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2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
2012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

2012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2-07-18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会议文集:2012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们通常应对突发重特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的决策无非是采取灾前预警预防,灾时抢险救助,灾后补偿重建的“三大风险管理”举措.对于保险业经营“风险集中”与“风险分散”的功能来说,无疑是责无旁贷之职.然而,当突发政治风险及重特大灾难已来临之际,我们却往往处于“目瞪口呆”、甚至陷入“束手无策”之两难境地.这一系列的重大新情况和新问题出现,不仅仅涉及到我国进出口企业自身的财产与人身保障利益,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问题.这对于我国信用出口政策性保险以及国内商业性保险来说,是共同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压力.对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当今国内外保险业所面临突发重特大事件,应采取“四个应对”的两难问题提出质疑与对策(即:一是如何应对当今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突发性、区域性国家政动荡与战争和军事冲突等重大政治风险?二是如何应对全球后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层次影响和负面效应?反思与对策全球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拐点,国内外商业性与政策性保险业再次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三是如何应对全球性特大自然灾害损失的补偿与重建;如何应对这些损失造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辐射的严重后果.四是如何构建云南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大通道大战略建设,打造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以及“10十3”、“9十2”、“泛珠三角”等国内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和“阵地”我国的保险业如何为国家的经济战略安全提供风险防范的保驾护航功能).这是本文探究的切入点和引发的关注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见.
  • 摘要:本文由金融危机引发对中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业对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的思考,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用参数和非参数的计量方法来建立数学模型,并结合了我国市场开放化程度不高,资本市场结构不完善、功能不健全的现实,具体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三种金融风险,这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全面和现实,利用已有的宏微观的理论模型分析问题,从政府加强金融监管、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市场发挥自身调节作用,经济主体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等方面,提出对进行金融改革创新的意见及建议,希望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尽绵薄之力.
  • 摘要:救助援建资金,作为灾害发生后人们所有应对行为的根本动力来源,其规模大小及储备情况等与灾害风险管理的最终成败紧密相关.“拓宽灾害风险转移渠道,推动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虽然能缩小甚至消除灾害风险管理中的“总量资金缺口”局面,但无法杜绝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临时资金缺口”现象.据此,本文将灾害风险管理全过程拆分为防御、救援、恢复和重建四个阶段,从经历时间、主要任务等方面分段研究各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寻找救助援建资金需求的动态变化规律;然后从供给层面出发,比较不同融资工具的融资成本、期限结构和规模等,排列各融资工具在全过程中应处于的位置和顺序;最终构建出包括灾害风险融资各参与主体,契合灾害风险管理全过程救助援建资金需求的多层融资机制.
  • 摘要:传统风险要素及其结构基于保险视角的描述为“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损失”,基于科学工程角度为“风险源——风险载体——防灾减灾”.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地壳运动活跃,极端性灾害频发和并发,损害之大和救灾之难极为罕见,传统风险内涵外延发生变化,传统风险要素及其结构不能真实反映风险发育与发生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多样性的实际,也难以跟上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的要求.本文改进其为“风险因素——风险环境——风险载体——风险事件——风险损失——风险主体”等要素组成的顺序推进的序惯性链式结构,并以烤烟雹灾为例,分析验证了此改进有助于风险的识别、发生频率的预测、成灾范围的测定和损失程度的计量等的精度和可靠性提高.
  •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因素,即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力的排名、市场规模排名、资产管理能力等,并在此基础上,对2011年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大型保险公司在竞争力上仍有一定的优势,中小型保险公司需要提高其盈利能力。
  • 摘要:结合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和中国实际,保险业将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本文利用VAR模型对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保费收入增长对广义货币需求量具有正向作用.建议央行在制订货币政策时要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应当对保险市场给予适当关注,将保险产品结构、保险业务规模等指标纳入货币政策参考体系,减少保险周期对货币政策实施过程的影响.
  • 摘要:投资业务是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通过近年来的保险资金运用表现可以发现,保险投资收益率极大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通过考察长波理论,基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分析宏观经济的长周期走势,使用英国的历史GDP增长率和专利授予数量增长率,发现,GDP增长率和专利授权数量在长期中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本文认为,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影响,潜在增长率的下滑可能并不像预计的那么严重.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在长周期中,认为中国的保险资金投资应该注意预定利率和投资渠道两个方面的重要风险.
