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事故
踩踏事故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335篇,主要集中在安全科学、教育、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310篇;相关期刊204种,包括瞭望、上海安全生产、中国减灾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首届国家预防灾害培训体验和法制保障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14年年会暨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等;踩踏事故的相关文献由368位作者贡献,包括储朝晖、陈鹏、余易凡等。
踩踏事故
-研究学者
- 储朝晖
- 陈鹏
- 余易凡
- 倪隽雯
- 关万伟
- 刘洋宁
- 刘鹏程
- 卢颖
- 叶铁桥
- 吴嘉鑫
- 周祖磊
- 庄玮
- 廖欢
- 张孝雄
- 张小乐
- 张顺科
- 徐海波
- 李俊英
- 杨丽媪
- 杨俊宴
- 梁伟
- 楚风
- 王保民
- 王嘉悦
- 王崇阳
- 王起全
- 翁文国
- 胡啸峰
- 袁志国
- 路越茗
- Cui Wei
- Shao Guankang
- TP
- Thomas
- Zhang Long
- Zheng Jun
- zoraz
- 丹一
- 亦思
- 仁永安
- 仇乐
- 任东方
- 任伟
- 何云欢
- 何小波
- 何繁荣2
- 余洋1
- 余清明
- 余章映
- 俞刚旭
-
-
刘卿;
曹庆贵;
弭新
-
-
摘要:
为提高重大节日或者赛事时大型人员聚集活动的安全性,降低踩踏事故发生的危险性,通过收集已有事故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得到大型人员聚集活动中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构建出了大型人员聚集活动踩踏事故危险性模型,设计踩踏事故危险性定性模拟的规则,利用QSIM算法对踩踏事故危险性进行定性模拟研究,得出大型人员聚集活动中踩踏事故危险性的发展、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得到影响踩踏事故发生与控制事故危险的关键性因素。结果表明,在受到环境干扰的情况下,如果不对人员进行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不采取任何安全管控措施,公众不安全行为必将上升且整体状态必将恶化,最终导致踩踏事故的危险性明确升高;在公众受到不同强度的环境干扰、影响因素处于不同状态时,管理人员应当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安全行为、应急观念与安全意识,进而有效降低踩踏事故发生的危险性。研究结果对进一步防控大型人员聚集活动中踩踏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方向性建议。
-
-
胡益
-
-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较快推进,城市人口数量也显著增加。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各方面需求,各类服务性场所相继建立,但这类场所人员密集、消防隐患较大,一旦发生火灾,将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切实做好消防监督工作。因此,文章首先阐述了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相关消防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
郭海涛;
张磊;
朱建永;
李俊琪;
孙成成
-
-
摘要:
校园楼梯间作为踩踏事故的主要发生场所,该场所踩踏事故预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校园楼梯间事故案例分析踩踏的影响因素,结合多维度因素,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计算踩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达到有效预警的目的。本文随机选取4所样本校验证预警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准确率达到90%以上,验证本研究有效,可为有效预警预防校园楼梯间踩踏事故提供参考依据。
-
-
金戈
-
-
摘要:
在聚众集会中,特别是在整个队伍拥挤移动时,有人意外跌倒,而后面不明真相的人群依然前行,踩踏跌倒的人,进而引起人群惊慌、加剧拥挤,以致更多的人跌倒受伤,这种恶性循环的意外群体伤害事件就是踩踏事故。根据公开报道,每15起踩踏事故中就有10起发生在校园内。
-
-
廖欢
-
-
摘要:
为提高地铁车站踩踏事故风险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首先运用FTA辨识导致踩踏事故的原因事件,然后对基本事件进行总结归纳,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确定风险评估指标;再以事故树结构重要度为基础构建各层级判断矩阵,最后通过特征向量计算各评估指标的重要度。该方法既可有效解决单一使用FTA法进行定量评估的缺陷,又降低了AHP法判断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客流组织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情况、车站通行客运设施的通过能力以及乘客安全意识是评估地铁车站踩踏事故风险的主要指标。
-
-
廖欢
-
-
摘要:
为提高地铁车站踩踏事故风险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首先运用FTA辨识导致踩踏事故的原因事件,然后对基本事件进行总结归纳,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确定风险评估指标;再以事故树结构重要度为基础构建各层级判断矩阵,最后通过特征向量计算各评估指标的重要度.该方法既可有效解决单一使用FTA法进行定量评估的缺陷,又降低了AHP法判断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客流组织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情况、车站通行客运设施的通过能力以及乘客安全意识是评估地铁车站踩踏事故风险的主要指标.
-
-
卢颖;
路越茗;
余易凡;
姜学鹏
-
-
摘要:
为解决踩踏事故预防监控领域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发展脉络不清晰问题,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及中国知网收集到的365篇相关文献开展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踩踏事故预防监控领域发文量最多,占40.6%,其次为美国,占15.4%,29个国家间仅有25条合作连线;国内外研究热点集中于卷积神经网络等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踩踏事故预防监控领域应用;针对"踩踏事故预防监控"领域涵盖学术外延范围,国内外存在一定差别;梳理获得踩踏事故预防领域3条主要发展路径;以深度学习为主的技术研究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研究热点.
-
-
俞锋;
秣马卡通(图)
-
-
摘要:
金秋十月是出行好时节。一些城市的网红街区、著名景点常常在旅游旺季人潮汹涌。在打点行李,规划行程之前,教会孩子掌握预防踩踏的知识很重要。典型案例2021年4月30日凌晨,以色列北部一个有大约10万人参加的音乐会现场,一座看台坍塌,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造成至少44人死亡,103人受伤,部分伤者情况危急。
-
-
唐腾;
王保云
-
-
摘要:
人行桥是典型的人群密集地,极易发生踩踏事故,故对发生在人行桥的踩踏事故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收集了二十一世纪以来部分人行桥踩踏事故,对事故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因此人行桥管理者需在特殊节假日里,加强人行桥的管理,完善预防措施.对于个人与相关部门,都需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
-
-
-
Shao Guankang;
邵灌康
- 《第十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地铁车站是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假期、春运、重大活动期间,地铁站内人流高度密集,一旦发生突发情况,极易引发拥挤踩踏事件,甚至发生大面积群死群伤的事故.本文针对地铁车站人员密集的特点,提出从本质安全出发,做好车站规划设计,加强客流组织能力,落实有效控制措施,采取客流联控模式,提高客运管理技术,采用先进监测手段,强化疏导措施,提高乘客安全素质,普及安全教育,定期学习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加强检查,完善设施设备等防控措施,并提出踩踏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以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
-
王鹰;
王越琳
- 《首届国家预防灾害培训体验和法制保障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在人群大规模聚集的情况下,踩踏事故的发生总是人群严重失序和混乱的结果.因此,防范踩踏事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保证任何情况下的人群秩序.哈耶克把秩序定义为"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行动的结构".这种定义当然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情况下的总体行为结构.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人群聚集状态下的行动结构问题,也就是较多数量的人在特定场所密集性地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行动结构。所以,人群秩序是指,较大数量较高密度聚集状态下人群的行为规则和行动时空的有序性行为组合。由于管理过多则可能形成对人的权利的压制,所以管理秩序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以法治为基础的管理秩序有可能比较好地平衡人群的自发秩序和管理秩序之间的重心,亦即清晰界定人的自由权利,妥善实施集体所需要的对于个人自由权利的限制和强制。法治原则指导下的规范秩序是目前最好的恰当使用限制手段和强制措施的途径和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