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诊断技术,眼科

诊断技术,眼科

诊断技术,眼科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1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专利文献232552篇;相关期刊15种,包括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医学临床研究、中华护理杂志等; 诊断技术,眼科的相关文献由21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长征、杨青华、陈兵等。

诊断技术,眼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32552 占比:99.97%

总计:232627篇

诊断技术,眼科—发文趋势图

诊断技术,眼科

-研究学者

  • 陈长征
  • 杨青华
  • 陈兵
  • 黄一飞
  • 李朝辉
  • 王丽强
  • 王勤美
  • 王晓玲
  • 许阿敏
  • 曹利群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琪(综述); 陶勇(审校者)
    • 摘要: 眼表疾病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医生仅根据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很难准确早期诊断,甚至可造成误诊。泪液检测相对于血液检测更能反映眼表局部病情,且具有无创性、诊断准确性高、诊断速度快的特点。泪液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基因芯片等现代检验技术,检测泪液中的病原和免疫组分,包括微生物核酸、泪液抗体(IgM、IgG、IgE、IgA、抗核抗体等)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泪液检测提供了眼表局部病原体感染和免疫反应信息。目前国内外大量泪液检测研究显示,不仅眼表疾病,葡萄膜炎、眼底疾病、甲状腺相关眼病,甚至糖尿病、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全身疾病,泪液成分都有一定规律性变化。此外,通过对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成分的研究对研究疾病成因、生化及免疫过程、疾病治疗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泪液采集、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临床意义、各个疾病泪液特点方面,阐述眼表泪液检测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张明; 周思睿
    •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AI在眼科领域的研究呈现出病种多样化、场景广泛化和研究深入化的趋势.AI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青光眼等眼科疾病的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展现出眼科AI的巨大潜力.然而,目前多数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眼科AI的运用仍面临结果可解释性欠缺、数据标准化缺乏和临床适用性不足等诸多挑战.同时也应看到,多模式影像学的发展、5G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和远程医疗的创新,以及视网膜状态能反映全身疾病的新发现都给眼科AI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了解AI在眼科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过程中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成功实现眼科AI从研究到实际运用的转化.
    • 许莉莉; 杨智; 田蓓
    • 摘要: 人工智能在眼科的应用将极大减轻眼科临床医师的工作量.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中最重要的算法.目前人工智能在眼科已有了成熟的应用.本文汇总近年文献,总结人工智能在眼科的应用,探讨眼科人工智能的不足并展望其未来,以期为在眼科临床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作用提供参考.
    • 王晓玲; 陈长征; 许阿敏; 易佐慧子; 何璐; 刘珏君; 郑红梅
    • 摘要: 目的分析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下眼底正常眼周边视网膜的荧光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常规UWFA检查的受试者95例190眼,其中男94眼,占49.47%,女96眼,占50.53%;轻微白内障72眼,占37.89%,中低度近视60眼,占31.58%,主观性视物困扰58眼,占30.53%。根据UWFA检查周围视网膜荧光特征是否涉及视网膜血管将其分为血管相关特征和非血管相关特征2类。根据年龄将受试者分为≤40岁组和>40岁组,比较2个组各种特征的差异。结果周边视网膜荧光非血管特征包括均匀高荧光158眼,高低荧光混杂边界82眼,椒盐状高荧光24眼,局部斑驳高荧光21眼,分别占83.16%、43.16%、12.63%和11.05%。周边视网膜荧光血管相关特征包括周边无血管区92眼,血管跨过锯齿缘66眼,微血管瘤60眼,晚期荧光素轻微渗漏56眼,微血管扩张30眼,分别占48.42%、34.74%、31.58%、29.47%和15.79%。>40岁组周边视网膜血管跨过锯齿缘眼数百分比为19.61%(20/102),明显低于≤40岁组的52.27%(46/88),微血管瘤及微血管扩张眼数百分比分别为43.10%(44/102)和19.61%(20/102),明显高于≤40岁组的18.23%(16/88)和11.36%(10/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235、10.451、9.259,均P<0.01)。结论UWFA揭示眼底正常眼周边部视网膜4个非血管荧光特征和5个血管荧光特征。年龄可能对周边视网膜血管跨过锯齿缘、微血管瘤及微血管扩张荧光特征产生影响。
    • 王晓玲; 陈长征; 许阿敏; 易佐慧子; 何璐; 刘珏君; 郑红梅
    •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下眼底正常眼周边视网膜的荧光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常规UWFA检查的受试者95例190眼,其中男94眼,占49.47%,女96眼,占50.53%;轻微白内障72眼,占37.89%,中低度近视60眼,占31.58%,主观性视物困扰58眼,占30.53%.根据UWFA检查周围视网膜荧光特征是否涉及视网膜血管将其分为血管相关特征和非血管相关特征2类.根据年龄将受试者分为≤40岁组和>40岁组,比较2个组各种特征的差异.结果 周边视网膜荧光非血管特征包括均匀高荧光158眼,高低荧光混杂边界82眼,椒盐状高荧光24眼,局部斑驳高荧光21眼,分别占83.16%、43.16%、12.63%和11.05%.周边视网膜荧光血管相关特征包括周边无血管区92眼,血管跨过锯齿缘66眼,微血管瘤60眼,晚期荧光素轻微渗漏56眼,微血管扩张30眼,分别占48.42%、34.74%、31.58%、29.47%和15.79%.>40岁组周边视网膜血管跨过锯齿缘眼数百分比为19.61%(20/102),明显低于≤40岁组的52.27%(46/88),微血管瘤及微血管扩张眼数百分比分别为43.10%(44/102)和19.61%(20/102),明显高于≤40岁组的18.23%(16/88)和11.36%(10/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2.235、10.451,9.259,均P<0.01).结论 UWFA揭示眼底正常眼周边部视网膜4个非血管荧光特征和5个血管荧光特征.年龄可能对周边视网膜血管跨过锯齿缘、微血管瘤及微血管扩张荧光特征产生影响.