  • 摘要:首先本文从保险业发展、重大疾病威胁和人口老龄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保单贴现需求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保单贴现需求问题进行了实证预测,研究表明,我国保单贴现额度总体上呈上升态势,而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保单贴现有巨大的潜在需求.除了保单贴现需求方的参与之外,保单贴现的成功交易还要有保单贴现供给方的配合.为此,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金融市场各交易主体(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和投资者)成为保单贴现供给者的可能性.而保单贴现交易的核心问题是保单贴现的定价问题,保单贴现交易涉及两个价格,一个是保单贴现公司购买寿险保单向保单贴现人支付的保单贴现金,另一个是投资者支付给保单贴现公司的价格.对此,本文以现有的精算、金融定价工具为基础,在理论上给出了构建保单贴现金和保单贴现证券化定价模型的基本思路.在保单贴现的法律可行性方面,本文主要从保险利益的法律规定和保单转让的法律规定方面分析了保单贴现交易的法律可行性,分析表明,保单贴现交易与我国现有《保险法》的相关规定不存在冲突.
  • 摘要:运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以中国102个直辖市和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收入差距与寿险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准确的描述,结果表明:在低分位点和高分位点上收入差距对寿险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且在低分位点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对寿险需求的影响更加严重.另外,选择Theil指数和最富裕的50%人口所占收入份额这两个收入差距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这两个收入差距指标的分析结果与以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差距指标的分析结果一致.
  • 摘要:操作风险是影响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主要风险之一,但历史数据缺乏及模型不完善,使其管理仍处于识别阶段.在财险公司经营的多种业务中,机动车辆保险的占比最高,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分析车险核心业务流程中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借助拓扑数据模型及Monte Carlo模拟对其进行度量.度量结果显示损失强度表现出较强的厚尾性,事件频率具有高频性,但总损失额分布的厚尾特征不明显,这些结果为操作风险进行经济资本配置及管理提供了依据.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及机动车辆交强险的实施,我国车险业务发展迅速,保费收入稳步增长.本文总结了我国车险费率改革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我国的车险浮动费率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我国目前车险浮动费率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车险浮动费率提出一些发展建议,即风险分级进一步细化、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加大费率浮动的奖惩力度及完善车险共享信息平台。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新的渔业发展方针,渔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渔业保险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散和管理渔业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渔业生产的特性和渔业风险入手,针对介入渔业保险市场我国渔业保险市场失灵问题,指出渔业保险供给不足,需求不旺是我国渔业保险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然后分析了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最后基于我国政策性海洋渔业保险试点情况提出了促进渔业保险市场发展的相关完善策略,以期为我国渔业保险市场的发展和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技术依据.
  • 摘要:自2004年开始,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规模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稳步开展,国内掀起了农业保险试点高潮.在农业保险规模扩大,保费增加的同时一些深层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农业保险深入开展,如:农民对农业保险有效需求较低,参保意愿不高;严重信息不对称使保险公司面临高监督成本和高赔付损失的两难选择;政府公益目标与商业保险公司盈利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农业保险道德风险等等.作为大农业保险的组成部分,我国渔业互助保险的发展历程却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本文以从事海洋渔业生产渔民参与互助保险的动因为研究主题,从渔业生产风险;渔民风险处置手段;渔民收入构成;渔民群体属性;渔民文化及政府干预等方面展开分析并给出相应结论.
