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需求
诱导需求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1年内共计76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一般理论、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9858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法制与社会、卫生经济研究、中国卫生经济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等;诱导需求的相关文献由12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同卫、陈晓阳、刘婧等。
诱导需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9858篇
占比:99.75%
总计:29934篇
诱导需求
-研究学者
- 杨同卫
- 陈晓阳
- 刘婧
- 姜忠
- 张莹
- 徐敏薇
- 李明桥
- 温小霓
- 王凡
- 蔡滨
- 马伟玲
- 黄辉
- WU Haibo
- 付晶
- 伍世骏
- 何中臣
- 冯星淋
- 刘二鹏
- 刘广彬
- 刘庭芳
- 刘瑞明
- 刘皓
- 刘英团
- 吴元元
- 吴擢春
- 吴海波
- 周良荣
- 唐海波
- 唐贵忠
- 国锋
- 孙健
- 孙林岩
- 孙玉凤
- 季艋
- 安艳芳
- 尹天露
- 岳金桂
- 席晓宇
- 庞丽华
- 庞浩龙
- 廖晓瑜
- 张加胜
- 张惠兰
- 张晓燕
- 张程
- 张英洁
- 张蕾
- 张译方
- 彭向荣
- 彭海艳
-
-
王天宇;
高秋明;
赵丽秋
-
-
摘要:
本文基于某市2015-2016两年的医保住院赔付记录,利用断点回归设计评估医药分开改革的效果.结果显示,医药分开改革显著降低了药品费用,改变了住院费用的构成,但未能降低单次住院总费用.这一结果是由供方主导的,在不同级别的医院间具有异质性.级别越高的医院,收入越不依赖于药费,药费降幅也越大,应对改革的策略也越灵活.此外,本文还发现改革的效果随时间变化:在改革实施后的五个月内,有明确的政策目标要求的药费和材料费继续下降,无明确政策目标要求的检查费在三级医院显著上升.这些结论表明,在行政市场化模式下,设定了硬性约束的改革是能够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但也容易造成新的扭曲,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取得了足够谈判力量的供给主体.
-
-
朱铭来;
王恩楠
-
-
摘要:
为分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合并后不合理医疗开支的增加路径,本文首先以居民的参保类型由新农合转换为城居保作为冲击,建立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后,利用DID模型得到转换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类型使居民的住院和自付医疗费用显著上升的结果。其次,本文以PSM-DID模型排除医疗需求自然释放对医疗支出的影响,进而确定此过程中道德风险的存在。在上述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工具变量方法得到在转换医疗保险类型过程中道德风险来自于医疗机构的结论。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居民异质性分析发现,低消费水平和低学历的居民更易受到医疗服务供给方诱导需求的影响。
-
-
陈奕男
-
-
摘要:
长期护理保险具有长服务周期和主体多元的特征,易出现道德风险并对制度可持续性产生深远影响.根据长护险主体间的信息分布及委托—代理关系,可将道德风险分为参保人道德风险和服务机构诱导需求.基于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运行情况,将评估机构纳入考量,把供方道德风险进一步分为直接诱导需求与间接诱导需求,分析不同类型道德风险的形成机制,并指出服务机构间接诱导需求与需方道德风险是试点中的主要道德风险类型.最后,指出回归制度保险属性、实现独立第三方评估、完善服务行业管理有助于化解道德风险.
-
-
尹天露;
高晓欢;
韩建军
-
-
摘要:
诱导需求是世界各国均存在的医疗卫生服务现象,会导致患者的利益受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基层医疗卫生投入增加,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动和开展,卫生费用从大医院流入社区,契约式社区医疗服务的利益博弈与优化策略研究成为签约背景下的重要研究方向,关乎医改实施的成败.本文从社区卫生服务诱导需求入手,结合经济学理论对社区全科医生诱导需求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美国、澳大利亚、欧盟国家现状及相关研究,总结各国经验,分析我国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背景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产生诱导需求的因素,并提出以下建议:通过扩大家庭医生群体数量,采用约束和监督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形式,对社区家庭医生进行防范和规制;通过市场竞争向医生传递压力,增加其诱导需求成本;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力度,加快基层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透明度,削弱诱导需求的影响,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疾病知识和医疗选择.