    • 高琪
    • 摘要: 眼表疾病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医生仅根据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很难准确早期诊断,甚至可造成误诊.泪液检测相对于血液检测更能反映眼表局部病情,且具有无创性、诊断准确性高、诊断速度快的特点.泪液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基因芯片等现代检验技术,检测泪液中的病原和免疫组分,包括微生物核酸、泪液抗体(IgM、IgG、IgE、IgA、抗核抗体等)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泪液检测提供了眼表局部病原体感染和免疫反应信息.目前国内外大量泪液检测研究显示,不仅眼表疾病,葡萄膜炎、眼底疾病、甲状腺相关眼病,甚至糖尿病、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全身疾病,泪液成分都有一定规律性变化.此外,通过对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成分的研究对研究疾病成因、生化及免疫过程、疾病治疗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泪液采集、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临床意义、各个疾病泪液特点方面,阐述眼表泪液检测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赵桂秋
    • 摘要: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眼科病理诊断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极大地推动了眼科病理专业的发展.在纪念《中华眼科杂志》创刊70年之际,回顾我国眼科病理诊断技术的发展和眼科病理学工作者取得的成就,以见证中国眼科病理专业的成长历程,并展望眼科病理诊断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 陈长征; 王晓玲
    • 摘要: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FA)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可以观察传统7视野之外的视网膜广泛区域的荧光征象,在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和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等血管性疾病周边视网膜时优势明显。传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正常荧光和异常荧光表现已较明确,但对正常眼周边荧光特征了解尚少。周边部荧光表现不同于后极部和赤道部,需考虑RPE分布不同、色素差异、血管发育及玻璃体后皮质等因素,还要关注年龄及全身代谢疾病的影响。对于部分荧光表现还需要动态全程分析,结合彩色眼底照相和前置镜检查。明确视网膜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正常荧光是判定异常荧光的前提。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诊断RVO、DR等血管性疾病时,需审慎解读UWFFA周边部荧光征象。不断积累周边部视网膜正常和异常的荧光征象判读经验,进一步提升UWFFA技术应用水平。
    • 陈长征; 王晓玲
    • 摘要: 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FA)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可以观察传统7视野之外的视网膜广泛区域的荧光征象,在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和家族性渗出性视网膜病变等血管性疾病周边视网膜时优势明显.传统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正常荧光和异常荧光表现已较明确,但对正常眼周边荧光特征了解尚少.周边部荧光表现不同于后极部和赤道部,需考虑RPE分布不同、色素差异、血管发育及玻璃体后皮质等因素,还要关注年龄及全身代谢疾病的影响.对于部分荧光表现还需要动态全程分析,结合彩色眼底照相和前置镜检查.明确视网膜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正常荧光是判定异常荧光的前提.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在诊断RVO、DR等血管性疾病时,需审慎解读UWFFA周边部荧光征象.不断积累周边部视网膜正常和异常的荧光征象判读经验,进一步提升UWFFA技术应用水平.
    • 陶勇
    • 摘要: Including viral retinitis, endophthalmitis and ocular toxoplasmosis etc, Infectious ocular diseases, which include viral retinitis, endophthalmitis and ocular toxoplasmosis etc, are the common causes leading to blindness. Traditional examinations of serum are of limited help in diagnosing these diseases and are sometimes misleading. Examinations of pathogen DNA, antibodies and cytokines in the intraocular fluids including aqueous humor and vitreous humor can help clinicians get in situ information and hereby confirm diagnosis rapidly.%包括病毒性视网膜炎、眼内炎和眼弓形虫病等在内的感染性眼病,是临床常见的致盲眼病.传统血清学检查很难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帮助,甚至可能造成误导.检测包括房水和玻璃体液在内的眼内液中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抗体和细胞因子,可为临床提供眼内局部病原和免疫反应信息,有助于快速诊断.本文就眼内液病原学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