  • 摘要:本文运用最优再保险的均值-方差原则研究比例再保险和非比例再保险的混合最优再保险,并推导出混合再保险组合的最优自留水平的表达式.在实证研究中运用随机模拟获得符合实际灾害特征的损失分布而不是使用Poisson分布,并运用实际的分布推导最优混合再保险组合和分析再保险组合中各分担部分的走势.对洪水保险的最优再保险组合、再保险组合内部损失分担、再保险组合的现实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能为我国洪水保险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 摘要:中国公共场所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投保率低,公共场所一旦发生重特大火灾,而责任方又丧失灾后赔偿能力,通常由政府承担了灾后赔偿责任,这既使公共经营场所业主逃脱了民事赔偿责任,又对纳税人有失公平.因此,研究公共场所火灾公众责任险的实施模式和运行机制意义重大.本文首先提出并论证了公共场所火灾公众责任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为公共场所火灾公众责任险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从社会总福利的角度分析了强制投保的必要性;再次根据我国保险业仍处在寡头垄断的现实,提出“强制投保、费率浮动管制”的保险模式并给出了论证;最后基于准公共物品属性和合作经济学,提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商业保险公司三级联防”的运行机制.
  • 摘要:本文就新医疗体制改革的实施背景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在新医疗体制改革下,我国商业健康险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我国的商业保险如何在这场医疗体制改革中把握好机遇从容地应对挑战.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我国的商业健康险存在一些令人欣喜的地方,但是由于我国商业健康险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还有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我国商业健康险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依照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历程为线索,对其现状、存在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并依照我国目前商业健康险市场的现状和新医疗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对我国商业健康险市场进行展望,提出了一些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建议.
  • 摘要:经典寿险需求理论认为,生命价值、收入、生命周期等因素对寿险需求有重要影响.根据对青岛地区的问卷调查,运用SPSS分别进行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对寿险的认知与寿险年缴保费的相应分析,发现家庭收入与寿险需求成倒U型关系;婚姻状况与寿险需求具有相关关系,已婚有子女者比已婚无子女者和未婚者更倾向于购买寿险;寿险认知程度与寿险需求之间有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另外,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通过寿险营销员以及亲戚朋友了解寿险,主要通过营销员购买寿险,途径单一;居民购买的寿险产品以分红型为主,反映出居民侧重于寿险的理财功能.
  • 摘要:中国重大疾病保险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据调查研究显示,重大疾病保险是中国保险市场上深受欢迎的保险产品.事实上,中国健康保险市场费率普遍偏高,抑制了一部分人的保险需求.现行重大疾病保险的费率大多数采用保证费率,这隐藏了较大的风险,需要进一步探索重大疾病保险费率的调节机制.重大疾病保险费率厘定依赖于重大疾病发生率、重大疾病生存概率等基础数据,国内目前尚无公开的基于保险公司的经营经验的统计数据.本文首先探讨了重大疾病发生率的测量问题,给出了重大疾病发生率的测量方法.然后基于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数据的测量结果,根据当前保险市场上主流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厘定了提前给付型重大疾病保险的费率,并对当前的费率做了评价.然后针对保证保费的问题,提出了重大疾病保险费率的调整机制.
  • 摘要:本文选取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0》预测所得的人口数据和相关失能数据,测算出2011年到2050年我国老年长期护理需求者数量,进而测算长期护理保险总费用.在需求总量测算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借鉴德国、日本、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发展经验,系统提出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战略规划.
  • 摘要:健康保险是保险中较为特殊的分类,由于保险标的是健康风险和与之相关的财务损失,跨越了保险与医学两个领域,涉及疾病、诊疗费用,医疗服务的方方面面,风险识别和防范的复杂程度高,对医疗卫生环境和政府干预的依赖性强,在精算定价、核保核赔、销售管理等环节不同于传统的财产和人寿保险,这些特性决定了健康保险在实际运营中承保利润边际偏小且不稳定,商业化运作的难度较大.考察西方发达国家的健康保险发展历程,在某些特定阶段,出于政权稳定及社会管理的需要,政府会强化健康保健的公共物品属性,部分推崇社会福利的学者,甚至否认健康风险可以通过财务筹融资方式得到解决,极力推动政府构建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美国,虽然商业途径提供健康保险成为主流,但健康保险的运行中仍有较多的政府干预行为.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路径过去是什么样的,未来应该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缺乏总结.本研究通过对国外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脉络的梳理,找出在不同层面制约和促进健康保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照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实际,循着我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发展路径,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轨迹,结合历届政府在医疗健康保障问题上的政策主张,分析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实现繁荣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可能途径.研究表明:公私合营是现阶段健康保险发展的最佳路径,对公端,第三方管理是首选,对私端,授权经营是基础,在产品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公共物品属性的强弱进行差异性开发.换句话说,对公共物品属性强的基本和低端医疗保障需求,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通过强制保险、委托服务方式开展;对私人物品属性强的补充和高端医疗保障需求,政府应制定区别于寿险与财险的差异化政策,推进健康险的专营或授权经营.保险公司应加强整合医疗服务资源的产品设计和开发,这是健康险繁荣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 摘要: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下,世界各国的公共养老金体系正在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各国纷纷对其养老金体系实施结构性或参数式改革,以帮助恢复养老金体系的偿付能力.在我国,从2011年7月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制度提出财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实践中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系统,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缺乏,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的讨论,很少有相关的定量分析.本文在讨论社会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精算模型,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未来收支、支付赤字和长期精算平衡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表明,现行制度在未来长期内存在较严重的支付赤字,缺乏长期偿付能力,如果采取提高退休年龄和降低待遇的改革,将会有效缓解制度的财务压力,但需要大力发展多层次养老金体系,以弥补社会养老保险对待遇的削减,满足养老金待遇充足性的要求.