-
-
赵绍阳
-
-
摘要:
基于2011年全国39家医院超过11万名孕产妇调查数据,利用急诊剖宫产发生的时间来验证医生是否诱导了剖宫产.我们对比了平时与周末、节假日择期与急诊剖宫产率的差别,结果发现平时的剖宫产率要显著高于周末,节假日之前的急诊剖宫产率也要显著高于节假日期间.并且这些实证结果不依赖于孕产妇的个人特征(孕周、年龄、产前检查结果).这与医生出于闲暇的偏好,诱导患者进行过度的剖宫产的理论预测是基本一致的.这也从医疗服务的供给层面对我国较高的剖宫产率提供了一个解释.
-
-
王震
-
-
摘要: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一个趋势是从按服务项目收费转向预算管理付费。预算制的基本原则是医保支付方按照某一规则(如总额、病种等),预先设定一个打包价格,医疗服务提供方按此价格"超支自负、结余归己"。这个原则背后的理论逻辑是医疗服务提供方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分散功能。医疗行业有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性,医疗服务供给方作为信息优势方,拥有信息"租金",预付是将信息"租金"内部化,有利于激励供方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防止其利用信息优势诱导需求。
-
-
王文娟;
王季冬
-
-
摘要:
建立了一个转诊系统中排队和博弈的集成模型,患者可能有轻微或严重型疾病,而医生可能将轻微型疾病诊断为严重型疾病,进行过度治疗.本文探究政府如何通过配置医院规模和调节医疗服务价格影响医患博弈,使患者倾向于社区首诊、医生选择说实话.研究表明,社区医院与三甲医院通过规模进行竞争,社区医院规模越大或三甲医院规模越小,诱导需求越能得到抑制.轻微型疾病治疗方案的价格较低时,诱导需求以正概率存在;高于某阈值时,诱导需求消失.提高严重型和轻微型疾病治疗方案的价差,能够抑制诱导需求,但不能完全消除,也不能改善患者福利;和三甲医院相比,社区医院在改善患者福利上效果更明显.
-
-
殷婷;
汤少梁
-
-
摘要:
本文界定了患者药品福利的含义,将消费者剩余理论作为量化分析工具,分析药品价格、药品可及性以及医生诱导需求对患者药品福利的影响.结果显示:药品价格降低、可及性提高和医生诱导需求减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药品福利.因此,为提升患者药品福利,建议"零关税、进医保、促仿制"多措并举、发挥政府与制药企业的协同作用、防范医生诱导需求.
-
-
-
-
WU Haibo;
吴海波
- 《2012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
| 2012年
-
摘要:
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该方案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为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但纵观健康险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态势,居高不下的高赔付率始终成为该险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医患道德风险密切相关.本文在实地调研并查阅1985-2010年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健康险的赔付额作为内生变量,以每千人医生数、病床使用率、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每千人床位数、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每百急、门诊入院人数为自变量,对影响健康险赔付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微观上考察了医、患两方的败德行为对健康险赔付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
WU Haibo;
吴海波
- 《2012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
| 2012年
-
摘要:
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该方案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为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但纵观健康险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态势,居高不下的高赔付率始终成为该险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医患道德风险密切相关.本文在实地调研并查阅1985-2010年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健康险的赔付额作为内生变量,以每千人医生数、病床使用率、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每千人床位数、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每百急、门诊入院人数为自变量,对影响健康险赔付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微观上考察了医、患两方的败德行为对健康险赔付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
WU Haibo;
吴海波
- 《2012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
| 2012年
-
摘要:
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该方案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为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但纵观健康险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态势,居高不下的高赔付率始终成为该险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医患道德风险密切相关.本文在实地调研并查阅1985-2010年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健康险的赔付额作为内生变量,以每千人医生数、病床使用率、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每千人床位数、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每百急、门诊入院人数为自变量,对影响健康险赔付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微观上考察了医、患两方的败德行为对健康险赔付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
WU Haibo;
吴海波
- 《2012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
| 2012年
-
摘要:
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该方案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为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但纵观健康险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态势,居高不下的高赔付率始终成为该险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医患道德风险密切相关.本文在实地调研并查阅1985-2010年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健康险的赔付额作为内生变量,以每千人医生数、病床使用率、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每千人床位数、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每百急、门诊入院人数为自变量,对影响健康险赔付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微观上考察了医、患两方的败德行为对健康险赔付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
WU Haibo;
吴海波
- 《2012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
| 2012年
-
摘要:
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该方案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为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但纵观健康险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态势,居高不下的高赔付率始终成为该险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医患道德风险密切相关.本文在实地调研并查阅1985-2010年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健康险的赔付额作为内生变量,以每千人医生数、病床使用率、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每千人床位数、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每百急、门诊入院人数为自变量,对影响健康险赔付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微观上考察了医、患两方的败德行为对健康险赔付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