄和平民拯救者,西方电影中的拯救者大体可以分为超级英雄和平民英雄.程勇与辛德勒可以分别代表中西方拯救者的形象特质.中外电影中拯救者形象有异有同:一方面,他们基本都具有善良、不屈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中国拯救者大多为平民,具有集体属性,行动诉求多为拯救生命,西方拯救者多为精英,具有个体属性,行动出发点多为解救"个体".
-
-
付文琪;
郑淑贞;
张逸欣
-
-
摘要:
电影是一门艺术.以历史为题材的电影却不仅仅是门艺术,更是促使人们了解过去、思考现实并展望未来的催化剂.自电影出现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历史题材的电影在世界各地发展得如火如荼.作为观众消费的产物,同时作为展现历史的艺术,其所呈现出的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其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否具有积极性,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主要以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为例,简要阐述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一门艺术与历史真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带来的启示.
-
-
-
-
宇平
-
-
摘要:
如果看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一定不会对纳粹德国奴役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感到陌生。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关于这段历史的评论很多,有些人可能或多或少读到或听到过这句话:"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甚至有些人可能按照字面意思解读为:在经历过绝对的灾难之后,再去进行任何诗意化、审美化的活动,都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
-
李想
-
-
摘要:
无论是音乐风格还是时代特征,西方古典音乐都经历着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从中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一直到现代音乐,期间所经历的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以及浪漫时期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此文章标题中的“古典音乐”意在探讨西方传统音乐中,传承许久的具有代表性的曲目,特别是德国与英国的浪漫派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以及爱德华•埃尔加的作品,而非古典时期被后人命名为古典主义的音乐。看电影已经咸为当代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活动之一,除了电影情节与演员的表现之外,越来越多的人会被电影中的配乐所吸引。约翰·威廉姆斯作为被业界尊敬的一位大师,不断用他的作品挑战观众的视听体验。他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在电子音乐、爵士乐与流行乐风靡的现在,他仍然坚持使用乐器自身的声音来进行创作。他不用花哨的声音来吸引观众,只用最纯净的、发自内心的优美旋律打动观众。而本文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旨在透过特定的音乐作品,探究瓦格纳与埃尔加是如何分别在音乐观念与作曲风格方面影响约翰·威廉姆斯的。
-
-
张利英
- 《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本文试图对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素以富于理性与智慧而著称的德意志民族突然失去了正常的理智与思维而听命于一个丧心病狂的声音——“灭绝犹太人”,于是就像被剪辑错了的风景似的在充满着科学精神与文明气息的欧洲大地上重新树起了中世纪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架,接着便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被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杀戮之中这一历史中“正常的反常”,结合现代性问题中的理性主义问题做一个哲学上的思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