  •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滞涨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各国纷纷对传统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智利用基金积累制完全取代了现收现付制的国家养老金制度,成为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典型.英国通过“合同退出”实现了国家收入关联养老金制度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澳大利亚在历史路径的沿革下,形成了只有零支柱与二支柱养老金制度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瑞典将原有的现收现付制改革为名义账户制.本文对改革国家在整个经济周期中养老金制度的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价.从收益性角度来看,基金积累制的投资收益率一般要高于现收现付制的内含回报率,但若考虑个人账户基金管理的运营成本和转换费用,则这种优势将大打折扣.从风险的角度看,基金积累制的市场波动风险(用变异系数与VAR模型衡量)要明显高于现收现付制.而名义账户制在收益性与抵御风险的能力方面均不如现收现付制.基于养老金在缓解贫困、提供稳定而安全的收入预期方面的本质特征,以及现收现付制在财务可持续性上的可行性,本文认为,建立以待遇确定型现收现付制为主体、多层次为补充的养老金体系是后危机时代国家养老金制度的理性选择.
  • 摘要:在欧盟Solvency Ⅱ的发展历程中,欧洲保险与企业年金监督官委员会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量化影响测试,以定量的手段考察了监管要求的改变对保险公司经营及偿付能力水平的影响.量化影响测试作为Solvency Ⅱ监管标准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参考因素,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对历次量化测试中偿付能力资本需求(SCR:Solvency Capital Requirement)的模块方法及结果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对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二代建设工作的建议,即高度关注进行定量影响测试,不断改进;基于风险构建偿付能力资本需求,全面客观公正反映真实风险水平;借鉴Solvency Ⅱ的经验,学习但不照搬。
  • 摘要:人们试图通过建立死亡率模型,模拟死亡率的变动趋势,预测死亡率的未来走向,度量死亡率和长寿风险给养老金体系带来的压力,并为养老金体系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Lee-Carter模型作为一个经典的、常用的人口死亡率模型,其参数的估计方法通常有奇异值分解法与Lee-Carte泊松最大似然法.本文针对中国人口,利用Lee-Carte负二项最大似然法建立中国人口死亡率模型,研究表明Lee-Carte负二项最大似然法在很多方面都优于Lee-Carte泊松最大似然法.
  • 摘要:本文建立了财产险保费增长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使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1980-2010年我国产险保费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产险保费与GDP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比经典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
  •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现状,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有指标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当日最高价、最低价之差比前一日收盘价与当日换手率的比值).选取从2006年7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900多家上市公司的A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区分行业,以个股日收益率、市场日收益率和个股短期流动性风险水平为基础,分别研究其在牛市和熊市时期各行业股票流动性风险的超额回报情况,与此同时,还考虑了公司规模、账面市值比、流通股比例等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在多因素基础上对个股的超额回报进行衡量.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在考虑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衡量流动性风险的非流动性指标,将当日和前一日的价、量数据有机结合;第二,本文基于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市场因素、公司规模、流动性风险等对股票超额回报的影响,对股票市场各板块流动性风险的超额回报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此研究对于考察资本市场的效率、资产定价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是目前国际上认可的分散巨灾风险的主要金融创新之一,鉴于中国目前巨灾证券化的起步现状,巨灾债券是最合适的发行工具.本文选取1990-2009年浙闽赣三省洪涝灾害损失数据和发生次数,利用非寿险精算原理,尝试拟合洪涝灾害损失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洪涝巨灾债券的定价.
