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398篇,主要集中在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72184篇;相关期刊246种,包括合作经济与科技、经济研究导刊、商业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09年(首届)国际经贸青年学者论坛、第六届博士生学术年会、首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等;贸易竞争力的相关文献由56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杨伟、李晓丹、何传添等。
贸易竞争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2184篇
占比:99.45%
总计:72582篇
贸易竞争力
-研究学者
- 吴杨伟
- 李晓丹
- 何传添
- 王诏怡
- 任泽洙
- 刘瑞涵
- 周丽
- 姚战琪
- 朱文静
- 詹桂芬
- 丁钰
- 何暑子
- 余道先
- 侯俊燕
- 关兵
- 刘小慧
- 刘海云
- 刘章灵
- 刘艳
- 卢亚娟
- 向伟
- 孙泽生
- 张俊玲
- 张军
- 张新怡
- 张昱
- 张晓莹
- 张美慧
- 张艳雯
- 张芳
- 张超
- 彭红斌
- 时蔚然
- 曹守峰
- 曾伟
- 李哲敏
- 李晓钟
- 李清如
- 李玉洁
- 杨杰
- 梁莹莹
- 梁逊
- 汪舟
- 沈长月
- 潘凌燕
- 王文霞
- 王梦倩
- 王欣阳
- 王洪涛
- 王耀青
-
-
胡润哲;
魏君英
-
-
摘要:
利用中国2019年31个省市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研究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维度影响因素无法单独构成影响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对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产生影响的是所有因素的组态效应;产业升级主导型、网络主导型和企业竞争-财政支持主导型是有效提升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的3条关键路径;中国各地区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高低的影响机制具有因果关系不对称性;优越的经济环境使得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资源型和条件型路径依赖,反而会制约地区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为推进中国文化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创新财政支持形式,促进地方文化企业间良性竞争。
-
-
郑绪涛;
徐进茹
-
-
摘要:
文章运用RCA、TC指数对12个制造业行业的竞争力进行测算,发现我国中低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对一些影响制造业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研发投入水平、自主创新能力、能耗效率等因素对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总之,进一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加强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提高制造业的能耗效率,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及其大力发展服务业等,这些政策措施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进一步转变为制造业强国的关键因素,将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出口贸易竞争强国。
-
-
吴云旋
-
-
摘要:
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试点是加快全国流通市场一体化的有益尝试,也为城市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定量评估了我国21个物流枢纽城市的贸易竞争力,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其经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城市贸易竞争力较强,中西部地区较弱,研究期内我国物流枢纽城市贸易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因素为规模因素而非技术因素。物流枢纽城市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加城市贸易规模,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技术因素驱动的贸易竞争力能够产生显著的正向经济溢出效应,基于规模因素驱动的贸易竞争力并未产生明显的经济溢出效应。
-
-
石超;
胡列曲
-
-
摘要: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根据RCEP成员国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农产品进口和出口的贸易效率,实证分析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农业就业人员占比、行政村公路通达率等三个指标对进口和出口贸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高不利于进口贸易效率的提升,但有利于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RCEP其他成员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高有利于进口贸易效率的提升,但不利于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中国和RCEP其他成员国农业就业人员占比高均不利于贸易效率的提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高有利于进口贸易效率的提升,但不利于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按照贸易效率值的大小,可将RCEP其他成员国划分为饱和型、扩张型、发展型和冰山型四种类型。基于实证分析结果,为促进与RCEP其他成员国农产品贸易效率,我国应增强农产品贸易竞争力,降低农业就业人员占比,提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
黄子坤
-
-
摘要: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促进区域贸易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从中国与RCEP成员国绿色产品的贸易现状出发,研究了2006—2020年期间,双方贸易总额、出口额、进口额以及贸易差额变化趋势,并对此做出了系统性分析。其次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与RCEP成员国绿色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文章选取2006—2020年期间绿色产品的贸易额,利用TC指数和RCA指数来研究各国绿色产品的贸易竞争力,研究结果发现,日本和韩国的绿色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拥有较强竞争力,中国和东盟竞争力由弱转强,而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绿色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则处于较大的竞争劣势。
-
-
周昀
-
-
摘要:
采用结构方程中的多指标多原因(MIMIC)模型,系统测算了2002—2018年的中国体育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在构建MIMIC模型时,以体育产业贸易竞争力作为潜在变量,选取“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5个评价维度作为模型的外生原因变量,选取出口和进口2个评价维度作为模型的内生结果变量。从实证结果来看,中国体育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我国体育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与共享发展是影响体育产业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