  • 摘要:本文根据农业区域产量保险的运行机理及其发挥优势的前提条件,考察了北京市试验农业区域产量保险的意义、条件及其障碍,并结合国际上农业区域产量保险的运行状况,对合同作出初步的设计.
  • 摘要:文章根据国家统计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和保监会等网站,并且走访相关部门来了解保险资金投资商业地产和建设保障房所投入资金等情况,对保险公司参与保障房建设前后,保险公司投资保障房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风险进行探讨.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前后收益、风险差异受政府财政支持、保险公司资信状况、国家税收、利率、技术和信息等变量影响.文章根据这些差异,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策支持、法律支持和市场支持三个方面应扮演的角色.
  • 摘要:阐述保险需求变化与保险团队建设相关性,对国内学者齐善鸿提出的道本理论精髓给予简要分析,强调其作为“儒、释、道”文化的传承与西方企业文化融合的创新理论对保险机构团队建设在组织机构完善、团队成员主体性与成员发展为管理归宿点等方面启示,并借助保险经营机构经营管理系统性的认识视角——“五Z一线”,就道本理论如何在保险团队建设理念、团队体制与组织的形成、机制与配置的确认以及团队发展路线选择等环节的具体应用进行尝试性探讨.
  •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对经济增长动力的倚重发生改变,消费需求的经济驱动功效倍受关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预防性储蓄动机强烈,高储蓄与低消费的畸形已成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本文将保险纳入一般消费范畴,理论分析发现,保险要么以企业生产成本形式进入生产领域,要么以家庭个人和政府机构的服务消费形式进入消费领域,构成社会经济系统再生产循环中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消耗的一小部分嵌入性投入,保险消费对经济具有“助推和稳定”作用机理非常复杂.另外,以1980-2011年的中国数据构建VAR和VEC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检验了嵌入保险消费的广义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发现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风险意识与保险意识越强,对保险消费的贡献率越高,将导致嵌入活劳动的保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743)要大于嵌入物化劳动的保险消费和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222),保险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整体效果虽然表现缓慢,但逐渐上升并持续时间较长(16期后才平稳).
  • 摘要:保险公信力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影响深远.如何理解保险公信力的含义与特征,其实现路径如何,本文据此作了有益探讨.本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保险的基本职能和经营环节论文了保险业公信力的含义;第二部分论述了保险业公信力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提出了铸造我国保险业公信力的建议,包括制度保障、技术基础、组织前提、人才培养和机制保证.
  • 摘要:自银保新规出台以来,银保业务规模出现大幅度缩减,银保业务渠道面临重大变局.受此新规影响的直接冲击,我国寿险行业保费规模增速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本文从银行保险业务特点出发,细分说明寿险业发展历程中增速放缓的五个阶段.进而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制度变迁,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说明国民经济增速放缓、银行定存利率调升、通胀预期强烈、资本市场下挫以及银保新规出台分别是我国寿险业增速放缓的经济和制度原因.最后提出寿险业增速放缓需警惕的问题及应对之策,以期实现我国寿险业向下一个健康持续增长阶段的平稳过渡.
  • 摘要:本文首先采用CF滤波法考察中国保险发展的周期波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保险周期顺宏观经济周期,但是寿险市场的保险周期较非寿险市场长,波动幅度、周期粘性也更大;进而本文引入STECM模型,刻画中国保险发展周期波动与其影响因子波动之间非线性的、非连续性的、速率时变的动态调整过程.发现中国非寿险和寿险市场周期波动的非线性调整不仅速率不同,两市场的两机制动态调整的调整方向也不同.
  • 摘要:本文论证了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符合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需要,同时针对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对保险公司优化投资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可以使保险资金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在投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保险资金的三性原则决定了保险资金投资管理讲求资产和负债的匹配,特别是资产与负债在收益、期限上的匹配.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稳定性高、安全性要求高、收益率要求低的特点.保障房投资具有公共属性,是一种期限长、需求大、见效慢且属于国家政策性项目的投资需求,风险小并且有长期投融资性,保险资金属性决定其较符合保障房投资的选择.目前我国保险资金主要的投资方向主要包括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债券,随着保险资金可运用渠道的逐渐拓宽,允许保险公司在限定比例内投资不动产.资金运用渠道的拓宽不仅使投资收益得到提高但同时也带来风险的增加.保障房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使其相比其他商业属性不动产风险大大降低.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实现收益的安全稳定,同时可以优化现有的资产结构.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主要有:实现资产负债期限的相对匹配,改善由于单一资产占比重过大带来的投资组合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上升趋势,优化保险资金的投资组合.本文基于VaR模型,马克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鉴于我国部分省市已开展地方债试点,故本文以筹资保障房建设的地方债收益率为主要数据来源,提出了实证分析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优化保险资金投资组合研究思路的构想.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将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融资同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相结合,阐述了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融资对资产负债管理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于优化资产结构的积极意义.
  • 摘要:政府补贴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目前,在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即将进入大范围推广时期,实践中也还存在补贴立法不完善、补贴机制不合理、补贴方式单一、补贴范围狭窄、补贴规模不足和补贴效率较低等现实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我国农业保险补贴“为什么补”、“如何补”、“补什么”、“补多少”、“补的效率如何”,“怎样补得更好”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期对我国农业保险补贴的实践工作能有些许帮助.
  • 摘要:本文通过VAR模型分析方法,采用2001年1月至2012年4月的月度数据,研究了在通货膨胀因素的干扰下,我国人身保险与储蓄的联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通货膨胀加大了人身保险业发展难度,抑制了人们对人身保险的需求,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储蓄方式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长期看,人身保险与储蓄同方向互动发展,但短期看,二者替代效应更明显.可见,人身保险与储蓄之间的联动关系是复杂的.但总体上讲,人身保险与储蓄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 摘要: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运行的影响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而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其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益受到理论界的重视.论文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有研究基础上,首先在理论上对索洛模型进行拓展,将保险发展引入模型中,并结合Diamond的OLG模型,构建了保险发展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基本模型.然后,使用我国1999-2010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保险业整体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长期内寿险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有显著的影响,而非寿险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寿险业发展对于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程度更大.
  • 摘要:本文以近年来巨灾保险相对萎缩的现实为背景,通过界定风险可保性来分析巨灾风险的可保性内涵以及影响巨灾风险可保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破产理论找出了巨灾风险的可保性边界,并给出了拓展巨灾风险可保性边界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巨灾风险的模糊性、低频高损失、难以聚合以及保险人的偿付能力、管理能力和经营目标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巨灾风险的可保性.具体而言,巨灾风险的可保性边界主要由保险人的初始资本金和保费附加共同决定,初始资本金越大、保费附加越高,巨灾风险的可保性边界就越宽,保险人的承保范围就越大.因此,本文认为,通过增强风险标的的抗灾能力、提高保险人对巨灾风险认识、提高保险人的偿付能力、降低交易成本、对巨灾保险进行保费补贴、通过再保险市场转移风险、分保、共保、以及通过资本市场对巨灾风险进行融资均有助于扩大巨灾风险的可保性范围.
  • 摘要:本文利用面板数据考察了各省经济发展对保险业的作用,突破了以往文献关注于某一特定地区的研究方式;并运用panal data的回归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因此,各大保险公司在拓展业务时,应根据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差异性的战略和思路.
  • 摘要: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保险合规经营和规范管理的必然选择,是发挥农业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重要载体,是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从调研来看,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中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和保险公司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笔者在对云南省玉溪市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调研的基础上,以“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和奥尔森(Olson.M)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为指导,分析玉溪市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总结其运行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对策建议.