-
何传添;
梁晓君;
周燕萍
-
-
摘要:
对外文化贸易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国经济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运用2000—2020年世界部分国家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的数据,对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规模、结构特征及贸易竞争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文化贸易规模扩大较快、结构优化明显、文化产品整体贸易竞争力较强,但文化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仍较低,贸易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高耗能低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上,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核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逆差较大、贸易竞争力较弱。因此,为实现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中国应从创新驱动、内需赋能、开放带动和品牌引领四个方面发力,培育文化贸易新动能和新优势,拓展国际市场空间,优化文化贸易发展新环境。
-
-
姜子文;
高长春
-
-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下行期间,世界主要商品及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不容乐观,然而在此情况下,文化创意经济正在逆势增长,中美两国是全球两大主要经济体,文化创意产品进出口情况是衡量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参考之一,因此本文对中美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对中美两国生产要素及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了比较,其次采用RCA指数、CA指数与TC指数对中美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了分析,最后深入探讨了提高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竞争力的相应措施及建议。
-
-
王海慧
-
-
摘要: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取得了突出成就,然而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巨大,进出口发展不平衡。本文将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在不同供应模式下的竞争力与世界主要教育服务贸易大国做了对比分析。从国际竞争力指数上看,中国教育服务出口在总体上和不同供应模式下均缺乏竞争力,但在跨境交付方式上正在积累竞争力。尽管发展教育服务贸易受到国内外不同因素的制约,但是凭借庞大的教育体系,在数字经济上的优势,以及良好的经济发展预期,中国教育服务贸易未来有着广阔前景。发展教育服务贸易应对营利性教育和公益性教育加以区分,以营利性教育为发展重点。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教育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将来华留学逐步转向市场化;同步推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和中国教育服务“走出去”;建设“一带一路”学术劳动力市场。
-
-
-
-
-
-
-
-
-
倪坤晓
- 《2016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马铃薯产业的生产和贸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是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但单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北部城市的马铃薯生产效率高于南部和中部城市;3)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且主要源于技术变化的下降;4)贸易水平较低,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加工品为主;5)出口集中在亚洲地区,进口为美洲和欧洲国家.由此提出,中国应改进生产技术,提高马铃薯的生产效率和单产量;由初级产品向加工产品转变,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拓美洲和欧盟等地区的出口市场.
-
-
倪坤晓
- 《2016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马铃薯产业的生产和贸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是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但单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北部城市的马铃薯生产效率高于南部和中部城市;3)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且主要源于技术变化的下降;4)贸易水平较低,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加工品为主;5)出口集中在亚洲地区,进口为美洲和欧洲国家.由此提出,中国应改进生产技术,提高马铃薯的生产效率和单产量;由初级产品向加工产品转变,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拓美洲和欧盟等地区的出口市场.
-
-
倪坤晓
- 《2016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马铃薯产业的生产和贸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是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但单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北部城市的马铃薯生产效率高于南部和中部城市;3)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且主要源于技术变化的下降;4)贸易水平较低,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加工品为主;5)出口集中在亚洲地区,进口为美洲和欧洲国家.由此提出,中国应改进生产技术,提高马铃薯的生产效率和单产量;由初级产品向加工产品转变,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拓美洲和欧盟等地区的出口市场.
-
-
倪坤晓
- 《2016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国马铃薯产业的生产和贸易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是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但单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北部城市的马铃薯生产效率高于南部和中部城市;3)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且主要源于技术变化的下降;4)贸易水平较低,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加工品为主;5)出口集中在亚洲地区,进口为美洲和欧洲国家.由此提出,中国应改进生产技术,提高马铃薯的生产效率和单产量;由初级产品向加工产品转变,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拓美洲和欧盟等地区的出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