  • 摘要:近年来,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发生频率呈上升态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我国目前台风保险覆盖面不广,尚不具备构建台风巨灾保险基金所需的条件,鉴于此,本文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保险公司积极参与,以提升政府救灾职能和保险补偿职能为目的的台风巨灾基金的思想.本文首先论述我国沿海地区构建台风巨灾基金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台风巨灾基金构建的指导原则,并从运行机制、核心机构、资金来源和运营支出四个方面对台风巨灾基金的运行进行了初步设计;最后本文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台风巨灾基金筹资比例和缴费分级问题.
  • 摘要:2007年以来,中国农业保险发展迅猛,保险费收入由2006年的8.5亿元增加2011年的174亿元,增长了19倍.但近三年来的发展速度比预想的要慢一些,特别是养殖业保险2009或2010年连续两年负增长,与整个农业保险的发展很不协调.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道德风险没有有效地得到遏制.这些道德风险事故既发生在投保人一方也发生在保险人一方,还发生在地方政府一方.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制度不健全,以及基层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知差距等.必须要从立法、监管、财政补贴管理、保险微观管理以及农民自身增加保险知识和在农业保险中的积极参与等层面多方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这类问题,促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 摘要:本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保险业统计信息不完全的问题,引入了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九家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了评价.文章以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灰色关联系数的相对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各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排序,为保险机构监管和各财险公司的自我监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日益频繁,我国农业保险面临巨灾风险的概率也日益增大.云南2010-2012年连续三年干旱表明,农业巨灾风险已成为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建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是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1949—2008年的云南稻谷、小麦、玉米、油菜籽历史损失数据为例,在对数据进行PP检验、JB检验、KS检验基础上,采用AIC方法选择农作物的单产随机波动最优模型,对这四种农作物的单产波动模型进行拟合,探索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的一般测算方法,估测云南农作物生产风险和巨灾风险准备金,为建立云南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供技术准备.
  • 摘要:前景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Tversky通过对预期效用理论的修正而得出的.相对于预期效用理论,它更强调决策人在面对风险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往往会由于情境或状况的不同而对同一风险显示出不同的风险态度;决策者对于事件的主观判断性更强,并且人们判断收益或者损失是相对于参考点的相对收益或者相对损失而言的.投保人投保的过程与前景理论描述的特点极为相似,投保人在不同的身体或者财产状况下对于同一风险的风险态度是不同的,投保人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因此,本文主要运用前景理论,以北京市商业健康保险现状调查结果作为数据基础,将北京市商业健康保险的调查结果中,不同性别的投保者在同等投保状态下的风险态度转化为,其面对损失时对损失事件的期望价值进行的测算,将风险态度数据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性别差异造成的商业健康保险的购买者的风险态度的差异,以及其所显示出的规律性结果,从而得出结论.结果显示,在以是否有社会医疗保险为先决条件时,男女对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风险态度的差异表现为:在有社保时男性是避险型女性为冒险型;而在无社保时男性为冒险型女性为避险型.并运用得出的结论对商业健康保险的未来发展做出发展建议.
  • 摘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是为低收入农民提供的一种消费得起的保险保障.发展农村小额保险供给,为政府运用市场机制增强对低收入人群的经济保障,提供一种金融方式.供给农村小额保险,有利于增强低收入农民自我保障能力,有利于构建与完善和谐社会保障机制,有利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rn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国内外研究文献及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从农村小额保险的分类、运营模式、经营状况、供给效率、实证调查分析和发展监管等角度归纳评价研究成果.阐述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发展规模、提供产品及试行状况.rn 第二部分: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需求分析.运用社会调查问卷和量化方法,分析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社会调查有效问卷453份,来自山东、河北和天津郊县的常住农民.数据处理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潜在需求和有效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检验了收入水平、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购买商业保险和每年愿意支付保费水平等五个因素的影响显著性检验.结果:前四个因素显著性水平为90%以上,而每年愿意支付保费水平因素影响不显著.rn 第三部分: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的供给分析.分析传统保险产品供给理论及其局限性.阐明小额保险供给对传统保险的突破.即调整传统保险的“可保性”的限制,采用同质风险,分层对价,低费率的方法,融合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功能.分析我国三种运行的模式利与弊,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政府支持、商业运作、多元化、广覆盖”小额农村人身保险供给模式.并对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供给经济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rn 第四部分:调节我国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与供给的建议.培养农村小额人身保险需求市场,加强政府政策扶持,明确商业保险公司在小额保险供给中功能和作用,提升商业保险公司对小额保险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小额保险产品设计和销售渠道.
  • 摘要:我国医疗保险市场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医疗保险保费是否合理的问题以及消费者对于医疗保险定价背后的精算假设的不了解.本文利用四类人群(综合医院人群、特定医院人群、社会医疗保险人群以及商业医疗保险人群)对补偿型住院医疗保险背后的关键假设之一-理赔成本做了详细的比较分析.最后用广义线性模型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目前商业住院医疗保险费结构普遍过于简单,并且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建议商业医疗保险可以进一步优化费率结构,适当降低保费满足更多人群的医疗保险的需求,进而能更好地发挥在我国医疗保险体系中的补充作用.
  • 摘要:人寿保险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地区的发展要追溯到1994年,由于寿险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农村地区的寿险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有效提升我国农村居民对寿险的需求成为当前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选择对提升农村居民寿险需求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对于增加农村居民寿险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通货膨胀作为一种必然存在的经济现象,对金融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一个支柱,通货膨胀对也其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对于财产保险业务来说,通货膨胀会带来更高的理赔成本和经营的不确定性,从而侵蚀公司盈利.针对通货膨胀与财产保险公司盈利的关系,本文使用杜邦分析体系对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指标进行衡量,并运用分布滞后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站在政府和公司角度,提出如何加强财产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政策建议.
  • 摘要: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该方案及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为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但纵观健康险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态势,居高不下的高赔付率始终成为该险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医患道德风险密切相关.本文在实地调研并查阅1985-2010年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健康险的赔付额作为内生变量,以每千人医生数、病床使用率、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每千人床位数、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每百急、门诊入院人数为自变量,对影响健康险赔付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微观上考察了医、患两方的败德行为对健康险赔付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 摘要:市场绩效反映的是市场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果.中国人身保险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复业以来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同时,其市场绩效的真实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是人身保险业维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界定人身保险市场绩效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从人身保险市场的公共绩效和微观绩效两个层面对中国的人身保险市场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提升中国人身保险市场绩效的途径提出建议.
  • 摘要:投资组合保险是一种能在特定时间内,既保证达到最低收益水平,但也能使标的组合获得潜在盈利的保护性投资策略.由于寿险资金具有长期负债性和定期返还性的特点,寿险资金在保证投资安全性的前提下要实现既定收益,所以特别适合采用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本文利用中国股票市场沪深300指数的历史数据,根据保险公司的假设场景,分析了投资组合保险中CPPI策略、TIPP策略和固定投资组合策略对寿险公司投资绩效的影响.分析表明:在空头阶段,若保费收入较少,可采用固定投资组合策略,而在保费增长较快时,还可以采用价值底线较高的TIPP方法;多头阶段,不管寿险公司的保费如何,都建议选择CPPI策略;在无法判断是处于多头还是空头阶段时,建议采用CPPI策略.
  • 摘要:长期护理保险是被保险人为了应对未来可能需要长期护理的风险而购买的保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长期护理保险尤其是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道德风险是保险公司在销售长期护理保险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在长期护理保险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被保险人对护理资源的过度消费是引起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控制道德风险的方法中,设定共保率是降低道德风险的有效方法.本文引入保险人、被保险人和护理机构三个利益相关主体,通过模型分析来对设定共保率的策略进行探讨,对最优共保率的制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 摘要:本文的目的在于探求金融因素在一国养老金结构向私人养老金计划主导型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以风险管理作为一国养老金结构与其金融结构之间内在联系的连结点,探讨了私人养老金计划发展与金融系统演化之间的规律,并选取了OECD国家的数据进行了检验.本文认为,一国私人养老金计划的选择和设计受该国金融系统风险管理方式和能力的制约,一国养老金结构向私人养老金计划主导型的演化取决于该国金融结构的发展进程.2008年阿根廷个人账户“再国有化”的改革,金融条件的不足就是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对国别经验的总结,最后联系我国金融结构的现状探讨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及其得失.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